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川时代封建社会的基础石高分封制,将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交给农民实行无限期的契约承包,明确和扩大农民对土地的权力与活动空间。农氏生产活动的目的,由单纯的上交年贡,转化为既是为了上交年贡,也是为了获取、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封建剥削被限制在一定的量上,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农民拥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大部分农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等,表明他们的经济生活一直在不断提高,已经超过了仅能糊口的水平,并非是生活在“不死不活”之中。  相似文献   

2.
现代日本企业的集团意识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日本现代企业集团的前身是近世的藩主家臣团,也称“家”,藩主与家臣的关系具有雇佣与被雇佣的性质。现代终身雇佣制起源于藩主家的主从制,年功序列制起源于家臣(武士)的继承制。  相似文献   

3.
村田清風的改革政策长州藩天保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财政困难和武士家臣的极端穷困。这个藩自开藩以来,一直处于债台高筑的穷困状态。藩统治者以征课土地临时附加稅和强迫武士家臣捐献祿米,每年增收现银5千余贯,仍无法维持收支平衡,藩债有增无已。天保七年(1836年)负债总额达现银9万2千贯(折合黄金150万两),每年还本付息额达1万2千余贯,财政穷困达于极点。藩统治者遂起用村田清风和一批中下级武士,实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石高分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国和西欧都是一种土地制度和基本经济单位从一而终,而日本则不然,它相继存在过三种土地制度和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德川时代的封建立地所有制形式—~采邑分封制,更是独具特色,与其说它是土地分封制,还不如说它是稻米分封制,即石高分封制准确些。本文拟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土地分封制和土地分封制的特征三个方面.浅析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一、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封建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贯彻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小农:西欧是封建…  相似文献   

5.
在土地兼并盛行、班田制遭到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寄进”、“分封”两种形式和途径,形成了自下而上层层依属的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封建领主上下级之间有很强的家族制控制和依附关系;以家族制方式筑起来的幕府政治的基础——武士集团,形成独特的武士道德观念。与西欧封建庄园领主制相比,这些都成为日本封建庄园领主制的突出特点。深入分析这一特点,有助于把握日本封建社会及其历史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早在汉代,就有人认为秦无分封制。如司马迁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史记·李斯列传》)桓谭认为:“强秦罢诸侯而独自恃”(《新论·谴非》)。中经柳宗元、马端临等人的渲染发挥,“秦无分封”说遂成定论。学者们总是将分封制和郡县制对立起来,似乎两者关系非此即彼,不可并行。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春秋中叶,当奴隶制的分封制在楚国尚未衰败的时候,楚王不是开始设县了吗?汉代实行的不就是“郡国并行”制度吗?经我们详细考证,秦亦如此。  相似文献   

7.
武士因土地纷争武力化的需要而产生,以杀戮技能为生存资本,以战争为生存土壤、财富源泉和发展动力,凭借武力夺取国家政权,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和社会上的主流阶级。武士政权崇尚军国主义,以武力为立国之本和治国之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统统服务于战争需要。武士在战争实践中创造和完善的战争精神——武士道,作为战争之道登上历史舞台,以穷兵黩武为荣,鞭策武士在战争中“建功勋、立伟业”,体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本武士这一社会角色出现于平安时代中期,在平安后期势力迅速壮大并取得政权。自镰仓时代至19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末期,武士政权在日本历史上持续了近700年。贯穿武士社会的伦理思想即武士道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战国时代以前,武士道主要表现为“恩”的社会意识,战国时代表现为“生”与“死”的社会意识,江户时代则表现为“敬”与“诚”的社会意识。无论哪一阶段,武士道思想的极端性都是昭彰醒目的。  相似文献   

9.
家臣是西周、春秋时期卿大夫的私家官吏。家臣制度即关于家臣的设置、职掌、俸禄、行为准则等的制度规定。西周时期,贵族世家内使用家臣进行管理,家臣制构成了贵族家族政治重要的一环。春秋初期,家臣制度继承了西周旧制的若干传统,家臣世袭制、家臣俸禄的禄田制得以延续。另一方面,春秋时期的家臣制度相对于西周又有新的发展,如家臣设置的重点转移至诸侯国卿大夫的家族和采邑中;家臣设置日趋完备、职能更加精细、数量不断增加;家臣职责明显具有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职能。迨及春秋中后期,家臣成分日益复杂化、家臣世袭制不断打破、家臣俸禄出现了谷禄形式,这标志着传统家臣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走向了衰落。家臣制度的衰变,对春秋贵族政治向新的政治形态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律令体制解体后,从班田收授法中解放出来的农民阶层迅速成长起来。而从农民中崛起的在地领主阶层成了日本中世社会形成的基本要因。在古代社会末期的动荡中,领主阶层为保障对土地的权利,建立起武装组织,走上武士化的道路,并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中,逐渐以土地所有及其生产物的分配为基础构建起稳固的主从关系,最终发展成稳定的武士团。作为领主阶层的完成形态,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进出中央政界,最后夺取政权,揭开日本中世封建制社会的帷幕。  相似文献   

11.
武士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动因。庄园制的兴起奠定了武士产生的经济基础,武力争夺土地的斗争造就了武士以武为本的生存土壤;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势的政治斗争,为武士的产生和发展推波助澜,使武士的活动舞台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中央集权常备兵制瓦解和军事力量虚弱化,军队无力履行国家政权支柱的职能,武士乘势蚕食其武力空间。武士适应武力争夺经济资源的需要而产生,以争夺财富和权力的武装斗争为生存土壤,以杀戮技能为生存资本,在征战杀伐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9,(6):80-80
壹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相似文献   

13.
小引苏联“历史問題”編輯部在总結“封建社会形态的基本經济規律”的討論时,关于中世紀城市有这样一段話: “……自由城市通常是在已經形成的封建关系的基础上成長起来的。……同时,城市是封建制度的最先进的部分。……自由城市成了資本主义的搖籃。……”中世紀城市的兴起乃是西欧封建制度完全形成时发生的一件大事。从此封建制度由形成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在此以后,城市又变成“瓦解封建主义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14.
从平安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末期,武士在日本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000余年,武士道作为武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一直指导、制约着武士的思想和行为,并经历了行动、制度到理论的发展阶段。然而,到了近代,武士道不仅没有随着武士的解体而走向消亡,反倒演变成日本民族的信仰道德规范,并被军国主义操纵和利用,成为典型的“杀人之道”、“侵略之道”。  相似文献   

15.
李钰欣 《新少年》2014,(10):18-19
整整13个赛季,迈克尔·乔丹在美国男篮职业联赛的赛场上南征北战,谱写了一串串沁人心脾的音符。凭藉着武士般的胆魄和艺术家般的造诣,“飞人”乔丹成了20世纪众人心目中的偶像。虽然“飞人”如今已不在球场拼杀了,但—色人”的精神仍在。一句话,“飞人”的生活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6.
家臣乃是中国历史上一特定群体,专指西周、春秋时期卿大夫的私家官吏。家臣制度即是关于家臣的设置、职掌、俸禄、行为准则等的制度规定。文章通过爬疏文献和参考考古资料,将家臣制度演变过程分做起源、初建、成熟和衰亡四个阶段进行了论述。认为家臣起源于殷商时期家族内奴隶的管理者,但仅是其萌芽而已。家臣制度初建于西周时期,随宗法分封社会的建立而确立。随后经过长期发展,到春秋前期达至成熟状态,突出表现便是其职能的细化。春秋中后期,家臣势力由鼎盛而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到了战国时期,经过一系列变革,家臣制度逐渐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7.
西南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内战,是明治维新的转折点。它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明治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剥夺了封建武士的特权,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1877年这场历时8个月的反政府叛乱。这是一场以复辟封建制度为目的的叛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事件。明治政府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对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算,基本上消灭了顽固守旧的士族,彻底打消了士族阶层通过武装叛乱恢复自己昔日“辉煌”的念头,为明治政府以后各项改革政策在全国的顺利推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财阀”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日本从此进入到向近代化国家稳步发展和自由民权运动逐渐高涨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8.
李涛 《21世纪》2010,(11):77-77
天皇无力左右武士阶层,武士阶层却可以左右天皇,天皇只有安心为“神”放弃权力才能保自身安全。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即使在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学者们眼中,只要天皇失去为君之德,武士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剥夺天皇的权力。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士”与“士大夫”“知识分子”一词,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知识阶层的存在却源远流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这个知识阶层一般被称为“士”.顾颉刚先生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中认为,“士”最初是武士,其身分相当于低级的贵族,它有统驭平民百姓的权利,也有保卫国家社稷的义务.商、周时代文献中提到的“士”或“庶士”,大体是指知书达理的贵族或执掌各种事务的中下层官吏.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动,“士”逐渐转化为  相似文献   

20.
切腹是日本武士独特的自杀方式,在外人看来残忍、血腥的切腹行为,却成了日本武士心中最壮绝、灿烂的死法,犹如片片飘落的樱花般凄美动人。明治维新后被军国主义所利用的武士道,也为日本的对外侵略为虎作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