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拥有大量的彝文典籍,其中不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一) 彝族先民对宇宙本源的看法。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口传史诗和彝文典籍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彝族先民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天未产生时,地也不曾生,大空空的呢,大虚虚的呢。”而气则分为清气和浊气。认为清、浊二气出现之后,才有天地。“出现了清气,清气清幽幽;出现了浊  相似文献   

2.
关于彝族古代朴素自然观,涉及许多方面,本文仅对混沌说和清浊说进行探析,以就教于同志们。 混沌是宇宙的最初状态 宇宙生成及其最初是什么样子,是古代人类朴素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彝族先民对这个问题有着许多丰富的想象和猜测。从目前我们搜集到的近百篇彝族起源神话和创世志来看,彝族先民对宇宙的最初状态及其生成,就有以下几种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观念和辩证法思想的解释。 彝族先民对宇宙最初状态的描述,较古老的要算天地合生说。传说这时的宇宙既不是天,也不是地,然而又是天,又是地,是天地合生。于是用钢棒铁棒撬,才把连在一起的天  相似文献   

3.
竹子、铜鼓、虎龙及其生长、盛行之地与广西那坡彝族先民生息密切相关。其优美动人的传说对后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地一种非物质与口头文化载体。圣洁的竹子,是彝族人民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神秘的铜鼓,是彝族人民奋发向前的鼓动力量;源远流长的招魂礼,记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峨的虎龙山,深深地印下当地彝族先民漫漫迁徙的脚印。研究竹子、鼓乐、招魂礼仪、虎龙山及其在广西那坡彝族地区特殊关系,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地缘何而起,人类从何而来,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普遍思考过,而我国古老的彝族先民,早在原始时期,就已对宇宙万物的产生进行过大胆探索,他们的各种认识在许多古籍文献、史传、神话以及各种门类的祭祀经(词)中都有内容丰富的记载,虽未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但仍反映了他们原始的宇宙观。现有各种古籍文献、神话传说所阐述的宇宙本源观,可分三种不同类型的认识。其一,气、雾、露或云彩等自然物运动变化,形成天地万物;其二,虎尸变天地万物;其三,神仙造成了宇宙万物。本文试从神造万物的角度对彝族先民的原始宇宙观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凡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原创的以口传或者文本的形式叙述的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创世史诗。彝族先民以口传勒俄的形式阐:释了自己对宇宙万物产生、人类起源的看法,其中无不包含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宇宙观对彝族人世界观的形成和方法论的运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彝族史诗分析向天坟的结构与文化象征意义,探究彝族虎图腾文化,厘清向天坟背后的文化,进而探讨彝族先民天 地轮回,人与自然的生死观念。探究彝族先民源于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人 观。天人合一是彝族集体意识的一个体现,对待生命的方式,是对于人来自哪里,将归向何方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罗罗”原意龙虎,是一个美好的语汇。彝族族源是多元的,元代设立罗罗斯宣慰司,标志着彝族族源另一元的成立。元 代开始,罗罗成为彝族先民的概称。用大量文献史料,从“罗罗摩”到“罗罗斯宣慰司”的追溯中,论述了彝族族源的形成与发展 的过程,提出了彝族族源的多元论以及罗罗为彝族先民的改称,并分析了“罗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课题。本文从远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彝族先民口碑古籍和彝文古籍中,探讨彝族先民在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西南彝志》是古罗甸水西(今贵州西北部大方、毕节、黔西一带)热卧土目家一位歌师根据彝族的古经词、历代文献、典籍、神话和传说,用老彝文编篡成的一部兼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巨著。全书以彝族传统歌谣形式——五言诗体记叙了彝族先民对宇宙、人类起源的认识,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源流。特别是具体地描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几个主要分支的谱系及其相互关系。原著共26卷,400多个标题,原名为“哎哺啥呃”,意为“形影及清浊二气”,成书年代大约为清康熙初期。建国初期在贵州大方、黔西、赫章、威  相似文献   

10.
据彝文典籍史料《彝族源流》、《彝族人类起源》和《彝族人类历史》等中的记载,远古彝族有哎、哺、宜、舍、尼、能、实勺、咪、吐、楚、那、濮、罗、果等十四大支系部落。尼与能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对女祖魂的崇拜,也具有"天、母、女"的含义。若干世纪以后,以虎为图腾,又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罗(虎)氏部落,罗(虎)部等氏支又从尼部族中分了几支出来,以"罗"为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和三峡巴人故地考古出土的文物中,虎龙形雕塑、雕刻,也随处可见。根据许多彝汉文献中的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笔者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史前渊源也就是后来的彝族先民的祭祀文化渊源的足迹,"三星堆"文化的延续也就是当今彝民族祭祀文化的风俗遗存。  相似文献   

11.
文献记载的古蜀地的夜郎竹崇拜,与彝族先民有密切关系。夜郎是濮人,彝族是以西南当地濮人为主体融合其他先民而形成,这在史界已是定论。所谓夜郎王即竹王,是崇拜竹并视竹为图腾的反映。彝族不仅在其古彝文文献中有竹崇拜的记载,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竹崇拜的传承,比如四川彝族的祖灵“玛堵”即是。古蜀地部分区域曾被称为夜郎国,存在过崇拜竹的文化现象,并有过“竹王庙”之类的祭祀场所。古蜀地竹崇拜文化与彝族先民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青、红、白、黑、黄五色,是彝族先民辩万物的颜色概念。由于这种概念的形成,在远古氏族,部族之间,人们对尚青、尚红、尚白、尚黑、尚黄各有侧重,就养成以五色辩别族群的习俗。五色概念折光地反映彝族先民的深文化,并作为贯串夷、夏文化的纽带,在中华民族远古文  相似文献   

13.
审美观是受宇宙观的制约和指导的。彝族先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漫长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对于宇宙万物源流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朴素认识,从而使其文化建构有了比较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的漆器,在彝族文化宝库中不失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彝族先民情感、思想、信仰等审美观的浓缩、凝聚和积淀。本文拟从漆器的产生、造型和材料的选用、纹饰与图案的布局以及色彩等诸方面,谈谈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 一、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 凉山彝族的漆器也象兄弟民族的工艺品一样,是时代的产物,生活的折射。彝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他们“热天把羊群赶上高山,冷天赶回低处”。因而,凡是易碎、  相似文献   

15.
一、各家的看法 对于东巴文字创制时和发展中是否受到汉字启发与影响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 唐兰先生说:“世界上旧有的及现在还存在的文字,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和中国文字(指汉字——笔者)有亲属关系的。中国西部有椤椤(指彝族——笔者)么些(指纳西族——笔者)等文字……”唐兰先生的意思是汉族的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之间有着亲属关系。李静生先生认为:“纳西先民创造的文字不可能与汉字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池田大作思想中的核心概念。1972年,池田大作就开始对生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生命”一直是他讨论的中心问题。池田大作“生命”概念有三层含义:个体生命、宇宙生命和价值生命。个体生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宇宙生命是指宇宙蕴含着诞生生命的力量,宇宙本身是一个超越生死、永恒生命的实际存在,并与人的生命深处相契合;价值生命是指生命的尊严和人对生命的尊敬,是池田大作生命概念中的最核心内容。池田大作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生命的精神,生命的光辉是其思想体系的根本特色。池田大作生命思想是东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21世纪人类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文化是滇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保存比较完整、系统的民俗信仰活动的文化体系,是彝族历代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一种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也是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奉行“灵魂信仰”且“多神信仰”,以祖先信仰为核心,以鬼神信仰为辅,并对其传统农业经济行为、自然生态保护和人生礼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 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 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彝族的竹崇拜文化最丰富 ,有数量众多的竹崇拜文学和多彩的竹崇拜民俗事项 ,还有大型的古彝文手写本祭竹词。诸多的民俗文化材料表明 :彝族竹崇拜文化的历史记载最为长久 ,早在夜郎国前的彝族六祖时代以前就已盛行。夜郎竹王与彝族祭竹词里的竹君属同源 ,当是彝族先民“金竹九母子”的遗裔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论述彝族先民(古羌人)各部落群体服饰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彝族服饰的因素,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经济状况等因素是影响彝族服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