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雁影斋题跋     
虚堂习听录元本前有大德改元冬闰十二月立春前二日中山传梦征序书无卷数但分上中下。卷首题林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书堂习听录」亦元椠中之佳者。新编张仲景註解伤寒百证歌五卷元本每版八行目录九行行十七字卷首有安乐堂印怡亲王府旧藏也又有张之洞審定及壸公等印纸墨精绝元椠中之初印也此书为宋学士许叔微撰按直齐书录解题载叔微所著有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伤寒歌三卷尚有伤寒治法八十一篇仲景脈法三十一图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皆云未见四库提要祗载类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缘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库全书》的存目书之所以列为存目,主要是因其不符合清王朝的统治需要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与清王朝要控制《四库全书》的规模,加快编纂速度有关。《四库全书》的存目书与著录书之间并没有一条鸿沟加以区别。四库存目书内容异常丰富,其中有许多典籍的价值,即使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某些书,也未必能与之相比。就其总体来说,确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四库存目书同《四库全书》著录书一样,都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工作以“尊重历史、保存文献”为总方针。首先是普遍调查、尽数收集。其次是剔除重复,精选版本。再次是原版影印,整旧如旧。该丛书共收录历代典籍四千余种、六万多卷,洵为大观。已备有《四库全书》者,若再购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则乾隆以前中国历代典籍十得八九。举凡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思想、宗教、文化、科技者,尽可恣意披读,不假旁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现已顺利出版,子、史、经三部已全部出齐,集部也开始付印,将于1997年10月问世。  相似文献   

3.
私人献书是《四库全书》底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纂修《四库全书》起了重要作用,但以往的研究视角大多只是将它作为四库编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忽略了对私人献书的种类和献书群体的考察,而且所依据的材料也多囿于吴慰祖校订的《四库采进书目》。本文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为主,并与已有的研究合并考察,对私人献书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补充,发现了关于私人进呈的新信息,扩大了对私人献书的群体的了解,有助于对四库献书家群体作更为细致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关于汉初思想家陆贾、《史记》卷九十七本传,记载他著有《新语》。但《四库提要》疑现本《新语》为后人所作。为此余嘉锡的《辩证》对其疑问点作了解明、结果人们都把《新语》看作陆贾的著述。另外《新语》的注释书以王利器的《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最为详细和准确、故本稿用之。  相似文献   

5.
大平寰宇记钞本乾隆壬辰孔荭谷在京师太仆寺街寿云簃借周书昌本抄校书昌即周永年辑贷园丛书者也永年在四库馆为纂修官集部一门提要多出永年与翁方纲之手与荭谷为同年周本即从曝书亭本过录朱本乃合济南王氏崐山徐氏本合钞者也荭谷此本虽展转传钞而始终无懈笔又经周梦棠板过自言正错简十馀页补脱文三十馀行改讹字万馀盖精钞而兼精校之本也此书有江西两刻本万氏本多擅改金陵书局据乐氏祠本重刊亦多讹字此系旧钞精校之本固此可贵至其阙卷则宜都杨守敬  相似文献   

6.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自三十年代末,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里提出怀疑后,近年来文史界也有附会此见者。提出怀疑的人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而是明中叶以后人的伪作。对于这些意见,已有人提出商榷,然各持己见,未能相服。今提几点新证。 认为这首词是明中叶以后人伪作的人,最有力的证据是认为“至《满江红》词,则(弘治时浙江镇守太监)麦秀实始付刻,其字为(赵)宽所书,非(岳)飞之亲笔。然宽不言所据为何本,见之于何书,来历不明,深为可疑。”“其词莫知所从来,……吾何为不可疑之哉?疑之而其词不因我而废,听其流行可矣。至其为岳珂所未见,《鄂王家集》所未有,突出于明之中叶,则学者不可不知也。”(余嘉锡语)这首词出现的时间问题,是一个硬证,这个问题解决了,别的证据,或非或是,  相似文献   

7.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通“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文中“待”字究竟作何解释妥当?众多注家释为“凭借”、“依靠”之义。关于这一解释,不仅牵涉句中词义问题,而且牵涉全篇主旨问题。 “待”宇有“凭借”、“依靠”之义吗?查考《庄子》一书,“待”字用作此义的有几处: (1)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  相似文献   

8.
后代论韩愈者 ,都将他的《三上宰相书》当作其人格中一道不光彩的阴影 ,贬之者抓住不放 ,尽情攻击 ;褒之者也不得不承认是美玉之瑕而为之汗颜不止。今细读《三上宰相书》原文 ,觉得问题远非那么简单。韩愈是一个旧时代的儒士 ,在他身上确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但笔者以为他在《三上宰相书》里表现出来的执着信念 ,强烈的参政意识和勇于自荐自举的胆略并不是他的缺点 ,而恰恰是他人格中的闪光点之— ,是我们当代人所应拾取的金子。  相似文献   

9.
旄头之国     
《魏书·崔浩传》:浩与太史张渊辩论世祖北伐事,曰:“臣观天文,比年以来,月行奄昂,至今犹然;其占三年,天子大破旄头之国。蠕蠕、高车,旄头之众也。”(《北史》卷二十一《浩附传》同)《颜氏家训归心篇》:“昂为旄头,匈奴之次。”颜亲:此皆本之《史记》为言,《天官书》:  相似文献   

10.
《全清词·顺康卷》失收词集补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砚卢诗》一卷,朱之俊撰。之俊,字擢秀,号砚庐,山西汾阳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国子监司业,入清官侍读,后辞官归家。此集卷末收《卜算子》词二首。今存康熙三十七年(1698)汾阳朱氏刻本,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十六册。《击铁集》十卷,薛敬孟撰。敬孟,字子熙,号勉庵,福建福州人。生于天启年间,入清绝意仕进,设帐躬耕以自养。此集卷十收词九十四首。今存康熙刻本,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二十册。《南诗稿》二十四卷,潘高撰。高,字孟升,号鹤江,江苏金坛人。生于天启四年(1624),约卒于康熙十七年(1678)。诸生,受知于钱谦…  相似文献   

11.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卷二十一载柳永撰《乐章集》九卷,同书载北宋其余名家诸集一卷左右。盖词为消遣娱乐之道,诸家用力皆不勤勉,惟《乐章集》煌煌九卷,是证柳永以作词为平生事业。然《四库提要》(卷一百九十八)仍称“宋词之传于今者,惟此集最为残阙。”残阙的原因,不可具知,但有一点可以窥见,即一方面“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一方面文人士大夫以“其词格固不高”(《直斋书录解题》),自始至终鄙弃之。细绎宋人评柳词之语,毁者多讥其“浅近卑俗”(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这…  相似文献   

12.
罗子期先生以《北元官印小考》见示,愚举《艺风堂文集》卷三《元昭宗年号宣光考》一文授之,罗考未知也。缪说至精且审,宣光元年十一月中书礼部造“大尉之印”,已征引,并旁及刘喜海《海东金石存考》宣光八年李穑撰《普济尊者浮屠碑》、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他的自传《三松堂自序》,对了解和研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极有助益的。 《三松堂自序》所及的年代较长,诚如作者所说,起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时代,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所未有。书于其间,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自序”者,“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我以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冯先生个人执教、治学生涯的总结,而且还以自己的经历,亲闻目睹,提供了一些中国近、现代史和学术史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夫《会要》,一代史料之集大成者也。唐德宗贞元间,“苏冕缵国朝政事,撰《会要》四十卷行于时。”此纂修《会要》之权舆也,其后,宣宗“大中七年(八五三),崔铉以馆中学士崔碌、薛逢等撰《续会要》四十卷献之。”而《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俱失载二书,则史臣之无识也。夫《会要》之为书,以会粹为体,“集事迹而为鉴,或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珪的《华阳集》至清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今所流传者即为此本,但此本误收现象严重,辑佚也很不完备。在劳格、栾云贵等人的基础之上,对《华阳集》中误收、重出、失收诗文加以综合考订,可以补入佚文九篇。从《华阳集》版本的历代流传状况来看,今所流传的辑佚本出现误收的原因,在于四库馆臣的辑佚疏漏,而非《永乐大典》的引文本身有讹误。  相似文献   

16.
《管子》一书所包含的经济思想,乃是中国先秦经济思想之最丰富最系统者。轻重论则为其全都经济思想之最精审的部分。太史公曾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缴山海之业,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①《盐铁论》中也写道:“管仲相桓公,袭先君之业,行轻重之变,南服疆楚而霸诸侯。”②虽然《管子》书中  相似文献   

17.
程高何以(?)脂评《红楼梦》程乙本程伟元高鹗引言云:“……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其中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这里指出两点未印脂评之因由:一是工力浩繁,没工夫印刷;二是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故不欲印出。前者是客观因素,后者是主观因素。脂评所占全书分量,并不算是很大的。以程伟元对本书的搜寻,爱护备至,脂评若为书之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程高不会删掉。说工力不及,恐  相似文献   

18.
范志新 《晋阳学刊》2005,(6):115-116
清选学家吴县余萧客著有《文选音义》和《文选纪闻》。《文选音义》,四库馆臣竭力贬斥,以为有八失,钱泰吉《曝书杂记》则云:“吴县余仲林集《古经解钩沉》极精博,所为《文选音义》则体裁殊不称,《四库提要》详论之……然《音义》多用直音,便于省览,载义门校语颇详,亦初学所不废也。”[1]卷上持论较馆臣平正。《纪闻》则多载《文选》有关典籍资料,当代学者视与《音义》并为清代选学家创业之作。《音义》初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纪闻》首见于余氏门人江藩《汉学师承记》。江氏之记,引起当代选学家的质疑。先看江藩的著录——(余氏)悔少作(…  相似文献   

19.
香港严耕望教授推崇吕思勉,钱穆、陈寅格、陈垣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吕,常州人。钱,无锡太。吕是钱的中学老师。日对钱“深为奖掖”,钱受目的“影响最大”①。我见过吕晚年所写的自述手稿,今摘录其中重要内容,略加注释说明,供研究吕氏史学者参考。吕思勉自述治学经过云:“初能读书时,先父即授以《四库书目提要》。此为旧时讲究读书者常用之法,悼于问津之初,作一马瞰,略知全体学科之概况及其分类也。此书经、史、子三部,予皆读完,惟集部仅读其半耳。”“予年九岁时,先母即为讲《纲鉴正史约编》,日数叶。先母无暇时,先姊即…  相似文献   

20.
“困学”一词,始见于《论语》。孔子在《季氏篇》说:人应该“学而知之”。他对于“困而学之”者给予肯定,而批评“困而不学”的人。这和《论语·述而篇》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论述,都是孔子论学习修养的主要精神。三年前,罗尔纲先生梓行了治史专著《困学集》。最近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困学丛书》。两部书都以“困学”命名,不同之处是后者的容量较大。作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