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型的人性承载对象,社会生态人人性假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的人性范式,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行为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对人的素质品质的现实期待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艺学所关注的不止是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 ,还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特别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建设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 ,思考的重点要放在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 ,要放在推动国民健康的生态观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消费观、人生观的建设上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及其在制度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进行体制改革的理论前提之一。不同的制度模式往往隐含着不同的人性假定。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客观地分析人性的复杂性、变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并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作用 ,才能够顺利推进当前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的作者借一个大家庭,来表现自己对衰世中人尤其是男性的精神状况的反思。书中描写的男权世界里的这些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精神世界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一种象征,并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她们分别代表着人心的"理、欲、情、意、气",其冲突实质上是人的内心各种欲望的斗争。其斗争的结果也反映了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里人的精神命运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对自然人性的追寻是迟子建小说底层视阈中的一个独特视角.对人的生命旅程中的“底层”时段——童年与老年的生命与精神内蕴的思考是其探讨本真人性的首要视点,对处于人生境遇“底层”的畸异人物人性光辉的书写、对不受病态文明袭扰的原始生命力的描述则是对善与美的人性本质的深切探寻.作家赋予底层形象的这种精神意蕴,启迪我们思考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喋血孤城》以湖湘抗战中的常德会战为背景,展示了中国军人勇于献身的爱围情怀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和血性。同时,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物的立体性塑造,赞美了生命的自由和舒展,反思了人性的善与恶,通过触目惊心的丑恶、痛苦和死亡来引起人们对“善”的思考和向往。影片对湖南影视剧和湖湘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艺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在历史关节点上,在中华民族进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被屡屡提及。文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剧《闯关东》的创作者,把民族精神的历史生成性熔铸到曲折跌宕的情节之中,把民族精神的结构生成性灌注到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之中,以文艺特有的方式来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学术生态的提出,实质上是将生态意识和观念运用于学术研究。从学术生态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其宗旨主要在于保证和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学和古代文论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由于历史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曾经遭遇一定程度的断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尤其重要。学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兼顾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即以"返本"式研究为基础,坚持"通变"的思想,致力于"话语重建"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行为因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已破坏了管理组织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为了使组织能实现"生命价值",永存活力,必须抛弃组织管理模式中不合时宜的传统基础假设条件,其中之一便是重新认识"经济人",赋予人本身以生态意义,从而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的时代展开了新的问题境域,但是历史变幻的烟云并没有割断<讲话>与今天的特殊时代内容的内在联系,它依然可以是我们进行文艺生态思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学理启示.<讲话>关于文艺与人民、与社会生活和与政治的关系的原则精神,要求今天的文艺自觉关注中国和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具备生态情怀,重视对文艺的生态思维.<讲话>要求文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今天就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因为这是迄今最科学也最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态观;要真正掌握文艺的特殊规律,也必须借助生态思维深入认识文艺的生态本性和与此密切相关的文艺需要及文艺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和价值的生成、其作为地方性知识上升为普适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古代经典的重新"阐释",这种"阐释"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方法,而是西方现代哲学解释学所强调的"本体性的阐释",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只能在这种"本体阐释"中生成.西方现代解释学有关经典阐释的基本观念,超越了传统的解释学理论,实现了由方法到本体的重大转向.这种阐释之本体化转型,较好地回应了经典阐释活动中诠释个体与经典文本、主观与客观、传统与现代乃至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等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我们可以把这种本体化阐释,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实现其当代性价值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张钦在《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撰文指出,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辨,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生态伦理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类自身,立足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包括两个维度,即人与自然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与人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我们在建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时,不能撇开政治、经济利益背景,抽象地构建面对自然的“类”的生态伦理学,而应当研究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功能只有着眼于人一人的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在人与人的维度上,协调同一时代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不同时代的本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在生态资源分配和利用中的利益冲突,促进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3.
在劳伦斯的小说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不和谐音符,然而在不和谐音符的后面隐藏着对和谐的呼唤。即大力呼唤回归自然,宏扬血性意识,宣扬男女性的和谐以此来建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和谐,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态和谐观。虽然劳伦斯提出的建构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生态的途径不免偏颇,但却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并非是一部宣泄性描写的低俗小说,在其丰富的蕴涵中,潜隐着一个不能忽视的主题,即小说表现了人与自身统一的精神生态观、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生态观、人与自然共存的自然生态观。无疑,小说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嵇康美学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学说,蕴涵着朴素但却极为丰富的生态智慧.嵇康美学在具体的言说形态上既有抽象的玄思,也有具体的感悟,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但最终指向都是人之生命的充盈与和谐."和"是嵇康美学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言与行、情与理的全面的生态和谐是嵇康美学的最高追求.对自然的诗意化观照和体验,对主体性和人之本性的彰显,对生命的认同和热爱,对人生和现实的超越,是嵇康美学最富有生态智慧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人性探讨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历久弥新、普遍关注的话题,客家学学者谭元亨教授的长篇小说《依然是你》的审美意蕴中也不乏对此体现。然而小说并非是宽泛的就人性而描述人性,而是通过对当代社会历史环境的观照,通过对知识分子品格的认识,讲述人物间矛盾纠葛,表现客家人善良美好人性与社会上卑鄙丑恶人性的博弈场景,进而表现出客家文化优良的精神品质。作品探索人性更为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将客家山乡纯朴清新的风俗景物、圣洁传说与山外当代追逐物质利益的污浊社会风气形成鲜明比照,从侧面凸显美好人性可贵之处,深刻独到地挖掘了对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的、客家文化的优良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文明的肆虐下,当今城市空间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城市空间与大自然关系的疏离,城市居民精神生态和情感交流的缺失等。从实践的层面上看,人们在城市空间建设中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努力实现城市空间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另外,城市空间美的塑造应该考虑到人际交流的实际需要,增加人们感情交流的场所和空间,营造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精神生态。从理论的纬度看,以空间美学主体性的视角重塑城市的精神生态,是弥补城市美学不足、回归平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态以人文"化成天下"的节律及系统构成,而铸就人类自身演替和进化的脉络.文化生态的能量互动、自组织性构成中,也构筑着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大系统.文化生态的意义是多向度、多层面及多重组合的.其结构状态表现了多样性;其"化性"机能不仅印记着人类生成的历史,并且还逻辑地构建着这种生成史的多重表现形式.文化生态作为自组织系统还呈现着一种全息性特征,各种文化生态样式,作为部分都可以透析出文化生态全息性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9.
语言哲学内部的语用学和哲学诠释学转向,使语境成为意义追问的基础。但语境并非传统哲学所谓的本体,只是在意义生成变化与理解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性质或意义,表明了语境对意义的最高约定。这有助于消解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发问方式,祛除逻辑语形、语义分析的知性思维的制限,表明了当代语言哲学发展对意义的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在文明互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伦理理念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有机价值生态。这个生态在文化原理方面由四个价值因子构成,即人伦原理、人德规范、人生智慧、人文力;在文化结构方面形成四对价值关系,即"伦"—"理"、"理"—"道"、"道"—"德"、"德"—"得";在文化功能方面分别解决四大价值问题,即伦理实体、道德自我、应当如何生活、意义世界;在文化运作方面展现为"伦"—"理"—"道"—"德"—"得"的依次演进,由客观人伦关系出发,经过价值抽象,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文化原理是逻辑生态;文化结构和文化功能是历史生态;文化运作是现实生态。从中国伦理的价值生态中可以引发出诸多对文明复归与文明互动具有资源意义和启发意义的课题,但必须对中国伦理进行生态把握和价值生态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