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果参照时段理论将史实分为"具体史实""一般史实""抽象史实"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陈寅恪运用文学作品对上述三类史实进行的考证与解读,呈现出的是一个从史实考证到心史诠释的过程。就某种层面而言,从史实考证到心史诠释是陈氏史学研究特色最突出的呈现,它既显示了文学作品史料价值层次性与多样性,同时也是陈寅恪史学研究从对历史表象的考证还原到历史内蕴的深刻阐发历程的集中呈现。此外,历史现实层面的史实还原与精神层面的内蕴阐发构成了历史学求真维度的两个基本面相,陈寅恪的从史实求证到心史阐发的研究工作正是对历史学求真维度的全面观照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汉唐经学、宋明理学以及清初以来风头正盛的考据之学发展演变之后,章学诚眼中的中国传统学术已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无论是汉学的章句训诂、名物度数之学,还是宋学的心性义理之学,抑或是宋学内部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两种学问路向,似乎都未能符合他的学术标准,更不用说儒学之外的词章之学了。即使是源远流长、成果丰硕的史传传统,在他看来也是问题重重。基于对传统学术如此之考量,章学诚试图建构一种超越前人的新学术,这就是"史学"。这种"史学"不是史书的编纂实践,亦非史书编纂体例、方法的总结,而是一种追问古代典籍"所以言"的学问,是揭示意义的学问。对此,我们称之为"经典阐释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阐述王国维、陈寅恪建立中国近代史学的功绩,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何被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吸收和发展;从而说明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从传统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5.
重写文学理论教材似乎成了当今文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悖谬的是,当文学理论研究自身尚未获得成功的范式转型(其实是危机重重)的时候,重写文学理论教材,这在事实上如何可能?由此便决定了目前以各种重写的名义出版的教材,大都只有尝试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出真正理想的教材呢?如何才能通过文学理论教材的写作,为学生提供一种真知呢?通过对目前各种写作模式的缺点的反思与分析,文章认为,在中西古今之争、文学理论的理论性质究竟为何、其核心问题又是什么等问题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前,要建立一种超越现代性视野的文学理论知识的新的视野,基本不可能。为此,文章提出了反思这些问题的基本路径,并简要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针对钱学森晚年叩问,将陈寅恪与同时代学者进行学术比较,认为陈寅恪治学特点体现为学贯中西、坚持"求真"、重视史料、诗史互证、理解之同情、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将陈寅恪与同时代学者进行命运比较,大师晚景尤为凄凉,最是文人不自由。假若历史可以假设,陈寅恪将成就另外一个陈寅恪(大师典型)。在转折年代的文化更新何其艰难,陈寅恪一生将学术作为生命象征和存在意义,这样也造成他个人史的悲剧与学术史的交织。  相似文献   

7.
如果以西方诠释学作为参照,那么,共有两类诠释方法隐含于孟子思想之中.简言之,他的"以意逆志"说与阿斯特的诠释学接近,"知人论世"说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之说则与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雷同.不过,若把孟子的诠释思想与加达默尔诠释学予以比较,我们将看到,双方各说各话、互不相干,缺乏有效沟通的前提.阿斯特等个案说明,虽然同为西方语境下的产物,却非所有西方诠释学都不具备与中国诠释思想的可比性,中西诠释思想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诗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诗学则是指诗歌创作的技巧。诗学概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了重要性和必然性 ,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关注。 2 0世纪以来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借鉴西方文学理论 ,对中西比较诗学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理论 ,促进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主旨是对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目的做初步的讨论。比较的方法取决于比较目的。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哲学范畴比较?这是在进行具体比较之前必须讨论的问题。通过对道与逻各斯的比较基点的讨论,本文认为进行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主要任务,是在比较研究先哲对社会历史变动精神反思的基点上,弄清楚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以达到关注现实中国人生存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在西方诠释传统中,《圣经》作为一种神圣文本是中世纪诠释学的焦点所在,对神圣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具有代表性意义; 而中国古代《道德经》中的诠释思想则是中国诠释传统的典型。以《圣经》中的“神说”与《道德经》中的“道生”作为两部经典中的核心线索,对比分析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进而揭示中西经典诠释思想的异同,有助于厘清中西诠释思想不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墙”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界限;以万里长城和柏林墙为例,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揭示了两墙各自所积淀的文化传统及其差异;最后提出对文化之墙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平等、尊重,适度开放,互相借鉴,以谋求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同样是学优之志仕,王安石和阮元的经学思想异中有同。王安石之经学秉承原始儒家致用之思想而重为政之实践,阮元之经学则承袭汉儒考据之行风而偏训诂之诠释。王安石之"致用的经学"里,包含着阮元式的"经学的诠释",亦可谓"经学解释学"。同样的,阮元之"诠释的经学"里,也包含着王安石式的"经学的致用",可名曰"经学实践论"。王安石和阮元的经学思想都给他们所处的时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通经致用"的思想给当今中国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有着丰富的动物保护思想.“尊重生命,关爱动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也有局限性.从理念层面看,中国传统的动物保护思想要强于西方,然而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宗教意味浓厚,直观想象成分多,科学思辨成分少,这是其后来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反观西方的动物保护思想,哲学思辨占据上风,理性思考多,结论较客观,一旦科学技术发展,其保护动物的理论和相关立法也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对"象"与"形"的全方位诠释,实现了两个转向:1、"始形为象,终象为形"--从哲学到文艺学表现为外观察向内省转向;2、"象"与"形"二元的互融--从文艺学到以文字为载体的各类作品可视为内省向多维空间转向,从而赋予二者更为丰富的意蕴,在当代文艺理论本土概念缺席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翻译时应把语言看成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文化背景下考虑翻译问题,可以超脱简单的归化和异化之争.本文通过对比内地与港台地区就英语影片名称翻译的不同,分析具体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考察翻译过程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从阐释学角度解释翻译步骤,即翻译实属寻求均等补偿.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编写的《诺顿中国文学选集:初始至1911年》一书,对同为唐代经典女性的李冶、薛涛和鱼玄机三人,只收录了鱼玄机的作品。本文通过比较发现,这恰和鱼玄机作品中所采用的女性原生态书写声音有很大关系,而李、薛二人之所以落选,是她们为符合男权文化要求而有意采用男性书写声音所致。西方汉学家的观点与视角,可以弥补我们研究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阶段的美育普及,需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宜以高校美育为重.高校美育不仅承担着为广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培养优质美育教师的重要任务,更肩负着为社会直接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众文化产品在推进艺术审美的世俗化、民主化层面具备自身优势,但大众文化的消费与娱乐本质决定了其美育功能的限度.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的同时,尤需普及艺术经典教育.  相似文献   

19.
徐复观认为,西方近代经典自由主义主张理性至上、伸张自然权利特别是财产权促成了西方民主与法治的形成;然而以洛克、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强调资产阶级追求无财产的权利和自由,是以牺牲劳动者的权利和自由、牺牲平等和分配正义为代价的。他主张对自由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先秦儒家思想包含的德治思想、民本主义和政治抗议精神等核心价值与西方政治文化的精华实行创造性的融合,以便在中国开创体现着民主与法治精神的新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科学意义上的比较宗教哲学出现后,我国学者也逐步展开了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对生态要务、伦理要务、信仰形态、智慧形式等讨论,以期唤起人们以一种新的、比较的视角来打量这个时代。高深博士的新作《天道与圣言:〈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以下简称“《天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版)的出版将比较宗教哲学研究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