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城》与《雪国》——千古不磨的珠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永霞 《日本研究》2000,(3):93-96,F003
《边城》与《雪国》分别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在本国文学界均是历久不衰的评论热点 ,但是却少有评论者将这两部作品加以比较评论 ,其实 ,这是两部具有相当可比性的作品 ,它们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内在气韵上都有诸多相通之外 ,同时 ,作为两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它们也反映了中日两个民族传统文化施加于作家的不同影响。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背景的趋同为文本比较提供了依据。《边城》发表于一九三四年 ,《雪国》则于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一九三年五月连载于杂志上 ,并于一九三七年六月出版单…  相似文献   

2.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3.
评论是能够影响整个文学过程的环节。评论应深入地探讨语言艺术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全面地解释构成语言艺术主要意向的因素,揭示各国文学相互作用的实质。很遗憾,现在没有很多评论文章能向读者和作者提供概括的判断以资学习研究。必须吸引文学评论去关心苏联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复杂过程。文学对时代政治问题日益关切,文学正在积极参与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  相似文献   

4.
版本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作家往往趁作品结集或再版机会,加以删削、增改、补正,于是读者见到了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版本不同,颇能折射作家思想、艺术思想的变迁轨迹,学者们因此多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过去大陆学者对版本问题重视不够,情况有所好技,还是近几年的事、闲城》汇校本风波,推动了这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造福后代的工作的开展。’”。4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很多中国著名学者纷纷呼吁尽快行动起来,加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版本校勘研究工作。本文对沈从文作品不同版本修…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文艺评论还是创作实践中,沈从文都以强烈的读者意识注重对读者大众的关爱、阅读对象的论析和接受效果的评价。他的接受美学思想深植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民族危亡的隐忧,高扬着民族重造的文学理想和严肃文学的奋斗旗帜,并以伟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关注文坛动向,瞩目读者变化。不断探索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艺术创新是他接受美学思想的生命追求。尽管他游离政治的人性书写和艺术探索与众多读者政治需求的期待视野不相融合,但其强调文学社会价值、重视作品接受效果、坚持艺术品质创新、对读者高度负责、不愿趋炎附势的接受美学思想却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笔者多年来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著书易,编教材难。因为著说立说是“一家之言”,言之有物及无物、对错及优劣,且由读者去评论,反正作者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观点,读者是否接受则是另外一码事了。编写教材则不同。教材是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某种专门知识的范本,必须具有...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大师,沈从文的创作始终独树一帜。他所精心营造的湘西世界犹如一个与世俗社会相对立而存在的世外桃源,感染了无数读者。这个澄澈优美的世界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具体化,寄寓着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学审美观,并且在创作中通过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等几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从14岁起离开家庭进入军队,在绵长卡里的沅水流域开始了他青少年时代的飘泊生涯。动荡的社会生活潮流将他卷到中国社会一角的下层,使他得以和下层人民接近。“我的青年人的教育恰在这条水上毕的业。”①他“对于农人和兵土,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②。这些人物的人生形式,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动机,就是要“从社会那本大书上来好好地学一学人生,看看生命有多“少形式,生活有多少形式。”(他总是不断挖掘各种人生形式,企求“对人生或生命伤受深一层的理解。”@所以,在沈从文作品中,展开了一个延伸…  相似文献   

9.
李鲁宁 《求是学刊》2001,28(5):75-79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改变了读者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地位 ,为文艺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但其艺术理论却并非以读者为核心。本文在澄清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指出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是作品存在论 ,具有显著的辩证特性 ,据此 ,才与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作品形式论具有了本质区别 ,从而成为 2 0世纪西方独树一帜的理论流派  相似文献   

10.
一部充满中日文化底蕴的专著——评《中日比较风趣民俗学》斯砚《中日比较风趣民俗学》一书,是由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贾蕙萱和日本友好人士春日嘉一合作撰写,1991年5月由日本社会评论社初版公刊。受到读者的欢迎,不久再版。1995年,作者又增加了篇幅,现...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功能及篇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乃作者博士论文的内容摘要。作者认为,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话语语言的发展,有赖于对语言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语言的功能入手研究篇章,目的在于完整地获取篇章信息,将读者的视线集中到语言如何有效地发挥其各种潜能。文章所提出的课题在国内外话语语言学界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对语言的每一功能在篇章中的体现以实例进行论证,并作具体剖析。其观点为篇章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也为话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文本·作者·读者——文学批评在三者间的合理游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读者中心"范式.在三种范式间合理游走,就像文学活动中以作品为中心一样,在文学批评中也要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在批评活动中,把作品的原典意义和解释意义区分开来,注重对作品原典意义挖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杨黎红 《学术交流》2012,(Z1):132-134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通过在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的人称叙述,使小说成为一部真正开放、多义的"超小说"。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一个构架文本是以读者为主人公的故事中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消解了受述者、生活中实际的读者以及扮演小说主人公角色的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其次,在嵌入文本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娴熟的元小说策略,推翻传统的封闭式阅读模式,使叙述者与作家、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雪国》被视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 ,《边城》被看作中国抒情小说的典范 ,抒情性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而在抒情方式上 ,他们也都从各自的传统文学中吸收了营养 ,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学 ,特别是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 :通过意象抒情。一、抒情 ,向传统借鉴方式  川端康成被视为日本现代派的代表 ,可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越来越清晰 ,也越来越坚定的自觉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日本式作家的自觉 ,和继承日本美的传统的愿望。”1 继承传统也是沈从文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 ,肯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5.
论《九歌》为民间祭祀歌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九歌》为民间祭祀歌舞文晖在《九歌》研究中,作者问题与作品的性质问题是联结在一起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对另一问题的解决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个自古争论的问题,其实在研究中往往呈现出整体上的循环论证。因此,本文拟在对待作者与作品的性质上有所分别,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近年来的一些观点和结合作品的实际,对沈从文小说,“性”描写问题,运用系统论观点,从描写目的、描写程度、描写方式和描写效果四个层次上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文学作品性描写的综合性的理论批评总标准。在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作者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青年男女恋爱题材小说的优秀作家,许多作品相当精彩,涉及到性心理、性行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其描写的目的是健康的,描写程度和描写方式除个别片断失误外是恰当的,在发表的二、三十年代甚至今天,大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等人的文学观念。通过这次创作,沈从文还对自己托身于"现代评论派"的阵营却又标新立异的尴尬身份进行了反思。《阿丽思中国游记》体现了初进文坛的沈从文在新文学话语权力的影响下充满焦虑,企图突围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8.
迷途知返的羔羊——从《红字》看霍桑的婚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令辉 《社科纵横》2007,22(6):176-178
霍桑的《红字》被认为是开创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河。此后,有关《红字》的评论层出不穷。很多作品对文中主人公如海丝特、齐灵渥斯、丁梅斯代尔的形象进行了探讨。而笔者认为,作者实际上在借这些形象的塑造旗帜鲜明地表达他保守的婚恋观点。而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家族历史以及时代背景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说过:“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神曲>的辩护》)虽然难免偏于一隅之嫌,但绝不是毫无道理。研究这个写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作品和作者其人,沟通思想感情;又可以使作者洞察读者的心理态势,提  相似文献   

20.
萨尔吉 《南亚研究》2009,(4):112-126
本文对印度佛教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佛赞作者摩咥里制吒及其作品《四百赞》进行了初步研究,参照相关的梵文残卷和藏文译本,将《四百赞》首次翻译为汉文,并辅以简单的译注,力图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重要的佛教赞颂文学作品提供一个可靠的汉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