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2.
人物可分为平板与圆整两类。平板人物在十七世纪时被称作“幽默”(或“性格”)人物,现在则有时被称作类型或漫画人物。就其单纯形式而言,平板人物是由单一的概念或品质构成的。如果人物的品质不止有一种因素,我们就获得了向圆整人物渡进的曲线开端。确定无疑的平板人物往往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无遗。例如:“我永远不会抛弃米卡博尔先生。”——一位米卡博尔太太,言明她不会抛弃米卡博尔先生,并且这样做了。她就属于这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为自己的十五部长篇小说建立了一座宏伟的人物画廊。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爱·摩·福斯特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人物画廊的群像的共同特征:“狄更斯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平的(匹普和大卫·科波菲尔试图成为圆形人物,但写得如此缺乏自信,以至于这两个人物显得更象水泡,而非实体)。他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众多的批评家和理论家正是针对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对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扁平人  相似文献   

4.
莱辛曾说:“最多产的作家把自己头脑里的东西写光以后,假如想象力不再能提供摹仿的真正对象,就得编造一些大多数必然是漫画式的人物。”狄更斯的“扁平人物”带着漫画化的特点,但绝对不能说那都是他想象力匮乏的拼凑物。恰恰相反,他们是通过狄更斯头脑的想象,从他那支富有创造力的笔下诞生的。还是爱·摩·福斯特的见解具有说服力,他说狄更斯的“扁平人物”虽然“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但又使人奇妙地感觉到  相似文献   

5.
空间叙事是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重要内容。空间场景的“锁闭式”循环使小说结构明晰而浑然一体,而现实空间场景中的象征性的场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反讽性的对立,又让小说显示出复杂的“开放式”特征。明晰和复杂的高度统一正是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困境的结构性的象征式表现。  相似文献   

6.
《南柯太守传》的故事空间可以分成现实空间与梦境空间。在其叙事中,故事空间一方面作为“行为的地点”,承载着人物的各种活动,更与人物的活动一起构成场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基本骨架,建构起叙事脉络;另一方面,其梦境空间以及现实空间中的蚁穴作为“行动着的地点”,在凸显小说的叙事意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小说所呈现出的基本时空特点便是空间维度的强化与时间维度的淡化,以及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致可分为“自出”和“引出”两种。自出式是让人物直接出场、通常不依赖于外部场景的描绘,不依赖气氛的烘托,不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而是让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外形、语言、情绪和动作“自我表演”,因而它又可分为“形出”、“声出”、“声出形出结合”等几种。《三国演义》中,吕布、赵云、周瑜等人都采用了“形出”的出场方式:张飞、杨修 姜维、徐庶等人采用了“声出”的出场方式;关羽、魏延、孟获等人则采用了“声出形出结合”的出场方式。“引出”式往往要借助于某些“间接手段”,在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人物“应境而出”或“应运而出”。《三国演义》中,鲁肃、陆逊、马谡、诸葛亮等人的出场,都采用了“引出”式。人物的出场式受作品结构的制约、不同结构的文学作品,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话本、戏曲和小说,在人物的出场方式上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英国文论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扁平的,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人性深度感。《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诞生在作者遭遇情感危机的人生苦痛阶段,流露出作者精神世界的痛苦挣扎,小说中的人物在更深层次上与圣经人物原型隐秘相合,映射出创作主体潜意识的想象性宣泄,作品中多重人物性格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其实质是虚构了一个“受难”“复活”乃至“牺牲”的原型故事来寻求解脱人生困境之途。  相似文献   

9.
“香童”是豫北对民间信仰中灵媒类人物的统称,他们拥有“看香”、“附体”、“有眼”等各种灵异能力。其灵异能力有的为先天具备,更多则源于后天有目的的训练。“香童”以家庭和庙宇作为空间,从事治病、解事、“传功”、“跑功”等行善积德的“练功”活动。同时,香童的生存、活动环境和当下的社会情势也导致其行为中“邪道”的产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威尔第式男中音”是歌剧《弄臣》第一主人公黎戈莱托在歌剧舞台陈述空间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威尔第用独具个性的音乐旋律、宽广的音域、声乐色彩丰厚而富有弹性的音色和以极具戏剧性表现力的歌唱与表演揭示人物复杂情感、塑造角色鲜明性格,极为成功地塑造了黎戈莱托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方面是功能人物,一方面是内涵人物。当“我”以功能人物出现时,承担了小说的叙事功能,读者在“我”的引领下进入了主人公的生命空间;同时,把小说中的人事情景纳入到“我”的情绪中,支配读者的情感反应。当“我”以内涵人物出现时,“我”和主人公参差对照,重叠互映,各得生命;另外,作为内涵人物的“我”,成为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在讲述中洞开裂缝,开拓了更深远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2.
人物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佛斯特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申丹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心理性人物",本文则将其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功能性人物是指在文本的叙述中起着一定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人物.人物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叙事情节中的功能和在人物关系中的功能.审美性人物是指文本在叙述中突出其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审美性人物包括描述人物外在行为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心理人物.  相似文献   

13.
摘要: 与其它叙事类艺术形式相比,电视剧呈现出一种线性的结构特点,即:横向的叙事结构,指电视剧的连续性特征;扁平的角色矛盾,指电视剧线性结构在人物关系设置上的体现;滚动的冲突铺陈和连环的悬念设置,指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物的矛盾纠葛“高潮迭起”,而每一集都是“请听下回分解”的“小收煞”。电视剧结构的这种线性特征既满足了其长度上的要求,也满足了电视剧观赏的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14.
<正> 曹雪芹很善于运用转换艺术,以巧夺天工的结构,将丰富多彩的场景,巧妙地构筑起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将纷繁多变附感情色彩画面,融合为和谐统一的感情世界;将不同审美韵味的艺术意境,组合为相得益彰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的审美享受,很值得研究借鉴。不同场影转换,构筑起多景态立体空间场景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人物活动是场景描写的灵魂。《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总  相似文献   

15.
1949~1966年间《人民文学》人物图像通过女性书写、空间叙事和主体精神三个修辞维度参与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话语体系。从女性书写看,女性图像中的工农装及秉性气质总体表现出向革命者靠拢的趋向,完成从“雌雄有别”到“同体双性”、从“现实真实”到“艺术真实”等修辞转换;从空间叙事看,人物图像通过从“个人”到“集体”、从“普通人”到“超人”等修辞编码,完成人物在场空间再度时间化的叙事转换;从主体精神看,图像创作主体自觉选择从“吸旧”到“纳新”、从“写意”到“写实”等建构路径,以唤醒人民群众国富民强的集体愿望。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审美范式,包括作品中的人际关系模式、人物活动的空间模式和作品的艺术结构模式都呈“金字塔”状态,显示出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模式以及作家对封建社会和文化的省察和洞悉  相似文献   

17.
以一个单独活动或数个在一起活动的主人公为主线,按其活动足迹,来串连起各种独立的生活场景及各个独立故事的结构模式,我们称之为“流浪汉小说结构”。作为西方长篇小说基本结构模式之一,“流浪汉小说结构”具有环境与人物游离、每个具体故事完整鲜明以及作品人物性格和所描写事件富于传奇性的特点。这种结构特征决定着此类作品人物形象的浮雕式、作品画面的长幅生活画卷式以及风格上貌似传奇实则平凡化的艺术效应,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题材的“非重大”性和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关注是吕幼安小说的显著特色,以人物个体对环境及人物自身的感知为叙述视角,揭示人物深层的精神空间是吕幼安小说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她致力于反映人物的心理意识,以突出“心理时空”淡化物理时空和空间蒙太奇等新颖别致的叙事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在其早期作品《邱园记事》中,四块生活“碎片”的攫取和空间并置是“重要瞬间”和“空间蒙太奇”等创作技巧的开端,而空间节点中蜗牛的插入使得小说心理时空与物理时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立论,指出读者在审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时候,由于具有格式塔的完形一简约心理,在心理动力场的作用下以审美中介即结构人物为参照系,使它们原有的审美价值发生动态心理转换,使人物固有的审美价值在文本外增殖。两类人物同读者审美心理上的追求形成“异质同构”关系,这体现了人性中两个不同层面并非孤立的本质,性格在文本外的模糊化使两类人物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