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幼儿汉字教学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从古代“取士做官”背景下对于“教什么字”的高度重视,到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冲击下对于“教”与“不教”的争论,再到当代治理“小学化”问题视角下对于“如何教”的讨论,幼儿阶段的识字教学始终处于备受关注的地位。当前,应立足于传统经验与现代理论的有机结合,从文字学视角理性认识汉字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谈字色变”;同时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科学有效地进行幼儿汉字教学,从而实现弘扬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与防止“小学化”倾向并行不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汉字性质问题是汉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关于汉字性质的争论几经高潮而尚未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汉字构形原则的角度出发,把汉字概括为具有一定表音功能的表意体系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围绕师生关系问题,历史上曾产生了很多争论,这种争论至今仍在延续。通过对师生观的思维方式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它经历了从二元机械、二元辩证思维方式到立体思维方式的发展阶段。认清这个发展转变,可以有利于我们对师生观的分析评价更加真实客观,从而走向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4.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学术界掀起了探索汉字起源问题的热潮,在汉字起源研究领域,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汉字起源时间以及汉字起源的渊源物问题,汉字起源时间有八千年说、六七千年说、四千年说等三种观点;在汉字起源的渊源物上有一元论、两元论和三元论等观点。另外,目前,在汉字起源问题的研究方法方面出现了新的倾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问:最近在网上看见你呼应李陀关于"文学性"问题的讨论,好像这个问题已经在学术界争论很长时间了,怎么最近又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了呢?  相似文献   

6.
艾伟是近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对汉字、阅读、写作等学习心理均进行了实验研究。《阅读心理——汉字问题》是他从心理学角度谈论汉字学习的重要著作,研究这部著作,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汉字学习的基本规律,而且能为我们进行语文汉字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贯穿着与疾病有关的身体经验和文学修辞。鲁迅与贾平凹都是有着丰富的患病体验,并对疾病问题进行了深切表现的作家。从鲁迅到贾平凹,对疾病的书写从科学化到神秘化,从"祛魅"到"复魅",从崇尚科学理性到注重文化民俗。透过从鲁迅到贾平凹的疾病叙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中医与西医的争论、科学与迷信的纠缠,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消长起伏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8.
早在五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曾经是一个争论十分激烈的问题,直到现在,史学界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的确,讨论清楚这个问题,是很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更有利于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经历了形成、加深和崩溃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95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期;第二阶段从1895年到191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期;第三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崩溃期。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与邓小平的“不争论”就其理论品质而言,都是对实践的尊重,这两个论断的目的都是要求我们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要辩证看待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实践本身.从“不争论”到“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1929年,红四军七大前后发生了一场史称"朱毛之争"的严重争论。这场争论过程虽然有许多消极影响,但争论的结果却实现了从思想认识的严重分歧到高度统一的历史性跨越,产生了"古田会议决议"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党建军纲领性文献。这场争论是红军创建初期在探索党和军队关系以及军队自身建设等诸多问题过程中的不同意见的争论。越是开拓性的工作,就越是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主要领导之间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场争论虽然已经过去了近90年的历史,但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看待由卢梭提出的社会进步与道德退步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问题,曾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思想界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本文介绍了康德对于这场争论的一些看法。康德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一方面坚定地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是一个由恶到善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又从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原则,从人类的天性与文化的冲突,从相对于科技发展而言道德滞后的理论,以及从他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思想等方面出发解释了人类社会进步与道德退步的现象,从而较好地阐述和发展了卢梭的思想。康德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至今仍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代关于逻辑真与事实真是否有严格的区分问题,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卡尔纳普和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 曾有过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涉及到模态逻辑与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双方都得到重要的结果.今天重新考察这一历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模态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以及有助于有关的逻辑与哲学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由卢梭提出的社会进步与道德退步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问題,曾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思想界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本文介绍了康德对于这场争论的一些看法。康德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一方面坚定地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是一个由恶到善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又从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原则,从人类的天性与文化的冲突,从相对于科技发展而言道德滞后的理论,以及从他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思想等方面出发解释了人类社会进步与道德退步的现象,从而较好地阐述和发展了卢梭的思想。康德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至今仍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伦理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辩论经历了一个从科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争论到伦理争论的历程.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伦理问题",气候变化伦理问题的关键是利益冲突.要解决"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碳排量分配的合理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及其补偿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对气候公正原则、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等问题获得共识.  相似文献   

15.
淞沪战役的战略意图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意见也使我们对淞沪战役的评价出现分歧.本文试从淞沪战役的演进过程,动态地对此问题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淞沪战役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论欧美学生的汉字认知与汉字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拼音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欧美学生在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从字义过渡到语境中的词义、句义,汉字书写、词汇容量大等汉语读写问题,导致了欧美学生汉语学习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将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与汉字应用结合起来,即阐释识字与阅读、写字与写作、汉字引申义与汉字文化等在汉字教学中的内在联系,并以此确立汉字教学观念,将汉字知识教学延伸到汉字应用的层面上来,以提高欧美学生汉字应用和汉语读写能力,最终实现用汉字读写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一、 21世纪民商事法律发展展望 (一)民法典尤其是物权法的制定已为时不远 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民法典的起草和制定已纳入了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当前,法律界对于制定民法典和物权法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论的问题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立法条件到立法体例,从整个法律到具体制度,几乎涉及民法典和物权法制定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目前制定民法典和物权法是适宜的。只有制定民法典,才能为交易当事人从事各种交易行为提供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其明确自由行为的范围,逾越法定范围的后果和责任,从而对其行为后果有合理预期,这就能从制度上…  相似文献   

18.
一、自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被揭出以后,长期争论的宋江投降与从征方腊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自从1978年邓广铭、李培浩同志提出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以来,关于宋江的一些史实曾在全国引起激烈的争论。《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上发表了邓广铭同志《关于宋江的投降与征方腊问题》的文章,对他过去和李培浩同志连篇著文论证的历史上的宋江没有投降的观点,作了重要修  相似文献   

19.
汉字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从20世纪以来,这一传统受到冲击,汉字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低效率之中。汉字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化与教育的普及问题,汉字识字教学的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汉字学本体理论建设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字学理论研究有了进展,这对汉字教学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制度学派”新在何处?评关于行动、结构和文化的争论 本文认为,关于行动、结构和文化的争论涉及到了社会科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即我们如何解释人们的所做所为?制度、组织和效用预测在决策中起什么作用?应当如何衡量个体、决策的制度背景以及诸如文化、社会规范和常规之类的大型环境因素的份量?争论提出了结构、文化或个体行为是否给社会现象以最好的解释这个经典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