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既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现实需要,也应从中国社会的演进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和哲学智慧。传统社会的中华民族坚持多元主义道德文化理念,建构了由儒家、道家、佛家等要素复合而成的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中国特质的道德评价体系,它将儒家、道家、佛家等的道德价值观都视为合理的道德价值标准,将它们应用于不同语境,对人们对待工作、业绩等方面的道德态度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评价的多元格局。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价值航标,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发挥不容忽视的价值指引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评价体系依然是当代中华民族塑造道德人格的强大力量和弘扬道德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为当代中华民族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精辟概括,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陈晓英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很注重发展道德文化,讲究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使古代中国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4.
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这项活动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坚持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宣传了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新风尚;构建了道德教育新机制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美德作为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传统美德主要是:爱国爱民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笃志好学奋发有为的理想抱负;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仁爱孝悌尊老爱幼的人伦意识;忠诚老实严守信用的诚信品质;立身重廉、廉洁奉公的廉耻观;勤劳节俭俭以养德的生活态度;尊师重教珍视人才的社会风尚;尊道贵德修身践履的重德传统。弘扬传统文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培养“四有”新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新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道德力量来协调社会、保持社会正常运转,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始终是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它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政府提供宏观决策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对子更好地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道德风尚,振奋民族精神人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把五千年文明代理道德的优秀传统精华集中起来用作教材.以利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我国目前的道德建设现状突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道德的时代性排斥和否定传统道德,致使传统逆德中的优良成份也日渐衰落。二是忽视甚至贬低进德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职业道德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每一个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传统美德,建设文明社会是时代的要求。职业道德承担着专业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它能维护社会工作的正常运转,保证社会道德风貌的相对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青年一代继承和发扬.当前我们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开创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这就需要用时代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如何把树立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美德结合起来,这是当前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非常丰富。当前,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精忠报国”的道德情操、“仁爱”原则、重礼仪讲信用和“父慈子孝”的道德原则,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优良的传统伦理文化和传统美德有很多,诸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因为它们是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可以说没有这些传统的凝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但是,这些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应该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选择那些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而抛弃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传统思想,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从十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进行了论述,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为核心,从道德根源、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三个层面上,对孔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二重性分析,并指出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根源上间接反映出的唯物主义因素以及道德原则"仁"、"孝悌"、"忠信"、"礼义"等规范所含有的合理成分,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应相融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是树根与树势、河源与河流、德本与继承者的关系。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正确把握它的内涵,深入了解它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最有价值的道德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代表着中华民族最优良的道德传统和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主要将儒家道德价值观和道家道德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在内容上具有双重性、辩证性特征,包括尊重传统而又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而又戒骄戒躁、敢于伸张正义而又热爱和平、强调爱国情怀而又开放包容、坚持原则而又灵活变通等主要内容。长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支配性影响,中华民族塑造了兼有儒家和道家特征的双重性道德人格,能进能退,能伸能屈,能扬能抑。中华民族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坚守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即展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在道德评价方面应有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话语权。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伦理价值护航,赋予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应该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同时也能够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伦理价值引领作用,给当代人类反对和抵制民族中心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德性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德性对于个人和城邦幸福的至关重要性.但在个人善与城邦善二者之间,他更强调城邦善的优先性,认为城邦的善更为重要,更为完满.并进而认为,城邦的善即正义,正义即合法与平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据,是城邦立国的原则和社会安定的基石,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对制度伦理的探索无疑具有久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全部社会生活均发源于此.中国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法等级社会. 家长制的神圣权威,男性支配一切的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中.所以,当时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的是封建性的特点.探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透析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  相似文献   

17.
我们面对资源的严重消耗和不足,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节约型消费的伦理意蕴包括:对传统中华文化消费伦理精神的批判继承,对当代社会公德的需求,对后代的伦理责任.要拒绝奢华之风,在生产生活中实践节约型消费.要纠正奢侈浪费不良风气,必须要在全社会营造节约氛围,使得人人以节约为荣.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由对人的看法和对社会的看法构成,社会工作的行为守则则是价值观的操作化。它可以帮助解决许多问题,也可能导致当事人的自由和福利、当事人权利和工作者权利、工作者的普通身份与专业身份、社会工作价值与其他社会体系的道德困境或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必须进行道德决策,在诸好或诸坏间进行平衡。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需要领悟传统文化的特性,整合以人为本和集体主义的理念,以融汇视角把握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入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提炼传统文化的助人理念并举是中国社会工作良好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三纲”是可变的伦理制度,“五常”是稳定的道德原则。“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即使是“三纲”,也不全是提倡尊卑与服从,在《忠经》、《孝经》和《礼记》等经典中可以看到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攻击“三纲五常”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尽管对传统还要批判地继承,但不能只破不立,只见糟粕,不见精华,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相似文献   

20.
儒家“忠孝”伦理及其现实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忠孝伦理以“亲亲”与“尊尊”的宗法血缘为根据,把中国古代社会维系成为组织结构有序、行为进退有度的家国同构模式,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性格。时代剧变,社会环境迥异,儒家“忠孝”伦理精神所指向的对象与所承担的功用应创造性转化,使之由重单一的忠君孝亲向多维度的社会对象开放,由偏重情感无私付出向行为主体多层次的责任与义务意识转化,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崭新的光辉。这既是对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与肯定,也是对不完美道德现实的增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