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性是定义文学的尺度,从理论上看,对文学性的理解有两大类: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在反本质主义的背景下,须对文学的谱系心中有数: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与殖民现代性、文学体制化息息相关,何谓文学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也与王国维等人的援西入中不可分割。现代文学沿着现代性的不同路径进行博弈,艺术自律历经坎坷。文学性应置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定位,这种共时结构中的暂时共识依然有其约束力,但生生不息的历史意味着它始终是一项无以完成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比较文学界经常把"世界文学"作为学科概念使用,甚至把它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世界文学"的概念并不被法国学派所推重。"世界文学"在比较文学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美国学派的崛起,因为美国学派倡导的"文学性"、"总体文学"、"共同诗学"研究与"世界文学"有内在的共通性。但是,歌德只是把"世界文学"作为达到民族和睦的一个手段,马克思的"世界文学"则指范围更大的文化产品。在后现代理论的观照下,美国学派的学科理念包含了本质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因素。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应从共通性转向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是白银时代这一特定历史的产物。其文学性特征是形式主义对文学内在规律的高度概括。文学性是指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这是理解文学性及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关键。形式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确立文学性,从而对文学作品独立进行研究,从具体的、客观的语言现象中寻求文学的内在规律、构造过程以及结构原则,并以此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从理论上来说,俄国形式主义者从形式的角度来规定文艺的本质,把文艺创作视为一种表现形式。从批评实践上来看,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并不完全一致,它没有超出唯美主义的范围,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文学观在文学本质、后文学性问题的论争中成为学界争相引证的焦点。无论它被塑造成为反本质主义,还是被流俗化为相对主义、折中主义,无论是贬抑还是回护的观点,都几乎同解构文学性之旨趣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基于自然主义的偏狭认识论使然。只有回到现象学本质,回到后形而上学维度,方能趋近它的内核。德里达通过对"模仿"等形而上学诗学范畴的重构及"处女膜"等概念的创设,实现了后文学性的界说,并开创了解构与重构、理论界说与写作实践"雌雄同体"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部分文学理论家认为文学性思维在后现代语境下对其它人文学科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渗透,因此文学研究应该转向.实际上,文学性思维只是众多艺术性思维的一种,文学性思维的弥漫本质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赋予意义的表达,是文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焦虑症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俄国形式主义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其方法,从文学的物质构成-言语入手,探讨文学的特质、构成,提出了“文学性”这一核心概念,并认为“文学性”得以凸显的手段是“陌生化”,即作品形式的转换,具体指文学语言的构造、修辞等“手段”。和任何理论一样,俄国形式主义视野下的“文学性”也有其“显结构”和“隐结构”。“显结构”是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性”的明确表述,是从“共时”层面上对“文学性”所作出的抽象概括;“隐结构”是俄国形式主义未能意识到或未能说出、揭示出来的有关“文学性”的“历时”规定性层面的流变规律,即“陌生化”、“去陌生化”、“再陌生化”。两个研究维度的结合将充分展示“文学性”的诗意流动。  相似文献   

7.
在虚概念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虚概念有内涵而没有外延;一种认为虚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两种观点的对立,源于对虚概念外延的理解持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前者对虚概念的外延持一种激进实在论的观点,认为外延应该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而后者对虚概念的外延持一种非实在论的观点,主张虚概念的外延可以是一种非物质实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文学性"概念的复杂性造成了研究者对之进行定义的莫衷一是,其实每一种定义都是对"文学性"某种意义上的丰富与发展,都是一种"知识生产"过程。对"文学性"的论争其实掩盖了两种研究范式的差异,即把"文学性"作为研究非文学领域的工具还是把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知识生产"式的研究。文化研究无疑为这种混淆提供了引子。但同时,文化研究为"文学性"提供了一种理论参照与视角。文学作品"文学性"研究的知识生产恰恰为非文学领域"文学性"研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0.
三报告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前者是指作品选择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后者主要是指作品的表现技巧应该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而《盗窃案》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是和它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分不开的。《盗窃案》在运用文学表现技巧上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的外形勾勒,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本质和典型特征。由于以真人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在文学领域出现了“旅游文学”这一新的概念.然而,对于它的解释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从目前有关刊物及旅游院校所编教材来看,对于“旅游文学”的范围,主要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广义地理解,认为与旅游有关的文学作品,诸如司马迁的《史记》等均可列为旅游文学作品.二是主张凡写景者,即可入选.第三种意见则把它局限于“纪游”.单指那些记述实地游览过程的文章,主要是游  相似文献   

12.
简略梳理了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的关于“文学性”的论争,提出了对“文学性”的看法,认为其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创作主体的意图、文本特性、接受者的认可。这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构成了“文学性”之三位一体的概念形态。它是后现代语境下由广义文学观生发、提炼出的具有更高统摄力的“文学性”,代表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立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延安文艺研究的升温,研究中普遍存在用"延安文学"指称"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现象.事实上,"延安文学"的概念本质上属于地域文学的范畴,可泛指在延安这一地域所生发的所有文学现象,它与"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内涵虽有交叉,但其概念本身有着明晰的外延与内涵,不可互相指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农兵文学既和世界文学相通,又凸显出自己的独特性.其和世界文学的相通之处是文学性,独特性表现为:遵循工农兵阶级感情规范,否定个人自主的文学性质;通过人物形象而又直白地表达公众意识的抒写方式;民族风格与个人风格相结合的作品形态.它对世界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也存在一些文学的失误.当今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而是要纠正它的失误,把它的失误当作对我们的警示.  相似文献   

15.
素以文学上的“轻骑兵”著称的报告文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但目前有人过分强调其文学性而轻视其新闻性,甚至说:“报告文学的特征,与其说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不如说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这就把新闻性排除于它的基本特征之外了。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呢。?举者略抒己见,以期教正。  相似文献   

16.
在现有的逻辑理论中,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是以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反变关系为基础的。关于反变关系的内容,一般的逻辑著作阐述为:“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少,则它的外延愈大;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多,则它的外延愈小。”正由于此,通过减少一个概念的内涵,就可扩大其外延,增加一个概念的内涵,就可缩小其外延,从而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笔者认为,上述反变关系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正> 虚概念是相对于实概念而言的。所谓虚概念就是指在现实世界里没有其所规定的对象的概念,反之,则为实概念。 虚概念有无外延的问题,是逻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目前,仍无一致的看法,大致有两种意见:认为有外延或认为没有外延。 持虚概念无外延观点的人们谈论此问题总是以现实世界中能否找到这个概念所规定的对象为标准。他们对虚概念外延的认识始终过于狭隘,一直没有跳出现实世界这个圈子。现实世界中有无这个概念所规定的对象是属于哲学性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逻辑范围内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文坛上曾出现过两次"文学无用论"思潮。前者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后者以严复、王国维和周氏兄弟为代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戊戌变法前的文学无用论,从实用的角度看待文学,把文学看作一种工具,认为无用即无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文学的理论。而戊戌变法后的文学无用论则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本身就是目的。文学虽非实用却自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此,本质上不但不是否定文学的理论,而且是一种更深刻、更彻底的肯定文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概念论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在本体论层面上,它旨在把终极存在归结为概念,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所展开的概念和客体的关系的推演来论证概念是存在的本质和唯一全体,是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消解主客的二元分裂;在认识论层面上。它旨在从概念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的必然性的推演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确立概念和概念的运动所展开的主客体的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原则和模式;在价值论层面上,它旨在确立概念的辩证进展所指向的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与古代汉语的“诗性”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得还非常不够。把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成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文学行为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对于语言“诗性”的误解。《关雎》的文学价值就存在于它具体的语言之中,改变其语言形态就是改变其文学性,所以《关雎》是不能翻译的。《关雎》的不能翻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雎》可以作多种解读,而翻译实际上消解了《关雎》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开放性;第二,《关雎》在语言上的形式美没法翻译;第三,《关雎》的“意境”没法翻译。现实的把《关雎》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理论上经不起深入追问。翻译本质上是对原作的一种解读和欣赏,而不能替代原作。本文通过追问《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而追问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