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市场还很不成熟,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只有对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进行深入地分析,发掘出我国公司债券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和制约因素,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一直滞后于股市及公债市场的发展,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前十年,民族公司债券一级市场却有显著的发展.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公司债券市场,可借鉴其作法,在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强化政府对公司及证券市场的法制化管理、改善国内公司信用、规范公司债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实现公司债发行方式及其品种的多样化,稳步发展证券类的衍生金融工具,降低投资者购买公司债的风险及机会成本,发展债券投资基金,调动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公司债券交易的积极性,以壮大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3.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对银行业垄断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造了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前后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函数,在此基础上利用银行间的古诺竞争模型证明了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能够降低银行业的垄断程度和信贷资金的垄断价格。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所获得的融资数量因而增加。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与债券发行中所受到的利率等政策性限制的强弱决定了公司债券市场作用的大小。与其他促进我国银行业间竞争的理论相比,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取向具有风险小、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众渴望了解法律对公司债券的规定,同时,实践中公司债券的立法仍不完善,故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很有必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公司债券的概念、特征,对其进行法律上的归类;其次,阐述了公司债券在发行、格式和偿还、付息等基本制度的法律要求和作法;最后,探讨了如何对持券人权利的保护,并概括了公司债券违法行为的制裁制度。文章采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论述了公司债券的法律制度,阐明我国在这方面立法的缺陷,提出了改革改进和加强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市场结构、融资结构不均衡,债券的流动性差。对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解,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保护债权人权利的法律环境。为此,我们应该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督,健全信用评级机制,发展公司债券的二级市场,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加强偿债保障机制的建设,积极拓展公司债券品种。  相似文献   

6.
公司债券融资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外部债务融资的重要渠道,借鉴Richadson的投资模型,以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公司债券融资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现象普遍存在。公司债券融资对上市公司“股东—债权人”冲突的加剧作用大于对“股东—管理者”冲突的缓解作用,从而加剧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同时公司债券融资改善了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环境,缓解了其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7.
公司债券是最主要的有价证券之一,其种类繁多,新近的发展已呈现出期限可变、债券持有人权利有了新的内容、投资者缴款限制减少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公司债券的吸引力。各国商法都颇为重视对公司债券的性质、种类、发行条件、方法、程序等的规制,我国公司法开设了专章,在结构编制、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亟待有关立法的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欧洲的证券市场中,公司债券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的公司债券极为不发展。要防范中国的金融风险,必须迅速扩大公司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品种,并且建立法律机制、债权并购机制、信息公开披露机制、中介机构的责任机制、多层次的公司债券交易市场等五个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而言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这与国际资本市场上债权融资的规模规定远远大于股权融资的规模截然相反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入驻国内 ,在中国债权市场上发行公司债券成为其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以预见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会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 ,这也预示着中国的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的加速发展 ,而作为国内企业领军人物的上市公司可以率先尝试发行公司债券以确立自己在债券市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公司债将吸引大量资金离开股市,造成股指的下挫,这一点毫无疑问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这几天早早地结束了国外的登山计划,匆匆飞往北京,他此行的原因,就是准备为万科申请成为首批公司债试点。中国证监会8月14日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这标志着我国酝酿多年的公司债券发行正式启航,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除股市之外的第二个重要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