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叶集》是“九叶”诗人除杭约赫(曹辛之)以外,其他八位诗人建国后诗歌精选的合集.八位诗人近四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以他们出色的才华而论,到今天只奉献给中国诗坛这样一本薄薄的诗集,其收获不算丰厚.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见他们诗歌创作的独特情志和闻到那别样的芬芳.这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田间是一位有卓越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杰出的诗人.他以“擂鼓诗人”蜚声中外诗坛,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田间整整战斗了五十年,出版了三十多部诗集,三部诗歌评论集.他的诗歌创作道路和诗歌创作经验,是十分丰富的.认真探讨和研究他的诗歌创作和经验,对于繁荣和发展新诗的创作,促进新诗人的成长是有极为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恢复》是郭沫若同志前期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本诗集,也是他基本上完成了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之后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无论从这本诗集的内容和形式看,或是从它在诗人解放前的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来看,《恢复》都不愧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①《恢复》正是郭沫若同志作为革命诗人、革命战士,用他的笔作为锐利的武器,为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冲锋陷阵而留下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4.
巴·布林贝赫是当代蒙古族优秀诗人,他从5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30多年来,先后出版过15本蒙、汉文诗集。其中蒙文诗集9本,汉文诗集6本。这些诗集不仅形象地记录了诗人的创作足迹,而且为我们研究诗人的创作道路提供了充分依据。 巴·布林贝赫坚持业余诗歌创作30多年,走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和一般诗人相比,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而且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和美学主张。这就使他的诗歌创作在理论与实践的完  相似文献   

5.
1950年代穆旦的诗歌创作延续了他通过诗歌“完成自我”的主题,但其重心是向融入“群众”倾斜。分析诗人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和创作的10首诗歌,可以看出到“群众”中去是穆旦人生理想与诗歌创作的中心意识,但这种自我完成的尝试并不成功;准备努力融入“群众”中去的诗人最终不得不接受来自群众的批判,这构成了穆旦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史上耐人寻味的一幕。  相似文献   

6.
倮伍拉且系当代彝族汉语诗人群体中的优秀诗人之一,著有《饶山的游云》、《大自然与我们》、《诗歌图腾》三部诗集,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本文以以上三部诗集为文本依据,对倮伍拉且诗歌创作所经历的“三阶段”作出了具体的论述和解析。阐释出以彝族文化的自然属性为背景,流注其诗歌创作全过程的,对自然精神的深切体察与艺术再现的艺术思想内涵和美学追求;揭明其将彝族传统文化深层的图腾意识、图腾心理自觉地与现代语言艺术之语言观契合,并建构语言图腾的艺术境界和语言哲学的思考,肯定其所作的艺术实践,为今后的彝族汉语文学创作带来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路漫漫》是宁夏回族诗人高深的一本新诗集。正像书名一样,它是诗人近三十年来生活道路的忠实写照。诗集由“曲折的道路”、“南方的怀念”、“星斗吟”等三部分组成,共录诗六十九首,其中1957年以前的十首,1958至1964年的五首,1976年的四首,1977至1981年初的五十首。高深家境贫寒,十一岁便随父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在人民军队中,他不但经受了火与血的锻炼,而且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建国后,高深转业到工厂,不久他便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开始了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8.
木斧系回族当代著名老诗人。著有诗集《醉心的笑》、《美的旋律》、《木斧诗选》、《乡思乡情乡恋》等多部。本文全面论述木斧诗歌创作最主要的三个阶段 :解放前期、解放初期、新时期以后 ,特别着重分析和探讨其新时期以来的创造成就。评述新时期以后木斧诗歌主题和审美旨趣由对“历史弯曲”的诗化思考 ,向着“不死的乡思乡恋”的“回归诗”转移的具体审美心理历程。同时指出木斧诗歌从民族文学的层面留下的缺憾。并由此对当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相似文献   

9.
汪玉良是解放后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东乡族第一个卓有成绩的诗人。三十多年来,他出版了三本诗集。1981年,他的长篇叙事诗《米拉孕黑》荣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昭示着他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队伍中第一流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女性诗歌创作的高涨与此后的迅速冷却、被遗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由对她们散佚诗集的研究可以探察其中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创作特色。论文以“无名”女诗人芍印的散佚诗集《逝水集》为核心研究范本,通过对诗集中旧体诗词与新诗的对读,探讨其主要情感基调“愁吟”在不同诗体中的表达策略和衍生维度,挖掘其间生命表达的共性与差异,兼及管窥在经典化的历程中,20世纪30年代一众“无名”女诗人游离于文学史视野之外的因由及散佚诗集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礼锡是一位被现代文学研究忽略的著名诗人。本文概述他在国内外诗歌创作的历程,评析他的诗集《市声草》、《去国草》以及他在抗战时期写的旧体诗和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认为这位成就卓著的爱国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郭沫若就已经五十八岁了。然而他的创作激情却似乎和我们共和国的年龄一般逐年增长。建国以来,尽管他重任在肩,政务繁忙,却始终不忘写诗。从五十年代初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他出版的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东风集》、《潮汐集》以及作为建国十周年的选集《骆驼集》。这些诗集除《潮汐集》中的“汐集”是收录解放前的作品之外,其余均是建国十七年的新作。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这期间他是周恩来总理处理对外事务的得力助手,在繁忙的外事活动中,他仍然写下了不少有值价的诗篇。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胜利给老诗人以极大鼓舞,他用热情的诗篇欢呼我们党和国家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郭沫若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在他整个创作生涯占有相当的份量。研究诗人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应是郭沫若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在当时便赢得了“诗豪”和“国手”的称誉。审视刘禹锡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贬居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的十年。这十年,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转折时期、开拓时期、收获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是中国新诗史上“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杰出的学者和民主战士。纵观其诗歌创作的历程我们发现,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着嬗变。作为学者,他坚守着“唯美主义”的创作立场,但最终,他成了一名不屈的战士,其创作立场转向了“爱国主义”。我们从他的转变中感受到了一个诗人所经历的心灵的超越,感受到了他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15.
诗人红豆最新的生态诗集《液体的树》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为中国生态诗歌创作注入了一脉鲜活的泉源。在诗集中,红豆耐心地以生态的新眼光发掘着世界被遮蔽被忽略的诗意,婉曲地表达着对待自然生命的生态伦理,焦虑地批判着现代文明的反生态倾向,并在和自然万物的主体间性交流中体味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胜境。该诗集为中国生态诗歌注入了更多女性诗人的细腻和雅致,丰富了中国生态诗歌创作的百花园,对于生态意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藏族母语诗歌在当代得到迅捷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气候、环境和氛围。以诗集《黎明天女的召唤》作者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诗人翻新了藏民族传统诗歌氛围而更贴近社会人生,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增强了应变的能动性,完善着符合藏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诗歌个性,成为充满哲思和诗思灵气的新一代诗人。藏族当代母语诗歌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95年2月,“诗国忠臣”、老诗人高加索生前把诗人冯亦同喻为“一把火”,“在生活矿藏中聚焦j在情感喷井上点燃”,“有了火的热烈,火的光焰”,这种特殊的“光热效应”熔铸成激情澎湃,立意高远,构思精巧,韵味隽永的大量诗篇。近日由新华报业图书出版中心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诗集《紫金花》,是冯亦同的第三本诗集,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林喦:李老师你好,我手头有你的《垂落之姿》《无限河山》和《李轻松诗歌》三本诗集,利用假期阅读了你三部诗集的诗歌,仿佛重新游历了一次一位女性诗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被你的文字和由文字所组成的意蕴所吸引。知道你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在《诗歌报》上曾发表大量诗歌作品,引起不小轰动,被许多喜爱诗歌的人所传诵,想问问你,当初是基于什么原因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起初又是如何创作的呢?  相似文献   

19.
湘潭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知名的“七月派”诗人彭燕郊,少年时加入新四军,以长诗《春天,大地的诱惑》等名动一时,1949 年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5 年受胡风案牵连,在工厂劳动,直至1979 年初任教( 后平反) 于湘潭大学。彭燕郊晚年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上的建树再次让世人瞩目,长诗《浑沌初开》有“史诗”之称。值此诗人从事文学创作活动60 周年之际,本刊特刊登这一组稿件,对彭燕郊的诗歌创作历程、创作和理论成就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全面考察彝族青年诗人阿苏越尔近年来诗歌创作历程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其诗歌创作始终的“雪”意象体系,从而把握其独特的诗歌表意方式。对其诗中所展示出来的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文化变迁忧思和纯正执著的诗歌精神作审美阐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