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好问(1190—1258),字裕之,号遗山,系出拓跋氏,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为金代最著名的诗人、词人、古文家、批评家和史学家,是“金百年以来,得文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被誉为“一代宗工”(《金史·文艺传》)。 《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元好问文艺批评的代表作,清人翁方纲谓“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石洲诗话》)今人郭绍虞也说这一组诗“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 二论诗的标准元好问论诗,开宗明义,首先明示要以“正体”作为根本标准:“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所谓“正体”,翁方纲解释说:“‘正体’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来之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石洲诗话》)这是完全正确的。有元好问在其他诗中所写的“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赠答杨焕然》)和“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别李周卿三首》之二)可证。《诗经》中的风雅——汉代乐府中的民间歌谣——建安时期以三  相似文献   

3.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其诗学观点可分为原理论、创作论、欣赏论、批评论四个方面。王氏论诗,贵天全、自得,倡以意为主;主张诗歌创作要巧拙相济,词达理顺;欣赏诗歌时戒忌迂拘末理,注重玩索诗味;在评价前代诗人时,他推扬苏轼,贬抑黄庭坚,而贬黄的目的在于批评金代李纯甫一派“尚奇”的诗风。  相似文献   

5.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论及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从整个宋诗发展的角度,高屋建瓴地评价了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历史功绩。欧阳修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以丰富的创作实践,纠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使“风雅之气脉复续”,从而开启了一代诗风。元祐以后,才有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突出地体现宋诗风格的创  相似文献   

6.
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论诗三十首》置于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坐标系中,将它与其前、其时、其后之诗论加以比较,较科学地评价其历史地位与理论价值。文章认为:《论诗三十首》对钟嵘《诗品》和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继承有发展,如对陶渊明、谢灵运、王粲、潘岳的评价比《诗品》科学、准确;又特别强调了《戏为六绝句》中并不突出的“别裁伪体亲风雅”,从而抓住了最根本最重要之点,对后世影响极大。《论诗三十首》切中金代文坛时弊,富有现实意义。其后,遗山又克服了《论诗三十首》中存在的一些偏颇与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成熟的见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吴聿所著《观林诗话》论及了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陈师道等诸多北宋诗人,特别推崇苏轼,夹以记叙世人的轶事趣闻,而且论及立意、音律、字词、对仗等创作技巧,兼顾了“论诗及事”与“论诗及辞”两个方面。在论诗主旨方面,《观林诗话》主张以意为先,讲求自然、工巧,并关注诗人之风骨与才气,倾向于江西诗派“用事”“换骨”“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等诗学观,并注重考证、辨误,为研究宋代诗学理论保留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金代鲜卑族杰出诗人元好问,诗文冠金元两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他二十八岁时,仿效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而创作的。在这一组诗中,他对汉、魏至宋代的许多重要诗人和几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作了较系统的评论。他慨叹于“正体无人与细论”,以“疏凿手”自任,有杜甫“别裁伪体”之意,企图使文学史上好坏两种倾向象“泾渭”一样分明。虽然这是以诗论诗,属于韵语,不可能象散文那样详尽直说,又由于篇幅太短,不可能环绕一个中心问题而畅发议论,但三十首诗中心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也是学识博洽独具慧眼的诗歌批评家。他有不少诗句闪耀着精辟的诗论火花,较有系统的理论表述则是开启了论诗绝句先河的《戏为六绝句》。在这组诗中,杜甫提出了他最光辉最富个性的文学思想:“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对此,学术界已作了深入细致的研讨,但许多论者常常止步于阐释,并未深究杜甫之所以提出  相似文献   

10.
<正> 元遗山是金代著名诗人、词人和文学批评家。也是历史学家。兴定五年登第,累官至行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却回故乡专心致力于修金史,命名为《野史》。他还收集了金代诸家的诗文集,编为《中州集》,意欲以诗的形式来保存史料。他还另著《遗山集》,其中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最为后人称许,亦为研究诗论的重要著作。遗山于诗提倡继承和追求建安以来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认为好诗应以清新自然,刚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秀句”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列举己诗“二十四联”,对这些联语,唐宋以来的众多诗人作家皆称之为“佳句妙语”,或“秀句”、“诗句图”、“句图”、“警句”,独不以“韵”见称。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又称《三遣悲怀》,一向被古今论者称为悼亡诗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具体论诗,特别是由诗及人时,又有较大分岐。有的同志认为,待中表现了元稹对妻子的“真情实感”、“比较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真正爱情”;有的同志则认为,元稹其诗虽  相似文献   

14.
“薄命诗人”黄仲则——为纪念黄仲则逝世二百周年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有次我忍不住发问:“谁写的?”他叹了口气回答:“一个薄命的诗人!”后来我读到《两档轩集》,仍然能够获得感情的谅解和审美的享受。这位“薄命诗人”,就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的黄仲则。  相似文献   

15.
《:戏为六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论诗的一组绝句,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开创了我国诗论体系中以诗论诗的形式先河,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戏为六绝句》的具体分析,充分肯定了杜甫对庾信等的正确评价,最后指出“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是杜甫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一清代诗人赵翼,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绝句)他又说:“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瓯北诗话》),在清中叶能说出此话,是极有时代意义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论诗》五古)确是真知卓见。当然,赵翼所讲的主要还是形式上的问题,他要求诗歌要有“新鲜”感,要“趋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研究的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是文学史总要提到的诗人 ,但大抵是在金代文学的一小节里。在人们的印象中 ,他只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地区的一位诗人。这或多或少是一种错觉。前人虽也有南北观念 ,但评元好问 ,则总是把他融入我国诗歌发展的滔滔长河中来认识 ,而且评价是很高的。譬如元初的郝经说他“独以诗鸣 ,上薄风雅 ,中规李、杜 ,粹然一出于正 ,直配苏、黄氏”。[1 ] (第 432页 )清人这类的评价更多 ,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 :“元遗山诗精深老健 ,魄力沉雄 ,直接李、杜 ,能并驾者寥寥。”郝经说他“中规李、杜” ,李调元则干脆说他“直接李、杜” ,把两宋以来…  相似文献   

18.
<正>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继承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加以发展,评论了自汉魏以至唐宋的许多诗人和诗歌流派,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提倡天然真谆,反对失真;提倡清省,反对繁冗;提倡亲身体会,反对暗中摸索;提倡自然,反对怪异等,这些都是好的,但《论诗绝句》中,也有论人、论诗的话,卢兴基同志认为,似乎没有掌握好分寸,还可再讨论的。这里提出九首来作探讨,把我认为可斟的文字注在原文下面,再加说明:  相似文献   

19.
金代士人佞佛风气助生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思想派别——思想史家称之为“王苏余派”,即李纯甫学派。因佛教在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体系中的异端性质,作为金代影响深刻的思想家、文学家,李纯甫在接受史上不可避免受到批判和遮蔽。代表清代官学的《四库全书总目》极力批判其异端思想的“无忌惮”,主张雅正思想的元好问《中州集》则“讳而浑其词”。历史上受佛教因素牵连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在思想史、文学史中的接受中不免遭遇被削弱甚至最终由此消亡的命运,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佛教还深刻影响古代文献的生成形态。《中州集》小传对人物叙写的刻意处理,使人物原本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有所丧失,“现实诗人”变成了作者笔下的“理想诗人”,所谓“以诗存史”也并非客观的“存史”而是主观的“写史”。  相似文献   

20.
陈晓云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5):47-50,136
《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是从诗骚、汉乐府到唐宋元明清历代诗歌用“绝句”形式进行评述,对历代重要诗人的创作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略可概括为:肯定推动了诗歌发展的代表人物,批评了诗歌创作中的不良风气;强调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歌赞了一些爱国忧民的优秀诗篇;重视诗歌作者的人品,称赞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