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妻子因为和我母亲闹矛盾,一气之下回了娘家。我几次接她回去,都被生硬拒绝,她说,不愿意回来面对婆婆。如今儿子已经两岁了,妻子还住在娘家,我觉得她有些"不像话",不该那样记恨婆婆。可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们俩会不会走到离婚的地步?从中国传统观念出发,小辈跟老辈闹矛盾,自然是小辈的不对。尤其是,妈妈离开才一岁的儿子,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如果站在她的角度,想必也有她的道理。因此,除非她是个非常糟糕的  相似文献   

2.
依靠自己     
纪广洋 《老年人》2006,(2):30-30
原以为,我和小刚结了婚,他心里就会只有我。其实,这想法太幼稚,也太简单。自从进了婆家的门,婆婆就无处不在,我即使与老公显得亲热一些,也会招来婆婆的嫉妒。老公是个孝子,婆婆说什么他都言听计从。刚开始,我对婆婆的嫉妒不理解,甚至很生气,后来才知道其中的奥秘。原来,婆婆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婆婆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吃罢晚饭,都要小刚陪着她看电视,唠唠嗑。这时,我要是有事喊老公,她绝对没有好脸色。一次,老公在公司里连加了两天班,晚上想放松一下。我们就在外面找了个酒吧,听听音乐,喝喝红酒,说说悄悄话。谁知没多久,老公的手机就…  相似文献   

3.
龙芳春  龙武生 《老年人》2004,(11):33-33
人生如戏#世事如棋$的确#在人生舞台上#我们从少到老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句俗话讲#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其实#做了婆婆又怎样%一个家庭#角色很多#而最难做又最要做好的就是婆婆这个角色$我是农村的一名普通妇女#快!"岁了#自己也做婆婆了$想起自己从做儿媳到做婆婆的角色转换#感触真是太多了$我的婆婆只有我丈夫这么一个儿子#她从一开始就把我这个&单扛媳妇'当宝贝$婆婆的这份好心肠是哪里来的%她说#她当儿媳时#那个苦样#真叫人心酸得掉泪$所以#当她做了婆婆#就再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儿媳跟她当年一样受委屈$她常常对我说#她的婆婆从不把她当自家…  相似文献   

4.
开明的婆婆     
郑帆 《老年人》2004,(5):33-33
我与丈夫阿良刚认识时,公公看我是个生意人,不同意他儿子与我交往。公公从骨子里认定“无商不奸”,更何况阿良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却要娶一个没有城市户口的老婆,岂不让村里人笑话?阿良坚持非我不娶,公公大发其火,将桌子拍得叭叭响。幸好有婆婆在一旁解劝:“老头子,儿子喜欢的你不同意,你同意的儿子又未必喜欢,难道想让儿子打光棍不成?儿子找个做生意的有什么不好,如今我们家种的菜不也要挑到菜市场去卖吗?”这般说来劝去,才没让公公固执已见。婆婆思想开明,在村子里口碑甚佳。大嫂娘家有姐妹4个,却无兄弟,当年与大哥认识时,大嫂…  相似文献   

5.
肖建明 《老年人》2006,(9):30-31
婆婆40岁就守寡,一个人拉扯大一双儿子,生活过得非常艰难。自从我与她的大儿子结婚后,她就与我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婆婆很勤快,也很慈祥。特别是在我怀孕后和“坐月子”期间,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把我照顾得熨熨帖帖,常让我感到怪难为情的。不过,我也发现婆婆经常会一个人坐着发呆,有时还偷偷地叹气。我认准了婆婆心里一定搁着什么难出口的事,于是细心地观察,委婉地探询,直到她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原来,10年前,婆婆在公园锻炼时认识了比她大5岁的张大叔。日久生情,两位老人孤独的心越靠越近。然而,碍着两个儿子,婆婆和张大叔若即若离,始…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朋友怀了二胎,再过几个月便要生产,她想着到时候请婆婆来帮着照顾几个月,可又生怕婆婆长住城里会有各种不习惯.她问我,怎么样才能让婆婆安心地长住下来呢? 我听着一笑,随后便很爽快地回答她:这个简单,只要把婆婆不会的全教给她就行了.  相似文献   

7.
她是我唯一的婆婆,我却是她第二任媳妇。我把她敬若王母娘娘观世音,她却视我为红颜祸水狐狸精。第一次去婆婆家吃饭,隔壁大妈见了,直夸婆婆福气好,新媳妇漂亮又文静。“是呀,不漂亮哪能迷倒我儿子!”婆婆笑得有点夸张,转身把老公与前妻生的孩子丁丁搂得紧紧的,像老母鸡护着小鸡崽,似乎她一不留神,  相似文献   

8.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既有了缘分,就得想法去珍惜。在车行堵车时,我们就想办法马踩日、象飞田,或是炮打隔山子吧。婆婆本来与我毫无瓜葛,茫茫人海中,我可能永远也遇不上她,但机缘巧合,我与婆婆走到了一起,住在同一屋檐下,我还得叫婆婆为"妈妈"。但我一进家门,婆婆便对我另眼相看,只因为她的儿子在终身大  相似文献   

9.
在结婚前,我就多长了个心眼,先讨好了婆婆。婆婆很宠我,并面授妙计,要我日后帮她"管教"好她这个"不懂事"的儿子,我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了她。结婚的前一天,我趁着准老公高兴,与他签好一份订单,就是婚后的重大节日,他要做一天家务。他皮皮地讨好我说,何必那么认真呢?这份订单还比结婚证重要吗?  相似文献   

10.
《现代妇女》2009,(8):24-24
问:我与丈夫因感情不和准备协议离婚,时财产分割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对儿子的抚养问题发生了争议、、儿子今年5岁多,出生后我一直自己照顾,产假休满后,婆婆从外地老家来帮助我一起照顾儿子.后来由于我工作忙。经常出差,丈夫又在外地工作,婆婆便提出带儿子回老家.既可以照顾儿子又可以照顾公公。我考虑到自己确实难以分身就同意了。现在丈夫却以我没有照顾孩子为理由,拒绝由我来抚养儿子,请问这样对吗?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呢?  相似文献   

11.
圆子信箱     
《现代妇女》2005,(1):58-59
婆婆当妈 婆婆因为长期与公公关系不好,把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年老之后儿子更是她惟一的寄托。婆婆算是达理人,我很想把婆婆当妈,但生活中却常常不能如愿。每次有矛盾的时候,老公总是偏着他妈,指责我,这种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有时甚至想逃避,其实平时老公待我不差……我真的不能把婆婆当妈。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闺密七姑娘家的婆媳故事,很有意思…… 吃肉还是吃素 周末,七姑娘和浩子如果没有特殊安排,都要带着孩子去婆婆家吃饭.婆婆梅老师在单位当了20多年工会主席,口头禅是"厂有厂纪,家有家规".她把儿子从襁褓中养到硕士毕业,如今儿子结婚了,她没别的要求,只规定每个周末全家必须聚餐一天.吃货七姑娘原本觉得这是条幸福家规,可最近一年多来她很郁闷.  相似文献   

13.
丁宁 《老人天地》2008,(9):56-56
丁老师:您好!这两天我家有点鸡犬不宁,主要是儿子的女朋友提出要和他分手,儿子很痛苦,我和他爸爸也不开心。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劝说儿子,很想请您出个主意。我儿子和这个姑娘交往已有几年了,从她大学还没毕业到工作,一直住在我们家。我们是安徽外来人员,在北京的三环边上租了一间小平房。刚来北京的时候,我儿子才上小学,我先在街上卖菜,后做家政小时工,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工授精才终于怀孕的她,却在丈夫死后,被往日感情融洽的婆婆一脚踢出了家门。当婆婆要求她打胎失败后,又逼迫她把孩子送给别人。忍无可忍的她把狠心的婆婆告上法庭,事情的真相却让所有人震惊了……  相似文献   

15.
天使的电话     
当他再一次接到这个拨错的电话时,又听到那个小女孩的声音:"我要找爸爸。"他已经熟悉这个童声了,他轻声细语地说:"你是不是打错了?""没有呀,是妈妈告诉我的。"女孩子说了个手机号,果然是他的。一会儿,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他从电话里听到女人把女孩支到旁边。女人先是说了几句致歉的话,然后说:"我和孩子的爸爸已经离婚,可我们没有让孩子知道,只对她说她爸爸到外地工作了。他不想见我们母女,也没有把更换后的新号码告诉我,有次孩子逼急了我随便编了个号,不想刚好与你的号码相同,真是给你添麻烦了。请你不要告诉她真相,好吗?她才5岁,什么都不知道呀。"他答应了,从这以后,他接到女孩的电话时,会告  相似文献   

16.
孟迎新 《老年人》2008,(7):11-11
婆婆是个智慧女人。 首先从她关爱自己的宝贝儿子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婆婆从不和我争夺对她儿子加林的控制权去显示她做母亲的尊严,而是喜欢和我一起,并通过我的手。把爱的点点滴滴传递给加林。一次,婆婆给加林买了件夹克,加林嫌式样过时.不肯穿。婆婆劝解无效,便来做我的工作:“你看这件夹克是不是还可以?”婆婆这样问我,我当然说好看。  相似文献   

17.
待娘如子     
夏妙录 《老年人》2009,(7):33-33
和丈夫结婚的最初那几年.婆婆没和我们住在一起。每次我们接她来小住些时日,她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做错事.得罪了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儿媳妇。直到我的儿子出生.婆婆来帮我们带孩子.才进城来和我们朝夕相处住到一起。  相似文献   

18.
做好伴侣     
<正>婆婆每晚11点总打电话婆婆单身20多年,老公是她的独子。她每晚11点必会给老公打电话,可常常会打搅我们休息。我们曾尝试在晚上8点主动给婆婆打电话,但到了11点,婆婆又会打给我们。我让老公想办法搞定这事,可他迟迟不和婆婆谈,我们为此大吵了几次,我该怎么办?这个事情有那么严重吗?11点打电话是稍微有点晚,但他们会说很久吗?我想大多也不过几句日常问候、关心身体的话。  相似文献   

19.
第132个台阶     
活了62岁。她为什么来,来干什么,我们谁都清楚,但谁都不说。母亲去世后,在父亲执意要找这个比他大几岁的继母时,我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几年以后,父亲去世,老家就剩下继母一个人,继母有个儿子,不太争气,至今还在监狱里,这使继母老来无靠,我们兄弟都在外地活得有头有脸,继母便把晚年的幸福寄托在我们身上。继母住在乡下,过着典型的农民生活。继母深知,她没有养育过我们,对我们也没有格外的恩情,要和我们  相似文献   

20.
王松山 《当代老年》2008,(12):13-13
退休干部赵大妈住在镇上,老伴去世后她更加节省,手中存款10万元(她与老伴共同积累的)。2004年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两年的儿子突然从县城赶回家,说他已与女友商定好,春天买房,年底结婚。购房款30万元,必须首付1/3,其他的从银行贷款解决。他手中仅有积蓄1万元,要向母亲“借”9万元。赵大妈心里虽然不愿意,但口头上说不出;而且儿子知道自己有存款,总不能叫儿子为难啊!于是,她满足了儿子的要求,但是,儿子结婚前又回家说,现在小区内又盖了车库,正在出售,每个1万元,考虑到以后要买车,现在必须买下来,要不,以后就买不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