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武忠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应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目前我国园林艺术生产状况进行剖析 ,认为园林艺术生产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 ,只有遵循艺术生产过程的一般规律 ,园林艺术创作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韦于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中提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以下简称“相敌对”——笔者注)这是马克思在科学地分析研究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多年来,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著名命题之一,经常为人们所引用。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引用者对这一命 相似文献
3.
王开国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44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命题的内涵 ,澄清了有关这个命题的一些误解 ,并探讨了与“资本主义生产”“相敌对”的文学艺术在市场和消费社会面临的复杂境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蒋继华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66
艺术生产具有物质生产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加工性、物化性和商品性的实践活动,但艺术生产又是一种追求审美价值的实践行为,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无论是作为“生产”的艺术,还是作为“艺术”的生产,“艺术”和“生产”密不可分,体现出马克思把艺术的认识性、精神性和实践性、商品性相结合,使得艺术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二重性质。 相似文献
5.
季水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141-150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仅许多欧美文学理论家都接受和发展了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而且在中国文学理论界也得到了新的探索。马克思所论述的艺术生产,在当代世界正向着多个维度展开,主要表现为审美创造中的艺术生产、意识形态中的艺术生产、艺术产业中的艺术生产。马克思文学理论中指出的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在今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既有传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延续,又出现了艺术生产内部诸要素发展不平衡的新现象。马克思所指出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在当代也发生了新变化,即在艺术生产中注重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兼顾,在艺术消费中实现了多种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对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不能只是将其作为资本主义研究与批判的理论副产品,或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文艺观念的补充性内容来看待。就理论视域而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均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关联。三大理论视域各自都为艺术生产研究拓展出新的致思维度和理论空间,带来丰富多样的理论言说内容,同时又内在贯通、同构共存,共同组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整体。分别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侧重解决的是艺术生产论的研究方法问题,政治经济学视域主要涉及的是艺术生产论的抽象理论建构和具体历史内容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视域则主要关注的是艺术生产的价值和理想及其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体现于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首先,它为艺术研究特别是当代艺术生产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其次,马克思在生产一般概念下对生产本体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对于艺术生产本体的理论建构具有奠基意义;再次,马克思将艺术生产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起来的思想及其两种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理论、现代艺术生产以及文艺家身份的两重性等等的思想和论述,都对当代艺术生产实践和研究有理论指导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命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繁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6):82-84
立足于对"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等范畴的含义的特别梳理,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是在平衡论的前提下谈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8.
张冬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50-53
“艺术生产”这一理论范畴是马克思对人类艺术活动的一种命名。从《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著作 ,马克思日趋完备地探讨了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律及历史变迁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以及艺术生产力等问题 ,建构了较为系统的艺术生产理论。相对于从哲学的高度比照、规定艺术现象 ,艺术生产理论体现了从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视角切入到艺术活动的另一理路。艺术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创举 ,大大拓展了文艺学、美学的研究领域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菊芳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8(3):77-80
建国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忽视了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赵志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145-147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 ,认为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是“物化”和“心化”过程的统一 ,因而在艺术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力确保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周为民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4-15
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理论见于马克思 1857年 8月至 9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的第四节。在这一部分内容里 ,马克思阐释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问题 ,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备受瞩目的热点领域。网络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新生力量,以其高速的发展态势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而成为焦点中的焦点。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释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旨在运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来理性看待网络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何志钧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0-43
本文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指导,对异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异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本质,特别是异化时代的艺术生产状况作了较细致的论析.本文认为异化现象具有双重效应,它在产生负面效应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发展推动作用.在异化时代,异化浸染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体人的异化、生产对象的异化、生产关系的异化等给艺术生产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双重效应.本文还对历来分歧严重的"艺术生产"概念内涵问题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14.
蒋继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7-92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代表,阿尔都塞以“症候式阅读”不断寻找文本言说的沉默和缺失,探查文本背后的深层结构,科学诠释空白的产生以及“看”的认识机制,实现对“栅栏式阅读”的超越。围绕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阿尔都塞文本阅读策略旨在暴露意识形态的深层支配机制,穿透意识形态幻象,形成“生产性”的文本阅读和批评模式,铸就了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批判向度。阿尔都塞文本阅读策略推动了“艺术生产”功能从“创作”向“批评”的转换,催生了文艺批评的新范式,使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跨出政治经济学视野,进入文学批评领域,彰显自身的价值,同时以“认识的生产”构建“生产性”的文学批评模式,实现批评的知识建构功能,显示批评具有的创造性,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景观,昭示着“艺术生产”在意识形态、审美文化、政治批评等方面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与马克思侧重于历史的理解方法不同,阿多诺更侧重从辩证法的否定性、批判性的动态视野来观照资本运动所带来的艺术生产活动的深刻变化。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范式批判维度的基础在于他一方面洞见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当中资本运动的历史维度,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要扭转艺术这种工业化、同一性的生产危机,还必须从否定的辩证法意识来完成对当代艺术产业化、资本化处境的审美救赎。阿多诺在历史辩证法与启蒙辩证法、总体性与非同一性、文化理论与工业理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推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郭正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范畴和一系列理论命题,揭示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资本主义艺术劳动的性质与异化的根源,今天仍有深刻的鉴戒意义。列宁和毛泽东提出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解决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半封建殖民地国家进行革命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性课题,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财富。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命题,继承了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成果又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他由此出发提出和阐明的文艺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7.
试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71-77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有如下四个基本要点 :一、它确认在它那个时代 ,艺术创作活动已经而且还在继续地演变转化为一种“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 ,由于这一变化 ,引起了艺术的一系列的根本性变化 ;二、以此为立足点 ,它把人类的艺术活动从宏观上划分为“非生产劳动”的“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和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阶段 ,这一有别于传统的划分为人们理解艺术活动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 ,开拓出新的广阔的理论境界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提出了一种进步与丧失并存、普及之中又有沦落、伟大的天才又是异化的“非人”的辩证地看待艺术发展进程的观点和方法 ;四、对“艺术生产”活动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规律 ,特别是关于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具“同一性”的特征作出了深入分析和把握。“艺术生产”理论独特而深刻的内涵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乃是一个具多元分支系统和发展趋向的大系统 ,它的多元的理论生长点为它在新的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和重建开辟了异常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使文艺研究具有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活力,同时,这一理论也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呈现出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艺术要获得存在,就要以一种非艺术化的趋向而存在,艺术的发展日益无法依据其自律性而发展,却日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等艺术之外的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越要肯定自己,就越要进一步否定自己,而当艺术不断否定自己的时候,它也就不断地"前进"了。既然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处于一种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之中,那么,在这种非艺术化的悖论中,艺术作品是否还具有审美价值呢?艺术生产还能否生产出艺术审美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大众文化当道和消费意识膨胀的语境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仍然能够被创造出来,审美价值仍然有实现自身的路径。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在于其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9.
王钦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92-97
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导致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关系的混乱。用马克思主义生产与消费同一性的观点来阐述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同一性 ,可以重新认识艺术消费者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 ,以促进整个艺术活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