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体学的角度 ,对先锋小说进行历史性的考察 ,指明先锋小说在小说文体上的变革与创新使中国当代小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是基于先锋小说家们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丁润生 《江汉论坛》2006,(9):115-120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小说本质是追求文学自主性。把握先锋小说本质,必须考虑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容”、“意义”的解构与颠覆,乃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艺术形式走向的独立与自律。同时也必须考虑它所进行的形式实验与艺术探索,改变了人们对小说文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文学绝不是对客观现实某种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具有自我呈现与超越的个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3.
对先锋小说的研究,评论界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而对形式研究的迷恋极易遮蔽先锋作家内心观念的先锋性。本文以死亡为切入口,希望能透过死亡迷宫的遮蔽,从而揭示出先锋作家内心的真实意图。论文从死亡迷宫与迷宫背后、死亡的无意义与无意义背后的精神价值、悲剧意味与承担的勇气三个方面分析了先锋作家在奇崛的形式后隐藏的对人的生存的新解读。在直面和审视死亡的过程中,一些作家以他们特有的明敏和睿智,在死亡的地层下开掘了博大的生命之流,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哲理探索。先锋小说死亡言说的内在变化,深层原因在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启悟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 在现在通行的各种文体中,小说应该是属于最不稳定、最具实验性,而且进行实验最多的一种文体形式.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小说的发生、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其实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文体,也从来都没有最终定型.因为一方面这种出现时间仍不算很长的文体由于其自身的显著优势,使它一直有着巨大的活动空间与发展潜力,而另一方面它从体式、形式上也一直未脱离开多种艺术形式与各类文体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精神的不懈追求者:余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叙事的风格追求历经了从玄秘到朴素、从倾向于超  现实到倾向于现实的转变。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追寻“内心真实”、沉湎文体实验 ,消解形式、渗出温情 ,以及反叛自我和文本重建、在传统故事中阐释存在命题三个阶段。余华小说的深刻无疑是源自其对一系列重大的生存与存在的哲学母题以及人性深处诸多弱点的深刻触及。“虚伪”的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寓言和超验性是余华小说极富个性的艺术特征。无疑 ,在所有先锋小说作家中 ,余华是最具有实验色彩和艺术个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自从 80年代后期出现在文坛上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学者们将先锋小说的创作与80年代中国的文化状况联系起来 ,对先锋小说作出了多方面的深刻评价。阅读先锋小说 ,我们会强烈地感到其形式的地位。在传统小说中 ,形式仅只作为内容的表达方式而存在 ,占主导地位的是写什么 ,而不是怎么写。而在先锋小说中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已发生较大的变化 ,内容作为完成了的形式而退居次要地位 ,先锋小说家更关心怎么写的问题 ,因此叙事策略作为重要的因素被极大地凸现出来 ,从而将读者的兴趣引向了对叙事技巧及其意义的关注。一、叙事时间的处…  相似文献   

7.
金鑫 《理论界》2005,(5):196-19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先锋文学因其注重“形式”的探索并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而成为传统艺术的有力挑战者。但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先锋文学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刻意追求使其丧失了文化圈以外大众的广泛认知与接受。曾有评论家认为,由于影视的介入,先锋文学在被通俗化转译的过程中,“先锋作家对待故事的处理方式也就离开了原来的立场。‘先锋小说’,在90年代的变化,改变了‘先锋’的性质。这是‘先锋文学’终结的内在原因。”〔1〕先锋文学是否终结这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我们在此要探究的是电影工作者在“转译”先锋小…  相似文献   

8.
何亮 《兰州学刊》2013,(7):79-84
唐小说吸收某一文体、某一文体元素进行小说叙事,破"体"为文;唐小说还从前代作品中吸取"营养"进行创作。融入唐小说叙事中的某一种文体,与融入唐小说叙事中的其他文体元素及"营养"一样,以吸收和组合两种文本自合方式,成为小说文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而形成其"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吸收"就"形式"层面而言,指唐小说在"形式"上吸收前代不同的文体或不同文体元素及其表现手法加以会通;"组合"就"内容"层面而言,指唐小说在"内容"上从前代作品中吸取相似或相近的"文本"加以融合。  相似文献   

9.
当代小说文体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当代小说文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小说文体的变化,已成为当代作家寻求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突破口。近20年的小说文体探索使当代中国作家的生活积累、现实感悟、生命情感体验在变化、发展而丰富的文体形式中获得了更趋完美的表现。中国作家意识到了小说文体创造的本质力量,也标示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一种方式的特性,从而使小说写作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0.
聂姗 《南方论刊》2008,(6):87-88
先锋小说自1980年代在中国文坛流行以来,学界研究者众多,但是不少研究者把眼光集中在了讨论先锋小说的形式上,针对其内容入手的研究则显得相对不足。事实上,我们不能忽视先锋小说内容中蕴涵的两个关键词——存在主义和神秘主义,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小说家和作品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写实传统下的先锋实验--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实验、叙事形式、多样性风格等方面入手梳理哈代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认为哈代的长篇小说在写实传统下隐藏着有意识的先锋实验,并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小说实验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使哈代成为19世纪、20世纪之交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意义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以先锋小说中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先锋小说中的词语超常搭配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这四种句法结构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先锋小说语言实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新亮 《兰州学刊》2010,(10):146-149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重大区别是更加关注小说形式的探索。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成为现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与文学相邻的艺术形式,这就给小说与音乐的联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现代小说主要通过借鉴音乐节奏、音乐曲式和音乐旋律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音乐性,具体地说,音乐节奏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声音层面,音乐曲式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音乐旋律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意境营造上。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是小说文体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扭转了长期以来小说作为散文体仅注重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而轻视语音层面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人物,马原、余华一个作为开创者,一个作为取得较高成就者,在1980年代后的先锋文学探索中,对固有的文学观念和传统,起到了一定的反叛作用,先锋文学也在从形式探索到内容创新的发展中,由反叛传统,到部分地回归传统。  相似文献   

15.
“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和“先锋小说”,无论在文学表现形态即表现、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还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上所进行的深层次审美探索,都是对传统真实性理论的革命性冲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审美姿态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以小说叙事方法、叙事策略的变化为潮流的文体革命率先把人们的阅读带入新的视野。对“真实”这一文艺理论中富于思辩性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有助于理清创作主体、真实性、小说叙事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 ,西方现代哲学开始了由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背靠这种世界性的哲学背景及其相应的文学转型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出现了以形式实验为特征的先锋小说。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一方面表现为叙事策略的变革 ,一方面表现为语言秩序的改造。由此进行的文化拯救使先锋小说的语言革命获得了“警世”性的叙事品格  相似文献   

17.
先锋小说是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极具创新意识、拥有着鲜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独行的小说创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小学的影响,体现着对传统创作方式的颠覆.它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基于九十年代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与生俱有的缺陷,先锋小说迎来了一系列的创作转型,文章针对当代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多维化进行解读,在阐述了其历史发展流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创作转型的原因与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从精神内容、人物塑造、艺术转型等维度深入探索了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 小说文体研究实际是叙述语境、语言、结构、方式、观点等的审美研究。古典人情世态小说是在神话故事、志怪小说、传奇话本等中国小说的演变过程中,一种独特主题类型的小说形式。它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和情结,在主题原型方面最有密切联系,拙文已有论述。然而,作为独特的小说文体,宗教精神对其思想主题的渗透,也必然影响着它的叙述模式和语境、结构的形式。譬如,宗教意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与其小说说教化、历史化的情节模式;阴阳五行说与其小说“二元互补”的叙事结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世裕化、非理性化的倾向与其小说叙述方式的变更、调整等等。清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无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人情世态小说自身变革的过程和审美的价值;甚至,更具有中国小说自身演变规律性寻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80年代的西方、传统、现代和大众交织的文化格局中,"先锋"的命名指向的是一种生活范式的变化.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叙事与现代主义叙事之间的复杂矛盾,构造,了"先锋"这个概念及其特殊的历史性内涵.在中国,先锋艺术也绝不会仅仅是"艺术实验"、"叙事游戏"或者"文体探索",先锋总是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的兴盛发展时期,本文着重论述在19世纪的文化背景中小说文体的叙述转变和特点,并探究了19世纪西方小说的历史化叙述模式、抒情性叙述模式和写实性叙述模式及历史小说、浪漫小说、写实小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