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美学命题。"澄怀"是对老子"涤除"、庄子"心斋"与"坐忘"的审美心胸理论的继承,其涵义体现了宗炳对艺术直觉特征的确定;"味象"的涵义则体现出宗炳艺术直觉思想的本体论,从而揭示宗炳的艺术直觉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直觉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知识论是由若干关键的思想实验产生的,其使用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假设:对这些思想实验的直觉是任何正常人共有的、稳定的。然而,实验知识论对葛梯尔案例、缸中之脑案例和特鲁特普案例等的研究表明,哲学直觉是变化的,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哲学直觉的多样性,对分析知识论的方法论、优越心理观、认知过程理论以及具体的知识论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写作理论的研究,要从写作实践的直觉、直感开始我们这个时代是呼唤理论的时代,也是理性纷呈的时代,各种理论流派、理论体系、理论名词、概念、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败利钝,未免困惑。写作学科的理论建设,也很受这股潮流的影响。理论的混乱,很大程度是由于对什么是理论认识不一而造成的。理论就是事理,从反映论的角度说,也就是客观实际事物在主体头脑中的理性反映,这就规定理论首先来自实践,实践活动是很广泛的,人们一切活动都可以说是实践活动。而作用于主体最突出的是直觉,直感到的东西。所以理论应该是从主体的直觉、直感开始的。直觉、直感是主体在实践中最触目、最直接的感受,它不用经过更多的理性思考、思辨,只要主体一接触到某种实际,就  相似文献   

4.
套利思想与金融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斯曾指出"大多数现代金融不是基于无套利直觉理论,就是基于无套利的实际理论.事实上,可以把无套利看做是统一所有金融的一个概念."因此,套利是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概念.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金融工程是一门将金融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解决金融问题的学科,所以,无套利思想又是金融工程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5.
智的直觉理论在牟宗三哲学美学思想里居于最根基的位置。牟宗三首先分疏了智的直觉在义理上的儒家形态何所,其次从理论上说明我们确有此一种直觉,以及此一种直觉在我们生活实践里是可以证显出来,表明依儒家智慧形态言我们确有智的直觉一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牟宗三所分判演绎者,在义理上对建构由中国智慧而来的哲学美学形态具有非凡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直觉是非理性因素之一,是人的精神素质的部分,在人的主体结构和人的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阐述了其直觉思想。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直觉思想进行简略的梳理,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进行评价,旨在有益于得出正确的直觉概念和对直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奥卡姆的认知理论中,对个体事物的直接经验把握如何与概念性的思想相关联是一个重要问题。就直觉是心灵的真实性质而言,它也是一种心灵表征;同时,由于直觉可以作为心灵命题的主词或谓词,并且可以在此心灵命题中指代某物,因此,对奥卡姆而言,这一表征就是一种指号。根据奥卡姆关于意谓的一般理论,范畴指号被认为首先意谓它们所真实关联之物,除了这种首要意谓,“暗含”词项同时具有次意谓,因为它们间接指称某些事物。直觉行为要么作为一个心灵命题的主词或谓词单独发生,要么附属于一个概念而形成复合心灵表达式,这个复合心灵表达式同样能够作为心灵命题的主词或谓词。在这两种情况下,直觉行为都是通过纯粹的非概念方式来指派其单称指称物。奥卡姆这种特殊的基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这些直觉认知被看作是指号,并且可以在心灵命题中发生。  相似文献   

8.
罗斯曾指出:“大多数现代金融不是基于无套利直觉理论,就是基于无套利的实际理论。事实上,可以把无套利看做是统一所有金融的一个概念。”因此,套利是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概念。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金融工程是一门将金融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解决金融问题的学科,所以,无套利思想又是金融工程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9.
法兰克福在关于相容性问题的讨论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贡献,就是通过法兰克福反例对可供取舍的可能性原则进行的批驳.但是,可供取舍的可能性原则所表达的那种必要性似乎仍然是我们的一个难以消除的直觉.尝试在法兰克福的自主性理论框架内找到一种对可供取舍的可能性原则的解释,或许能够为我们的这个直觉和法兰克福的自主性理论同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在关于相容性问题的讨论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贡献,就是通过法兰克福反例对可供取舍的可能性原则进行的批驳。但是,可供取舍的可能性原则所表达的那种必要性似乎仍然是我们的一个难以消除的直觉。尝试在法兰克福的自主性理论框架内找到一种对可供取舍的可能性原则的解释,或许能够为我们的这个直觉和法兰克福的自主性理论同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科学审美直觉信念是科学研究与创造的强烈动机和强大动力;科学审美直觉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是研究者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科学审美直觉的启发功能使研究者在瞬间产生跳跃式的创造性的自由联想;科学审美直觉的预测功能使研究者正确地预见到科学发展的趋向,并作出结论性的科学猜想;科学审美直觉选择功能帮助研究者对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决策进行抉择,科学审美直觉还有助于研究者寻找研究对象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论文还就科学审美直觉的局限性及其克服进行了探讨,认为科学研究者欲要有效地利用科学审美直觉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具有广博而深刻的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注重理性的引导;进行逻辑论证和科学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它的最主要特点是有下意识活动的存在,因此,它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而是自觉地领悟事物的本领。创造性思维表现在人们探索未知,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可以给出新思想,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包括想象、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 所谓想象,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事实材料,以对未知对象进行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构成理想化的模型。幻想、猜想等都是想象式的思维活动。直觉是指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颖悟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不自觉地想着某一问题时。虽不一定但却常常跃入意识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直觉的产生就是灵感。  相似文献   

13.
实验哲学是近年来新近兴起的一场哲学运动。它试图运用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实证方法探究普通大众对一些具有普遍共识的哲学命题或理论的直觉判断,通过经验数据的分析,或质疑或验证这些命题或理论的合理性。传统知识论认为,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盖梯尔问题的提出,引发人们对传统知识定义的争论;实验哲学家也加入到争论中来,认为传统知识论赖以立论的基础是人们直觉的普遍性、可靠性,而他们运用实验方法证实,人们的直觉具有易变性、多样性,从而挑战了部分知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避免许多关于"什么是哲学直觉"的无谓争论,我们应当把哲学直觉限定在实验哲学的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内,哲学直觉就是大众对包含哲学问题的调查问卷的直觉反应。关于哲学直觉能否扮演证据角色,威廉姆森和亚历山大有过争论。前者认为证据最好是事实而不是直觉,后者认为没有直觉很多事实便建立不起来。对这场争论的进一步审视,将我们引向了哲学直觉在实验哲学中扮演的三种角色。应该说,大规模地诉诸大众的哲学直觉正是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学发现,爱因斯坦特别重视非逻辑思维的作用,尤其是直觉。但是,爱因斯坦关于直觉的思想比较复杂,他的直觉并不完全等同于人们通常谈论的纯心理意义的直觉,而是渗透了理性和逻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直觉在传统认识论中被视为向理性认识提供材料而低理性一等的认识方式。诗学中的艺术直觉也多被视为与理性对立的情感认识方式。在理性主义神学思想的指导下,马利坦"诗性直觉"改造了传统的审美直觉观,发现了艺术直觉中潜在的理智认识性特点。基于理智性认识特点,诗性直觉所把握的是一种形式的情感。在呈现人们幽深无意识深处对实在的意向性情感时,诗性直觉还展现出趋向灵魂之"神"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直觉,是文学领域一种复杂的思维现象。纵观研究现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对文学直觉的认识分歧较大,二是多数文章对文学直觉的论述仅徘徊于现象描述,缺少本质揭示。这表明,文学直觉的研究,还有待于向文艺心理学纵深发展,真正揭示文学直觉的心理机制。本文将心理学“图式理论”和“自动化加工理论”引入文学直觉研究,力图在揭示文学直觉的心理机制方面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出版于一九三六年的《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最早的一部美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美学理论专著。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美学理论遗产,很值得专门的清理。过去对《文艺心理学》一直责难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为它的理论支柱是克罗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直觉说。笔者对此尤不敢苟同。我经过对原著的反复研读以及比较朱先生前后观点发展变化的脉络后得出结论:真正撑掌全书的理论支柱并不是克罗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直觉说,而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整体观有相通之处的“人生为有机整体”的美学观。他  相似文献   

19.
“诗性直觉”是艺术创作所具备的创作状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直寻”说、“兴趣”说和“现量”说所体现的审美直觉的特点,并尝试找出形成直觉理论的哲学根源,同时指出中国直觉理论的意义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比较中提出了直觉概念,主张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就是直觉与知性的对立,知性思维、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是造成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因此需要直觉来救治.出于对科学主义的批评,他把直觉搁置在理智的对立面,彼此隔绝.与其说梁漱溟提出直觉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偏执,带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