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贞节,从表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贞为贞操,忠贞之意,节为守节的意思。此词语的产生本不源于对妇女的要求,这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但后来却被女性所独占,并且成为女性行为规范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2.
贞节观念作为束缚中国女性的封建思想观念,在中原地区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并约束了中国女性几千年。而这一观念对一个12世纪才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女真族来说原本是非常陌生的。但在女真占领中原以后。特别是随着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接触的日益频繁,尤其是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原汉族地区依靠贞操节烈对女性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观念也渐渐的渗透到女真人的生活中去,并逐渐发挥其约束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明代早、中、晚期妇女贞节观的演变论述,揭示了在明代三纲五常仍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即使晚明出现一股人文主义思潮,封建纲常对人性的扼杀并没有丝毫减弱,特别是妇女更是受到严重的迫害和摧残。  相似文献   

4.
孔尚任生平前期一直把女子的守节看作是天经地义之事.然而,其后并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即在任职湖海治河使臣时,却认为颂扬女子的节烈,是"荒唐"之甚;直到晚年,更进而认为女子守节乃"可悲之事".孔尚任的思想发生如此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齐鲁进步文人的影响;二是受江南文人及民风的影响.孔尚任的这一思想,对齐鲁文化既是继承又是发展.  相似文献   

5.
辽代妇女贞节观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契丹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契丹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契丹故俗中婚姻观念的进步因素。贞节观的淡化是受契丹民族固有的草原文化,以及隋唐五代婚姻中开放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贞节观的淡化,使契丹妇女敢于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契丹女性为辽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生平前期一直把女子的守节看作是天经地义之事。然而,其后并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即在任职湖海治河使臣时,却认为颂扬女子的节烈,是“荒唐”之甚;直到晚年,更进而认为女子守节乃“可悲之事”。孔尚任的思想发生如此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齐鲁进步文人的影响;二是受江南文人及民风的影响。孔尚任的这一思想,对齐鲁文化既是继承又是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清贞节观嬗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以降 ,贞节观便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 ,而且一代盛于一代 ,明清时期贞节观的束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也出现了反对传统礼教的新思潮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妇女解放的社会氛围 ,广大妇女逐渐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 ,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个性自由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多家境贫寒的中下层丧偶妇女 ,为了自己和已有子女的生存而再婚 ,这无疑是对贞节观念的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   

8.
宋代理学贞节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贞节观是理学家提倡礼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宋代女性和宋代社会风俗的影响程度因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只有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才能将宋代女性文学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 ,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 ,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 ,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婚俗的影响 ,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 ,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 ,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10.
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贞节烈女形象,从这些形象,尤其是那些典型形象身上,可以透视出封建时代女性贞节观的性别特点及其对女性思想行为的支配作用。以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烈女形象为例,中国古代女性视角所理解的贞节观体现出了贞节是女人的“本分内事”、守贞具有双向性和贞节重于孝道、实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北朝时期,鲜卑族妇女在婚姻和爱情观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于婚前、婚后选择伴侣比较自由、随意,贞节观念极为淡薄。这与鲜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残存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缺少礼教的约束及妇女拥有较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婚恋伦理中的贞节观自先秦以来对历朝社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唐传奇等唐代通俗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社会伦理思潮,贞节观念对唐人婚恋束缚较轻,寡妇再嫁、妓女封夫人均能为当时主流社会所包容,时人对女子德行的称赞亦多过对女子节烈的弘扬。而在反映明代世事的明小说中,贞节观念的受重视程度空前加强,女节受到重视,节烈受到赞颂,而女子失节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及强烈的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13.
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明代中后期、明清易代之际和清代前期。各个时期拟话本中出现的贞节烈女形象所体现出的贞节观念也不尽相同,虽然这种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明代中后期的拟话本中的贞节观走向极致,明清易代之际拟话本的描写重点不在宣扬贞节观上,对于贞节烈女的描写大多一笔带过,而清代前期拟话本中的贞节烈女形象虽然不多,却体现出了向传统回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继承和弘扬了我国文学描写与表现妇女生活罹难及命运遭遇的传统,但罗贯中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作家,必然受到封建社会妇女观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于是在描写和表现妇女的问题上也陷入了矛盾之中,本文着重从“承认与否定妇女自身价值”、“守节与失节”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对妇女形象的描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道光《思南府续志》中的贞女、节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这些贞女、节妇在守节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同时结合清代其他典籍分析道光《思南府续志》中贞女节妇守节行为的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滴 《百姓生活》2010,(9):41-42
2010年3月2日中午,一位捂着肚子的男青年,跌跌撞撞地闯进警方办公室,对值班民警说:“我杀了女朋友,现在我服毒了……请你们送我去医院……”警方立即将男青年送往医院救治,他脱离生命危险后,向警方交代自己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名叫黄晓俊,因痛恨女友不是处女,便诱骗她服毒身亡。那么,他是如何发现女友不是处女,又是如何诱骗女友服毒的呢?  相似文献   

17.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莫言的作品中,女性自尊自强、敢做敢为、坦荡无羁,她们冲破惯常的婚姻束缚,追求传统舆论所不容的爱情和性欢乐。这在莫言的描述里,已经超越了塑造单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成为向传统宣战和彰显生命能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捆绑女性的传统贞节观,莫言是一位理性的控诉者和批判者,但莫言又是一位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男性作家,无法脱离传统观念的隐性影响,他或明或暗地歌颂、赞美了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相互交织、融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个崇尚贞节的时代,清代的贞节观与前代有所不同,从维持社会秩序、延续家族血脉的观点出发,政府不提倡以死殉夫,而是鼓励节妇们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即提倡"节孝".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下的妾符合了政府提倡的贞节观,因而被载入地方志,受到政府嘉奖.  相似文献   

20.
晚清女性贞节礼俗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推动社会节烈风尚的形成;贞节堂在晚清的出现,是贞节观念极端化的又一物化象征。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制度机构,贞节堂的社会功能正逐步由对节妇贞女的恤济向公共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嬗变。鸦片战争以来思想界出现的开明人士猛烈抨击传统贞节观的现象也表明,清代妇女贞节观在走向极致的同时,也面临着行将崩溃的前景,它预示着中国妇女在近代社会的观念变迁中,将逐步地走出传统礼教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