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魏晋建安时期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建安时期,这种生命意识更加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2.
从云冈石窟女性供养人早、中、晚期造像的发式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汉文化对北魏时期审美特征的影响与冲击。这种变化不仅是当时北魏统治者主动汉化的结果,同时也包括着对魏晋遗风的崇尚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发轫于章太炎对魏晋文的推崇,辨名析理的魏晋文深契民国初叶的文化生态,信而好古的章太炎以小学为基础,取法魏晋,获取民族文化重建的能量,他激于时弊而拯衰起敝,盘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机。他的朴学理路,有力冲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也为当下甚嚣尘上的政教功利说祛魅,表达了古雅和存质的文化诉求,隐寓对中华传统之文的再认和重估。  相似文献   

4.
后人评论魏晋的书法风格往往以“韵”概括,但魏晋的书法风格是复杂的,在“韵”的主导风格之下,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这就是“清”。魏晋玄学思想的盛行、魏晋人自我价值的发现、魏晋时期书法的自觉等,是形成魏晋书法“清”的风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建中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撰文《神女与寡妇———对魏晋文学中两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指出,魏晋文学中,以“神女”和“寡妇”名篇的赋有近20篇。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魏晋诗人来说,美艳而欢愉的神女与孤寂而悲伤的寡妇,并未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正在觉醒的女性意识。魏晋时期无论是美艳的少女还是新寡的嫠妇,并非全是恪守礼教而甘作男性或艳羡或哀怜的对象,而常常能够大胆、主动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已经随着汉魏之际的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魏晋文学的“神女”…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儒学的思想统治开始松动,出现了儒、道、玄、佛多元文化的格局,儒家以礼制情的情礼观受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的冲击.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时期,竹林七贤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和生存状态等方面反思情与礼的关系,表现出了崇尚自然、尊重个性、追求精神超越和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在魏晋时代已经由语言学命题上升为本体方法理论。玄学中的激进、保守与温和三派各以言不尽意、言尽意和得意忘言为形上前提。因此,言意之辨以本体方法论促进了魏晋学术的演变与发展,其本身也就成为理解魏晋学术思想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书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探讨魏晋书法艺术的风格特色,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人文思想。魏晋书法笔致含情,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黑白世界中那扑面而来的真率任情、粉黛无施、自然气韵和爽爽个性风骨,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乱世杀伐,生命遭受的戕害分外突出,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到了正始时期,玄学思想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促使士人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士人追求的是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想人格模式,向往的是挣脱荣名的束缚,超越礼教,高扬自我,寻求一种超现实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士人尊琴爱琴蔚然成风,琴不仅在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和诗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成为士人生命境界的一种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琴作为魏晋士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命活动方式之一,承载了士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而形成的琴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嵇康是魏晋文学和学术的代表人物,他的论体文既负载了他个人的学术理念,也是整个魏晋时期学术思想的生动反映。该文在分析嵇康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以其《养生论》和《声无哀乐论》为主要论述对象,揭示了其论体文的学术内涵以及在思辨方式和写作艺术上的特点,试图为探索魏晋文学的学术特性或魏晋学术的文学特性,提供一个值得关注的边缘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阮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反礼教志士,他的反礼教言行曾对封建礼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他的反礼教又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彻底的。究其缘由,在于阮籍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是否具有审美意识的角度,对魏晋之前的自然观进行分析,提出魏晋之前有物质功用的自然观、伦理象征的自然观、神学意志的自然观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等类型,并勾划出它们之间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是否具有审美意识的角度,对魏晋之前的自然观进行分析,提出魏晋之前有物质功用的自然观、伦理象征的自然观、神学意志的自然观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等类型,并勾划出它们之间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5.
魏晋六朝是中国解释思想的重要转型期。在此之前,西汉今文经学的政教阐释模式使所有解经者都沿看一个路向作或美或刺的主观理解,东汉古文经学又集体转向通过语言解释方法直达圣贤元意和经典本旨的所谓客观诠释。只有到了魏晋,真正个体性的解读才开始在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玄学思潮中依稀呈现,王弼、郭象、嵇康、葛洪、刘勰等人的解释思想和话语,彰显魏晋六朝解释思想的多元祈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魏晋清谈是魏晋时代士族读书人, 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 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是当时文化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应该给予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而不应盲目否定, 一概贬斥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魏晋“赋序”还不够重视,未见有单独将“赋序”做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魏晋文人在创作活动及理论批评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与追求,在赋序中有比其它形式更直接而普遍的流露,具体情况可概括为四:重视抒情;崇尚华美;追求真实;勇于开拓新的题材内容。许多学界未曾注意或涉及的赋序材料,对进一步丰富与完善魏晋文学批评有启示意义。两汉赋序的发生、发展情况,对魏晋赋序的写作有直接影响。过去或以为赋序以班固《两都赋序》为最早,实则早于班氏的扬雄、桓谭等已有赋序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中的《伤逝》篇全写魏晋名士对死者的哀悼和恸哭。从《伤逝》篇及其它的感伤故事可以看出:魏晋士人不仅以有情、重情、钟情为人格理想,而且竭力追求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诚。魏晋士人情感价值的选择与建构是在无情现实的基础上,经由无数情感的冲突,在玄学的观照下形成的,是对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文学不再仅仅当作政教工具和附庸,它本身的审美作用被充分肯定,并且出现一支强大的专业文人队伍进行自觉的文学创作。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的说法,最早是由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各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        一 对“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现在有些人提出了异议,认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从魏晋上推到汉代,也就…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旅游文化繁荣之二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时代游人之多、游踪之广、游绩之丰,可谓中国旅游史上的一个高峰。魏晋旅游文化的繁荣原因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旅游主体个体生命意识的全面觉醒和旅游客体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奏响了魏晋旅游文化的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