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信仰研究的新视角:间接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世界 ,是形而上的但历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人们除了维持正常生存活动的物质世界外 ,还有特有的精神世界 ,它是人类精神为逃避无限和永恒的压迫、摆脱自身在宇宙中的漂泊和孤寂而构筑的“精神家园”,藉以获得生命的确定和归宿。只要人的生命存在 ,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都离不开精神信仰以及对终极世界的依托和关怀。信仰激励着人们历经千难生存下去 ,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了信仰 ,寻常的生活才富有意义。一、传统精神信仰研究的范型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现象的探究长期驻足于哲学、宗教和社会学领域。这表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仰及其文化内涵信仰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信仰本身却并不是精神冥想的产物。信仰说到底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它具有着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第一,信仰蕴含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信仰是隶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人类精神世界的产...  相似文献   

3.
略论信仰本体的起源、分类和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天策 《东岳论丛》2007,28(1):147-153
信仰起源于人类灵魂观念的形成,后来发展成为庞大的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三大体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的宇宙背景、社会条件及死亡结局的精神应对。  相似文献   

4.
论信仰从盲目到多元的延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一成不变的信仰。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状态、心理依赖和精神寄托,也是一个历史和实践过程。在人类社会中,从最初的原始信仰产生之日起,迄今至少经历了从盲目到自觉和多元化三个合规律的发展阶段。当下对信仰的怀疑和否定,当然不意味着信仰将从此走出人类舞台,让完全裸露的真理和直观来引领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命运。它只意味着人类将生活在一个信仰内容更加多元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其产生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的信仰史经历从原始社会的自然信仰到阶级社会的人为信仰再到社会主义的科学信仰等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科学的最高类型的信仰形态,具有历史的超越性,表现在信仰对象的科学性、信仰愿景的现实性和信仰价值的崇高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为对一定的宇宙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的信奉与遵循,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人生和追求永恒不朽的强烈愿望。信仰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在情感上的一种投入和升华,通过对事物的崇拜而使失落的心灵得到慰藉,从而使人生富有意义并充满希望。信仰还是人类的一种自律行为,体现为社会成员对高尚的道德理想、行为准则的认同与追求,从而成为人们培养忠诚、奉献等崇高品质的强大动力。由此可知,信仰既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又是人们社会存在价值的生动体现。由于信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具…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精神现象,其本质是人对自我超越性的一种执著的探究。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信仰包括物质生活、社会交往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价值维度,与之相呼应,我国大众的信仰可划分为满足物质需求的实用信仰、追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社会信仰和关照人精神世界的宗教信仰。其中实用信仰主要体现为人们对工具(手段)价值的追求,后两类信仰体现为对目的价值的追求。通过分析发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信仰大多偏重工具(手段)价值的实用性,而忽视信仰的理想性,忽视对终极关怀的寻求,我国民众的信仰尚且处于信仰价值的基础层面,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信仰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信仰     
传统美学在运思“美”的问题时 ,遗忘了“信仰”的要素 ,造成一个极其重要的精神结构的缺席和被遮蔽。如果说神话思维寄寓了对神灵、上帝、英雄、永生等等信仰 ,那么 ,同样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审美活动 ,它无疑也包含了一定的信仰因素。怀疑论美学正是在这个理论意义上建立了美与信仰的逻辑联系 ,并且试图从神话信仰和审美信仰的有机联结上提出美学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现象,根据信仰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信仰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在社会发展中影响的性质及不同的对象,信仰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任何信仰的形成都有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的基础。当代人类信仰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性,即一元性和多元性统一,批判性和服从性并举,共时性和历史性交叉和个人性和社会性结合。而研究现实问题,正是树立正确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试论信仰的合理性武爱玲信仰既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因此,人们经常谈及信仰以及它对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涉及历史、宗教、民俗、哲学等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的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进行分析,由此寻究古代神话和宗教信仰的深层结构,了解人类文明的内涵,同时从侧面探讨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特征。作者认为,太阳崇拜如同原始宗教一样,是早期人类原始信仰的必由阶段。日神信仰中的太阳被人格化,成为民族精神的灵魂,对其信仰在古代农耕地区尤为突出。系统的宗教或神话的形成,使太阳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自然特征逐渐衰退,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日神信仰实质上已丧失了信仰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信仰的主观客观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天策 《东岳论丛》2003,24(2):68-72
信仰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和社会文化活动。就其主观形态而言 ,它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生存条件的全面审视 ,它也是人类对终极性人生目的确认和追求 ,表现为高度的理性思维、浓厚的感情色彩、明确的人生目的以及坚定顽强的意志行为。就其客观形态而言 ,它是人类一切信仰活动的成果和遗存。  相似文献   

13.
孙峰 《南方论刊》2007,17(8):69-70
信仰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支配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最高理性,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一些异化形态却始终困扰着人类。在强调社会经济因素是信仰异化的根本原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成因。文章就试图从集体无意识、市场经济理性原则的泛化使信仰作用趋于弱化、社会发展与信仰不同步的心理冲突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4.
道德信仰化与信仰对道德的本体论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道德现象的研究只有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寻求道德的终极根源和精神依托,从根本上恢复道德的权威,才能发挥道德维持人类整体生命的作用。本文认为,道德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实然性背后的应然性,道德应然性通过对人类文化背景中的总体精神———信仰的依赖并通过扩展信仰的形上神圣性实现对实然性道德的支配,这个过程意味着信仰在实质上构成了整个道德的精神本体,信仰既内契于精神生活,统摄精神生活,又通过它的本体功能体现出它对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5,18(1):46-48
理性和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要素,在西方哲学的演进过程中,虽然理性的科学精神占了主导,但整个西方哲学始终运动在理性和信仰交织的精神网络上,尤其是中世纪哲学,理性与信仰的交融与调和孕育出的中世纪哲学,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道。对于欧洲中世纪哲学探析和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神对人类精神发展、优化的价值:神给人类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第一个抽象思维的集中点;神使人类精神自由的本质得以想象性实现,又得以在现实中规范和确定;神既契合了人类的信仰本性,又是人类精神对兽性的超越和人性的追求的一个寄托点。但“神”作为一个虚幻、荒诞的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历史地贬值了  相似文献   

17.
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在笃守神仙信仰的崇高情怀下,积极反思人类生命的价值,冷静探究生命本质及其超越的可能性,客观求证成仙路径的现实性与实效性,表现出可贵而独特的理性求真精神.道教的生命理性与神仙信仰既对峙分有,又渗透交融.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在道教追求神仙理想的生命修炼活动中,即表现为人类信仰与理性精神的奇妙结合,为探讨宗教信仰与理性之普遍关系问题提供了特殊范例.  相似文献   

18.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支柱,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着创立、建设和维护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现代新型信仰形式,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形成的信仰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哲学应该重视对于信仰的研究。但是我国哲学界对于信仰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从分析信仰的结构着手,研究信念与信仰的关系、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信仰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可信、确信与“信仰危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特别的心理机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着眼当代中国主导信仰建设的现实问题,探索当代中国主导信仰建设的时代背景、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并对如何加强主导信仰建设进行思考,为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氛围、强化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信仰的影响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这是当前中国主导信仰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