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符号作为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在广告设计中备受青睐。就东西方平面广告设计对于女性符号的应用而言,西方在运用女性符号进行平面广告设计时往往热烈而奔放,对于女性符号的描绘大胆而夸张;而东方文化则存在着浓重的"非性"倾向,多是通过含蓄的方式将女性符号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所以,设计者在将女性符号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时,必须在注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把握好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广告的女性符号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别运用了中西两种女性符号的两则广告的对比研究入手,分析了中西不同文化中女性符号的特征及其在广告中的表现,揭示了“性”指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产生“不洁”感的深层原因。文章作者认为:广告文化的反思和“女权主义”冲击,使西方广告的女性符号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中国的女性符号却还没有类似的思想洗礼,所以至今仍保留了传统女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按心理定势把广告中的女性符号分为浪漫的“仙女”和实用的“奴婢”两大符号体系。  相似文献   

3.
女性形象被当作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在广告设计中运用极广泛。就中国和西方平面广告设计对于女性形象的运用来说,西方在应用女性形象来做平面广告设计时候常常热烈激情,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前卫而夸张;但是中国文化却有浓烈的"非性"倾向,大多通过内敛的方法把女性形象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因此,设计者在把女性形象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时,需要在重视各种文化氛围的前提下,掌握好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的消蚀——后现代视域下的女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背景下,女性消费与传统消费形式已大相径庭:符号消费超过实物消费,她们重视商品的符号意蕴和价值内涵,期望从消费中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女性的身体成为一种"最美的消费品",成为女性创造自我的一个舞台;各种媒体搭起了商品符号的全部认知结构,女性正是在它们的诱惑下进行消费的.作为被构建、被物化、被诱惑的消费主体,女性主体性的消蚀在这3种消费中充分地显露出来.当然也必须看到,消费使女性从私生活领域中暂时解脱出来.成为其彰显和发展主体性的一种途径.而女性主体性在消费中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其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时代转变.基于此,消费才能如女性所愿地提升她们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老子以其文本<老子>所体现的女性气质堪称人类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家.虽然女性气质这一提法在后女性主义极端符号建构论的"假面舞会"中陷入了"性别困境",但是老子所昭示的女性气质并非如后女性主义所批驳的与男性截然对立的女性生理特征,亦非远离生命本身的随机符号游戏,而是以身体符号为基础、以男女两性身体交感为基点引申而来的女性气质,不仅能够避免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女人是一本男人永远不会读懂的书"这一女性独白,而且能够突破后女性主义"没有女人"的性别困境从而成为两性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在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的背景下,电视广告作为一种主要的商品推销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女性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已成为越来越必不可少的力量,但电视广告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仍存在着以下几种刻板印象:贤妻良母、职场弱势地位、外表美至上。从皮尔斯的符号学角度对此进行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这一符号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剖析潜藏于符号背后的种种权力话语。正是在广告符号的编码、传播以及解码的过程中,资本话语、技术话语、媒介话语、欲望话语和权威话语的共同合谋才导致了女性刻板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背景下媒介女性符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较长时期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者们对媒介女性形象(符号)给予悲观、否定的解读。作者认为,导致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生产者中心”的传统观念。作者指出,我们的语境已从“生产者中心”变成了“消费者中心”,认为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文化身份已发生了从边缘到中心、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的变化,媒介女性符号的解读也应该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得到积极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写作离不开两性躯体形象。从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躯体符号的所指、女性躯体被商品化的根源,以及男性躯体符号相应地被改写等方面可见作家对男性话语的独特解构方式。  相似文献   

9.
小说《简爱》中的简爱与疯女人的人生态度是下层女性形象的意识与潜意识的艺术符号。这个艺术符号不是关于性别问题,而是社会阶级问题,尤其是社会阶级调和理想的诗性说明。它不但作为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了一个下层女性形象的欢欣与痛苦、生存与死亡,而且通过女性的声音,表达了关于社会人生、历史发展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全景式展现了女性在目前农村社会生活当中赡养老人的真实情况;同时根据后现代社会理论家布什亚关于符号与真实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和有关符号和真实等概念,对目前农村性别偏好现象进行了另类解读。  相似文献   

11.
网络游戏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中女性角色的大量涌现并非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网络游戏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在游戏中实际扮演的角色都与我们所希望的女性自觉背道而驰,她们基本上都是男性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商业促销中的一种手段和符号。  相似文献   

12.
一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等是团体增强凝聚力、形成社会认同的重要条件。军垦文物作为新疆兵团历史的遗留物,也是独特的历史记忆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是记录兵团早期入疆女性身份的重要符码,也是构建她们对于兵团认同的重要历史依据。从中可以看出,她们对于兵团认同经历了认同的"启蒙"层次、认同的"固化"层次和认同的"增强"层次,而女性在认同中产生的多元化身份与兵团认同构建之间也建立起了牢固的关系。透视军垦文物中的兵团女性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兵团第一代女性对兵团认同的层次性和复杂性,也拓展了兵团女性研究的领域和空间。兵团女性传递兵团文化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故事情节简单,故事四要素伊莉莎、亨利、补锅匠以及菊花彼此关系紧密,并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化身。立足于女性主义视角,用A.J.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分析《菊花》的符号矩阵模式,有助于揭示父权制社会下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寻求自由解放的主题,反映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之路的漫长以及女性解放之路的艰辛。  相似文献   

14.
在齐泽克理论视野下,《金色笔记》彰显了女性在意识形态压制下,进行理想化主体身份建构的深刻体验。"自由女性"的自我构建的过程,也是社会对其实在界压制的过程。但"自由女性"实在界,最终冲破意识形态的封锁,安娜彻底抛弃旧的符号秩序,走上一条第三性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七年”小说中,集体话语的权威日渐统领于小说人物塑造的细枝末节,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消逝于带有政治性与概念性的符号图解之中。而在以男性作家为中心建构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女性人物开始确立自我主体意识,拓展属于她们的言说空间,从中可以内观到女性在独立于意识形态符号下可喜的生存空间。但这空间是狭小的,一部分原因是男权话语的钳制,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女性自身对个人主体性的主动贡献。  相似文献   

16.
纵观近些年的国产大片,女性服饰造型的性感暴露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男性作品中。透过这种服饰表象发现,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常是男性按照自己偏爱的类型幻想出来的"他者"。作为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银幕女性不可避免地沦为了男性欲望的"凝视"客体。  相似文献   

17.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18.
《黄色墙纸》作为女性主义的先声作品,表达了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小说中叙事者利用对小说框架和能指符号的反传统,构建了女性自己的文本方式。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女性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传统创作模式,达到摆脱边缘地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多部影片中塑造的蔑视传统礼教、反抗封建道德的叛逆女性在银幕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是作为物化的符号及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存在,在封闭的生活空间中被父权与封建礼教压抑着。她们渴望生命的自由狂放,靠不断反抗来坚守自我,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模式。这些女性形象凝聚了张艺谋的批判精神与沉痛忧郁的人文情怀,及对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的沉痛反思。  相似文献   

20.
走出"死亡"--《金瓶梅》女性出路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固定化符号,在文学创作领域内被以"物"的形态书写了几千年。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这种状况也潜移默化地变化着。《金瓶梅》作为这种"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即以此为切入口,借鉴西方理论对其折射出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界定,以期勾勒出女性在寻求自我出路过程中所展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