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庆市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的直辖市,辖区内有五个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土家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在逐渐消失。其中,土家语已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还有部分人会说土家语。2015年,课题组对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镇、酉水河镇、可大乡三个土家语者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文件中制定的指标对土家语的语言活力进行分析,对这一重庆市濒危语言的语言活力等级进行共时性评估。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土家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二者的语族语支不同。通过对现代汉语与土家语常用合成词结构的比较,探讨二者的类型和差异,从而找出现代汉语与土家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对研究土家族语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借词看汉语对土家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家族与中原汉族长期接触与融合的过程,是其逐渐整合到中华民族母文化圈的过程。在这一整合过程中,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对土家族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土家语中汉语借词占40%的比例以及借词丰富的义类可略见一斑。汉语借词不仅丰富了土家语的词汇系统,也对土家语的语音、句法结构以至使用功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语借词的输入使土家语中增加了新的音位成分,形成了新的音位变体和固有词与借词并存并用的局面,甚至使土家语的某些固有句法结构也出现向汉语靠拢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转用汉语及土家语濒危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转用汉语及土家语濒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但相对于语言因素的影响而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其中社会变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土家族与中原汉族地区长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接触,经济活动方式的革新以及土汉杂居的环境,扩大了土家族对汉语的需求;汉学教育的实施和普及、开放的语言文化观念加速了土家族转用汉语的进程。归根结底,土家族语言价值取向的转变及其语言选择行为是对其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5.
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住在我国湘、鄂、川、黔毗邻地带的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米基卡”、“蒙兹”,现有人口2,802,743人(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其中85%左右的人口都已转操了汉语,其余人口大多兼操土、汉语;只有在交通不便地区的少数老人,没上过学和没出过远门的居民不会讲汉语,只会讲土家语。此外,在少数地区,如泸溪县的土家族居民,还有使用土家语、苗语和汉语多语式的。操单一土家语式和土家语、汉语双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和泸溪等县;操单一汉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长阳、五峰等县;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人名结构经历了上古、中古和近现代三个历史阶段,各个历史阶段的结构和文化内涵都不相同。上古阶段土家族人名结构担负了土家语言发生学的重任,同时为以后的土家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古时期,土家族人名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经历了指事、象形、爱称阶段。在近代和现代,土家族人名受汉文化浸润,慢慢向汉语人名的格式靠拢,但仍有历史遗存。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共时差异往往反映历时的演变,濒危语言也是一样。从濒危语言共时呈现出的差异可以印证和推测其濒危的状况和演变趋势。文章以实地个案语言情况调查为基础,从土家语群体在母语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使用、语言选用方面的代际差异来透视土家语濒危现象,旨在反映土家语逐步消亡的事实,剖析土家语衰退的原因,从而透视和反观语言濒危现象。  相似文献   

8.
四川兄弟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及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除汉族外,还有14个兄弟民族。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回族、满族早已使用汉语文、蒙古、布依、白、傣、壮等民族虽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大多数都使用汉语文。土家族有土家语,但四川操土家语的是极少数,土家族无本民族的文字。僳僳族、纳西族各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他们除操本民族语外,一般都能讲汉语。羌族约有半数使用羌语,半数使用汉语,羌族无本民族文字.苗、彝、藏大多数使用半民族语言文字,彝语、藏语是四川使用人口最多的兄弟民族语言,对这两种语文的使用及研究也最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在土家族土司时期,汉文献记载有大量的以土家语命名的土司人名,这些人名具有较高的语言和文化价值。对这些土司的土家语人名进行解读,有助于了解土家族人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和土家族土司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坡脚乡为例,提出在现代社会土家族转用他民族语言是人们语言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是,语言转用造成了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同时,土家族母语危机对土家族传统文化、民众心态、文化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土家语南部方言社区已是汉语土家语双语社区,且呈"孤岛"态势。在双语社区里,母语使用人口日益稀少,且使用人口年龄越来越大,使用程度和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使用场合和时机越来越倾向不重要的、私下的、本寨、家庭内等狭窄范围内,不能作为族际语言工具,母语传承出现断代。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土家族的总人口已超过八百万,但会说土家语的不足五万,其中湖南龙山县约有四万人会说土家语,其余各地总数不到一万。龙山县的土家语均保留较好,特别是坡脚、靛房、它砂一带,小孩多以土家语为母语,保存率也十分完美。湘西州的永顺、保靖、古丈、泸溪四县,目前虽尚存少数土家语社区,但都在迅速地淡化、消失。特别是泸溪的budzu村,代表土家语南方方言区,正面临消亡的危险。至于湖北恩施州以南四县和张家界都只有少数人会说土家语,不能形成土家语社区了,除以上地区外均无人会说土家语了。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转用汉语的进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语曾是土家族广泛使用的母语,但现在97%的土家人已经转用汉语。土家族的语言转用自隋唐经宋元至明清基本上完成,不同地区时间不同。土家族的语言转用从阶层特征来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从空间特征来看由外而内渐进转用的,从时间进程和转用的速度来看,具有先慢后快的加速度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土家语比较句的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南北土家语各自不同的比较标记、语序及助词运用等方面。相对而言,北部土家语比较句受汉语的影响小一些,特别是其差比句尚具土家语的固有格式,而南部土家语比较句的格式则基本趋同于汉语。这反映了土家语方言内部的语法结构差异及汉语对土家语方言影响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6.
土家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其中黏附词比较常见,黏附词的位置都在旬尾。土家语的黏附词有它的实际意义,表现形式也多样,表现内容很丰富;有表语气、表助词、表动词等,这些黏附成了土家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湘西文化是发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一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湘西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表现出了积极反思与主动建构相结合的语言文化自觉,地域特色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行为文化自觉以及古朴自然与现代时尚相统一的娱乐文化自觉.湘西文化的文化自觉路径:一是主体自省,二是大胆创新,三是客观扶持.  相似文献   

18.
语言濒危主要由语言交际功能退化而导致,但是在濒危过程中语言结构的变化不可避免。一般来说,濒危速度越快的语言其结构系统的变化越小;濒危速度越是缓慢而漫长的语言,结构系统的变化越大越复杂。像土家语这样受到汉语长期而深刻(密切)影响逐步趋于濒危的语言,我们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来观察语言接触对其结构结构的影响,可以看出语言在逐渐衰微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变化,看出濒危语言结构系统衰变的一些共同规律。南部土家语结构系统的变化全面而深刻,最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成为语言质变的一种类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湘西土家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语借词,其语音既受当地汉语方言的强烈影响,又具有土家语的显著特征.而且湘西土家语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本身就存在着方言分歧,加之影响它们的汉语方言也各有特色,因而它们的借词语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通过湘西土家语南北方言借词语音的比较分析,可见湘西地区语言接触的复杂性及该地区存在着由于语言接触而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