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国盛 《求是学刊》2004,31(6):33-40
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它作为工具就是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以"带出"(poiesis)的可能性为前提。"带出"就是去蔽,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在真理的发生中,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他倾听并且应和存在的召唤,把自己向着敞开领域敞开,并在这种敞开中达到"自由",这就是"此在"之"此"的意思。现代技术是技术时代的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形态,它是一种"挑起"(Heraufordern)的"去蔽"。古代技术汇聚起天地神人,保护着物之物性。现代技术向着现代工业体系"预置"(bestellen)一切,使物成为"持存物"(Bestand)。技术时代的人比物更原始地归属于"预置"和"持存"。"预置"归属于其聚合"座架"(Gestell)。座架的神秘运作是存在历史的命运使然。  相似文献   

2.
一、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问题人们可以对康德的自在之物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自在之物在批判哲学中起什么作用?提出这一概念的动机是什么?它要说明什么问题?它是怎样与康德的概念体系的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自在之物的地位如何?它是真实存在的超验之物,还是如他在《遗著》中曾经指出的那样,仅仅是缺乏现实性的思维的存在(ens rationis)? 关于第一个问题,似乎很清楚,自在之物作为主体中感觉的先验原因,起的是原因作用。毫无疑问,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坚持影响的学说。这样,唯一的问题就涉及到这种影响的源泉。这个源泉是经验的对象还  相似文献   

3.
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禅宗与海德格尔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审美的禅宗与海德格尔美学之间存在四个方面的相似点 :一是美的本体 :存在与本心 ;二是美的显现 :敞显与顿悟 ;三是美的世界 :诗意与禅境 ;四是美的对象 :生活与自然。禅宗与海德格尔美学之间的比较 ,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与巨大的现实价值。借助海德格尔美学 ,考察禅宗生态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象学的批判与超越。而完成这一思之转变的根本点在于,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由一种追求系统性和明证性的本源科学转变为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事实的解释学”,由此,他进入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在世的存在论分析,即存在之思。揭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之路,对于深入把握他的全部思想历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也许,处在这个世纪末的人类,是有史以来最缺少世纪末心态的。这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历史性的时期。人类在这一百年中,成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然而也曾不只一次地险些以最野蛮的方式利用文明为工具来扼杀文明,葬送人类自己。经历了这样在同一时代发生的辉煌的成就与恐怖的苦难的人类,应增了几分成熟和冷静。人类学会了时时检讨自己,尤其是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检讨。这完全不同于某个人在成绩面前的做作的谦虚。它是对人的本质的反省和回归。 这种对人的本质的反省和回归,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思的事情,而且在本世纪成为一…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思”与荷尔德林的“诗”之间的不无神秘色彩的关系是当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尚未见有专论,此课题之所以重要,盖由于它不仅关系到海氏的“存在历史观”的构造,而且尤其关系到当代西方思想之“出路”问题。一、荷尔德林:诗人的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在文学史上被列为德国浪漫派的先驱,有史家称他为那个时代的“最高尚,最优雅的心灵之一”(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第47页)。据传,荷尔德林生性悒郁孤独。1802年始患癫疾,之后约40年在精神分裂中苟延生命。荷氏当时并未加入浪漫派诗群,加上行吟生涯短暂,因此生前和死后长期未受世人关注,他几乎要湮没在“历史”(Historie,而不是Geschichte)中了。但到二十世纪初,一批哲学家和诗人(主要有狄尔泰,格奥尔格和特拉克尔  相似文献   

7.
从海德格尔到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德格尔到禅俞宣孟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哲学的分别考察,试图揭示两者间的某些共同旨趣,即它们都认定,人的最原始深处的命根子原是与自然无差别的,世间一切所在都是从这个命根子的展开中显现出来的,果能体会和明白这一层,离通达事理的最高、最深境界便不...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艺术本源论以其独特视角,探讨了艺术理论的根本问题,尤其他关于物与艺术作品、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之论述独到深刻,为我们研究及探讨今天艺术理论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海德格尔公案是透视海德格尔政治思想的视角,但此公案应该置于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想背景下。海德格尔批判自由主义的自我和民主制度都是无根的政治学,认为自我脱离了大地民主制度是技术组织下的产物。大地和精神既是海德格尔主张政治回归的源初之地,又是其政治形而上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日本《理想》杂志1985年第7期刊出了"海德格尔特辑",其中刊载了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木田元、大阪大学教授大峰显、京都大学教授竹市明弘三人对"海德格尔之后的海德格尔"问题进行的座谈纪要,他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提出了各自的评价和解释,并介绍了海德格尔之后备派存在主义者与其他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概念和理论模式,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某些争论以及当前西方哲学界的某些发展动向,这里就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磊 《求是学刊》2008,35(2):41-44
海德格尔的价值哲学起源于反思存在者的有限性,存在的敞开状态要求此在不断地回到存在绽开的地方,打破既定价值对存在者的束缚和对它的依赖,世界由此成为可能性的集合.对上帝十诫的解读同样证明了海德格尔的价值哲学的主旨.神圣性价值、超越性价值、凸显性价值虽然是不同社会模式的价值类型,它们同样俘虏人并占有人,此在应该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和新的视野,回到存在的本原--创遣性生存的人的存在方式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30年代海德格尔思想经历的转折 (转向 )是论题域的重大改变 ,即从“回到形而上学基础”向“克服形而上学”的转向。它从“物之纯真”和“人之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敞开 ,形成了两大主题 :其一 ,在现代技术的展现中 ,思考“物的纯真”如何被剥夺 ;其二 ,寻求在一种诗意的“言说”与“栖居”中 ,切近并守护“物之纯真”。克服形而上学的问题 ,既是克服形而上学的现实 (作为形而上学之展现的现代技术 ) ,同时也是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文化 (哲学 )。“克服形而上学”关涉着更本源的“真” ,是海德格尔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哗中对“思之本源”的探寻。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不久前去世的V.约吉奇教授的著作《马丁·海德格尔哲学》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目的与动机的驱使下写成的多篇论文的综合。对各个领域研讨的参差不齐并不影响该著作混然成一体,也不影响介绍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关于最重要问题的观点这一宗旨的实现。作者的另一个宗旨是介绍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就象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该著作的宗旨首先不是研究探讨,而是介绍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德格尔与萨特同为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但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术界看法各异。本文从“存在观上的异同”、“自由观上的抵牾”、“学者与斗士”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昆德拉,狄更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昆德拉,狄更斯[美]R.罗蒂刘琦岩/译想象一下,构成“西方”的那些国家明天一下子被核弹给毁灭了,只有东亚和南部非洲尚可居住,在这些地区对这场大灾难的反应将是一场无情的清洗西化的运动——一场抹掉过去三百年的记忆的尝试。但是也应想象得到,在这场...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从其一贯关注的"存在的遗忘"这一最根本的哲学之思入手,考察现代性问题。关于现代性问题,虽然他只是简短地概括过其主要的五种表现形式,并未专门著文探究,但其对技术主义的批判、对文化的反思却是贯穿于其哲学思考的始终,显示出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对现代性问题的概括与关注起于对"物性"探索的迷误,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则依赖于艺术的拯救。  相似文献   

18.
倪梁康 《求是学刊》2004,31(6):20-32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的一个尝试性探讨。这个探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历史实际关联在这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毋宁说在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是否存在着他所承认的那种"深藏的亲缘关系"以及他所指出的那种"深层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的结果表明,海德格尔在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的相遇中所表达的误解多于理解,但在开启西方与远东之间对话上,海德格尔的确比其他任何欧洲哲学家都做得更多。  相似文献   

19.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8,(4):28-34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两人都对技术问题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技术思想。马克思认为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导致了人类深陷奴役的泥潭。马克思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应用,因而马克思认为要想摆脱人被奴役的局面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变革生产关系。然而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却触及到人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将现代技术的本质——集置作为一种危险的关系,确定为真理的极端展现方式。正是这种极端的展现方式让现代人处于无家可归的困境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摆脱这种困境的出路在于重新入思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