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在以往的民族学或民族史研究中,对凉山民主改革以前存在的"独立白彝"民系缺乏研究.作者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对两处"独立白彝"社区的调查材料,论述了凉山传统社会中"独立白彝"的社会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2.
信息革命和新的传播媒体在凉山彝区的出现,一方面是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凉山彝区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所经历的五次信息革命中,凉山彝族自身所发生的是语言革命和文字革命.印刷革命、电信革命以及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革命,凉山彝族仅是受益而已.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出现,对凉山彝区信息的传播和彝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但有了先进的传播媒介,并不意味着有理想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注重编码的语言符号,即彝语文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传统道德有着以维护家支制度为核心,重实践而轻理性,强调狭隘的整体和谐,重名轻利和强烈的等级色彩等五大基本特征。它们根源于当时社会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家支制度,奴隶制的经济关系和等级制度,以及相当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的纺毛工艺分为纺纱织布与擀毡两个体系,其间他含着无数复杂的环节,是凉山彝族传统技术文化不可忽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彝族传统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使用者社会经济文化身份的象征,更是彝族人民起居方式、生活习惯、审美爱好的“感性显现”.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沉淀着非物质文化的因素.本文从彝族传统家具的形制、装饰图案、色彩组合等方面,探讨彝族传统家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分层术语的视角简要论述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内部结构分层的情况,提出了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结构有其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聚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1952年凉山民主改革前,彝族的社会形态属于奴隶社会。本文所述传统婚俗是指从奴隶社会一直传承下来的民间婚俗,由于社会形态的关系,这些婚俗逐渐形成了多彩而独特的婚俗文化。彝族传统婚俗礼节繁多,本文力图把这些礼俗文化的原始风貌表现形式展现给读者,望读者在品位这些独特文化的同时,发扬良风,屏除陋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彝区推广土司政策,是历代王朝政策的发展与创新。土司政策其主旨不改其旧以顺俗施化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授以彝族土酋之官爵,遵循彝区的社会经济模式,用律法形式,规定了彝族土司的权力和义务,对属民及地方军事的管理与治理,提高了彝族土司的地位,使彝族土司成为传达王朝政令的执行者和地方的统治者。另一方面,土司政策服务于中央王朝,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的思想,在政治文化上的强制变迁,军事上的武力驱逐,血腥镇压,使凉山彝区土司的权力边缘化。之后,土司逐渐被新的势力团体黑彝们所取代,土司制度最终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整合社会意识,需要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 比较、探讨凉山彝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同及结合点,探索继承和弘扬凉山彝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增强国 家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的方法,创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功能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缺乏正规学校教育的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彝族传统家庭教育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功能,其主要表现为传承和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吸收和借鉴异族文化发展本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凉山彝区文物保护与文物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客观、科学、翔实地分析了当前凉山彝区民族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办法,对于指导彝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和保护彝族文物,促进文物资源向文物资本转变,推动彝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彝族视道德教育为儿女顺应社会、获得终生幸福不可缺失的奠基性教育。认真发掘和梳理彝族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理论精髓,并结合实际赋予新的现实内容,对提高民族地区公民道德素质和建设和谐、稳定、繁荣的彝区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一样,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既有形式结构又有它的内容结构。本文就凉山彝族社会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提出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急需得到保护。调查人员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凉山州进行调研,指出在当前的保护中存在保护资金匮乏;对手工艺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传承人保护面过于狭窄;新一代的传承人培养不足;乡土资源保护不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发挥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化的保护主体;扩大保护对象,实施全面保护;引入数字化技术,推进保护手段升级;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挖掘手工艺文化的价值,从开发促进保护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6.
皮角胎漆器在凉山彝族的传统漆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其器类、造型和工艺技法都十分独特。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已逐渐衰落,需要加强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漆器原本是人们的生活实用器,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了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近十年来,漆器作为礼品、旅游工艺品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作为实用器的需求。以"看"为主的消费超过了以"用"为主的实用性消费,消费市场可分为三类。漆器工匠的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其中对工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现代科技、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消费市场。漆匠在与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其中,传统消费者和传统消费习俗是传统工艺得以保持、延续的动力和生命力。2007年以来,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保护,而传承人的认定对传统漆艺的传承、保护利弊都不太大。为了凉山以礼品、旅游工艺品为主的化学漆器的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应该认真实施《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漆器工匠的行业协会,由工匠们自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的漆艺文化独具特色 ,在中国少数民族漆艺文化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以前漆器主要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生活实用器 ,同时也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用品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几十年来 ,主要由于价格低 ,使用方便的现代工业用品的冲击 ,其实用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取代 ,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有变化 ,现在彝族已较少使用漆器了 ,漆艺文化呈衰退之势。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城镇兴起的漆器工厂生产的漆器以礼品、旅游品为主 ,变为了一种工艺品 ,改变了原有的用途 ,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 ,虽然扩大了漆艺的影响 ,有利于漆艺的延续 ,但在适应新的用途 ,追求商业利润的同时 ,导致了选择性的生产和大众化的趋势 ,对漆艺文化的保护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需要加强研究 ,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加以保护 ,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对喜德县博洛乡则巴村精准脱贫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则巴村脱贫现状对凉山彝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提出一些建议:一是 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再发展,引导农户实施,切实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二是要加强村民文化素质教育,重 视科技教育扶持;三是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学习科学知识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四是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四川省十项规 定为指导,助力移风易俗健康发展,规范凉山彝区婚俗中礼金、丧葬习俗中的攀比、生活中各种人情消费等。  相似文献   

20.
婚姻制度在任何社会里都是衡量文明与进步的标尺,它通过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定反映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凉山彝族上千年的传统婚姻制度延续至今,仍保留了家支外婚、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等主要特征。在凉山解放、民主改革、婚姻法、市场经济、劳动力自由流动等变革性因素冲击下,凉山彝族的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制度出现松动。处于彝族社会中层的年轻群体开始尝试族际婚姻和等级外婚姻,而处于彝族社会底层的贫困群体的社会流动性很弱,他们在传统婚姻制度的约制下囿于贫困陷阱而难以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