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卫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33-35
近年来,学界对文艺学学科是否应当引入文化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产生了争论.其关键,不在于是否守住文学学科的疆界,而在于文学价值观念的差异.应该说文化研究引入文艺学研究,从根本上讲是符合中国开放以来,大众文化兴起后文学的发展状况的.  相似文献   

2.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5年,我的同窗学姐盛英曾经主编了一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筚路蓝缕,用洋洋80万言梳理了一个世纪里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评介了120多位女性作家,在推进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方面功不可没.该著<导言>在论述"历史分期"时,虽然明确地将"世纪初到'五四'",定为"女性意识觉醒,女性文学勃然崛起时期",但由于学界长期将"近代"与"现代""分而治之",当一时用"20世纪"将两者统观之时,就往往会顾此失彼.当时,对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还未引起整个学界的真正关注,几无积累.即使对如秋瑾、徐自华、陈撷芬、王妙如等少数女性作家有所顾及的话,那多数也是未曾用性别文学的视角来加以观照的.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前50年,“形式”一词从传入到学界对它的运用并专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不成熟到成熟,虽处在启蒙救亡的大语境中,却在学理上达到了令后50年惊叹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尤其是向培良对这一对范畴的研究,既反对题材决定论,又反对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既赞成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又在整个的艺术创造活动中研究内容向形式的动态转化过程。但后50年学界对此并没有好好继承,究其原因,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界长期贯彻《讲话》精神,政治倾向压倒学理倾向之外,也和学界对这些成果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有关。  相似文献   

5.
谭梅 《江汉论坛》2014,(6):80-82
正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性别的维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有关文学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构成了当代学界一个广受瞩目的问题。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盛英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常彬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康正果的《女权主义与文学》、乔以钢的《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戴锦华的《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王绯的《空前之迹》等等学  相似文献   

6.
陈宁 《江汉论坛》2012,(4):97-101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反思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观念曾遭到了学界的普遍质疑,重新寻找"原初"的女性特征成为文化及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然而,这种重建并没有在本质上超出传统男权文化对女性之躯的想象——柔美、弱小、母性、无欲、贞节等元素依然被作为女性身体的"天性"保留下来。男权文化传统中的女体窠臼在此处别有意味地充当了反对"性别同一化"的武器。  相似文献   

7.
中国侨乡女性史是中国海外迁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华侨华人史、侨乡史、东南沿海社会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本文以闽南侨乡女性研究为例,举隅并分析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的重要资料,并探讨有关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构建侨乡女性历史关键在于研究资料的获得与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运用。除了在海内外各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私人收藏家等处尽可能地搜索相关资料外,田野调查是发现、获得新研究资料不可缺少的途径。特别是寻找相关女性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对构建这一女性群体的历史尤为重要。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对构建侨乡女性史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丹元  曹琼 《社会科学》2007,(12):171-180
"女性主义"的话题在电影学界、文化界都有颇多涉及。如何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做出合乎实情的梳理和探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中所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文章重在对"看与被看",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性别意识、性别无奈与生态平衡等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藉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列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性别研究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界已蔚为风潮,在视角、资源和方法上为各学科确立新的学术增长点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然而中国的性别研究潜藏着巨大的隐忧,影响了其向纵深处发展.因此,中国的性别研究需要通过强调"差异性"而实现对性别问题的"在地化"理解,通过以女性主义理论来统领和整合其他理论资源来实现对性别问题的全方位把握,通过"学科化"和"跨学科"的有效贯通,来摸索出在当前中国语境内性别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由此,中国的性别研究才能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已成潮流.现有的"女性文学史"版本从纵向来说.没有处理好立足于当下立场的女性"问题意识"与进入"历史现场"的文学史把握方式之间的关系;从横向来说,没有处理好"性别"这一核心概念与文学特有的叙事形态的关系.因此,现有女性文学史的写作格局需要重新设置.首先要调整写作立场,将"性别"问题与历史/文学史语境相结合,重新确立"女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写作规范,将性别立场与文学的叙事特点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文本批评的作用.这样,性别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有效的交叉与互动,才能使得女性文学史真正确立起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以及蕴涵其中的女性观多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它是男性中心主义的产物。事实上,现存最早嘉靖本《三国演义》对历史上一些女性形象已经做了正面的艺术加工,让女性在国家叙事中拥有一席之地,其它众多版本在性别问题上都拥有这一基本特征。毛纶、毛宗岗父子通过改写和评语,进一步提升了女性在国家宏大叙事中的地位和价值。毛评本作为宏大叙事的典范文本,虽然受限于时代,尤其是受限于题材与文本疆域,没有也不可能关注现代性别理论所要求的女性的个体情感需要与生命逻辑,但是,却从宏观的角度,为男女性别平等做出了超越时代的、难能可贵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初国内学界对奥尼尔进行女权主义的批评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登陆中国并产生影响;二是国外的同类研究传播使得国内学者进行同质的研究.但文章认为将奥尼尔视为男权主义的作家缺乏客观性和精准性.其一,剧作的男女人数比例不是判断剧作性质的依据;其二,应辩证看待女性人物隐身或在场问题,因为这与性别取向无直接关联;其三,以故事的结局判断男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文章通过深入奥尼尔的传记和他剧作中的地母原型证明臭尼尔是一位同情女性、跨越了性别差异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 ,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 2 0多年来 ,这个领域已有了迅速的发展 ,不仅有了许许多多的成果 ,还有了自己的刊物、队伍、组织 ,并且进入了高等学府 ,形成独立的学科 ,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等高学位点 ,高层的学术活动也已同国际比较文学界接轨。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了一门显学。”(见陈、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9月 )。回顾这个过程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及其发展 ,是与学界人们世界性视野和开放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比较文学的特点在…  相似文献   

14.
性别公平理论认为,家务分工方面的性别平等程度的提升对女性生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使用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结合中国的大家庭传统检验了该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发现,中国夫妇在家务分工方面的性别不平等程度很高,但是受扩大化家庭传统的影响,中国女性能从父辈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育儿支持,且这种育儿支持对女性的生育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相比之下,丈夫的家务贡献对妻子生育行为的影响则很小,且仅在父辈无法提供充分育儿支持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研究认为,女性日益严重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制约其生育的重要因素.未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缓解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以积极应对日益严重的低生育率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金文野 《学术论坛》2007,30(12):143-147
倡导性别平等,追求男女平权,致力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是女性主义文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在全球化视野下,特别在中国当代创新图变的性别文化语境、性别文学创作及性别理论研究的整体格局当中,这种久被忽略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涵越发体现出毋庸置疑的意义与价值其一,它从鲜明的女性立场出发突入陌生的"性别"禁地,开启了一片有助于性别教育和性别研究的性别文学新天地,极大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其二,它以锐利的女权意识对传统男权观念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批判,用文学审美和性别审美的方式实施最基本的女权启蒙;其三,它以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为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积极建构没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健康良好的性别新生态.  相似文献   

16.
宋全成  封莹 《东岳论丛》2019,40(1):167-178
女性流动人口、尤其是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及影响因素,不仅事关国家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事关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成败,是人口学、社会学应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基于最新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卫计委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个人特征、婚姻生育、流动经历、性别四个维度深入分析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收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上四大因素均对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较好地揭示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收入问题及其性别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就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围绕着性别与阶级建构议题,本文利用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中女性阶级位置与阶级意识的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客观阶级位置获得受到来自自身与配偶阶级位置的双重影响,主观阶级位置则强烈表现为对丈夫阶级位置的依附,但是在阶级意识方面,女性表现出自主性的回归.研究结果同时表明,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将阶级超越性别之上,忽视性别机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作用显然不利于更深入的揭示社会分层体系的建构;而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者则在对传统分层理论的批判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女性的阶级位置获得完全剥离家庭与配偶的影响,这种社会关系的"脱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海峡两岸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女性的红楼接受在题咏、绘画、戏曲、续书几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最突出的是题咏,对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的研究应以题咏为主,结合其他现象进行互动探讨.同时,与主流的男性社会相比,清代女性的红楼接受在文化、家庭、性别等方面所体现的特点更为明显和复杂,相关的研究也应该结合这些特点,并适当运用接受理论、性别理论、互文性批评、跨文化研究等方法.这样才能通过其间多重的互动对话关系,整理出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的全景式表现,探析清代女性在整个<红楼梦>接受史上的历史定位与文学/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掌握清代中后期女性的生活、交游与创作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关于性别研究的立项呈现一个向上的态势.研究地域主要集中于北京、湖北、江苏、陕西、河南、浙江等省市.学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人口学、社会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出现越来越大的跨学科性、研究的热度越来越热烈、高校的研究发展较快成为绝对的主力.立项选题主要集中于出生性别比问题、妇女就业问题、妇女的流动、农村妇女发展问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的宗教信仰和性别学科建设等.但妇女/性别研究立项的数目占本学科总数的比例不高,重点项目很少,没有重大项目.建议国家社科基金应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立项,加大为妇女/性别研究资助力度,注意立项地域平衡,扩大跨学科研究,给予妇女/性别研究学术地位和肯定,推进社会性妇女/性别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近三十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开放三个时段.从性别的视野研究文学,重视女性文学文本,关注、重视女作家,关注、重视女作家独特的性别创作体验、性别创作特质,建构女性文学研究学科,以及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过渡到"性别诗学",可谓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索的重点与取得的业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有其严重的不足.这首先表现在部分学者在对西方理论嫁接上的生吞活剥.其次,中国古代本土思想文化资源的缺失.再次,研究对象的偏嗜与评判标准的绝对化、单一化.放眼未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许多条路可走,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本土化以及将相对封闭、狭窄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拓宽为相对开放、广阔的性别诗学,或者称为"性别批评",将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