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跋涉》里的六篇作品,写于一九三二年五月至一九三三年八月。这一年多的时间,正是萧军生活道路上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他思想开始闪光的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具有强烈的反抗和爱国精神的萧军挺身而出,在吉林省舒兰县秘密组织抗日义勇  相似文献   

2.
四十八年前,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发生过轰动一时的“文化报事件”。对此,不要说今天的年轻人,就是六、七十岁的人,如果对文化界不很熟悉,也早淡忘了。但它的影响不容低估,值得回顾和反思。回顾“文件报事件”,首先要谈的是其主角萧军。萧军,辽宁省锦县人。原名刘鸿霖,以笔名萧军蜚声文苑。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萧军是一个充满传奇性的人物。他小学没毕业,就因为对抗师长被学校开除了。在东北军中当过骑兵、炮兵、宪兵和下级军官。他秉性豪爽刚烈,一副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在兵营中由于一个弟兄受辱,他抢起铁锹差一点劈死军官队长,为此几乎丧命…  相似文献   

3.
谱写壮丽人生描绘文坛骁将──读《萧军评传》黎辉王科、徐塞著的《萧军评传》,全面而详尽地展示了萧军一生的悲剧命运和奋斗历程,准确而客观地评析了萧军一生的创作成就。在作家评传领域是一个可喜的新成果。萧军的一生确实是不平凡的。从儿时失母,父亲严酷,到为了生...  相似文献   

4.
杨靖宇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出色的抗日民族英雄。原名马尚德,字骥生,一九○五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河南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四年在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曾先后担任国民革命政府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委员,豫南工农红军游击队总指挥,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南满特委书记和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使萧军蜚声文苑的作品是《八月的乡村》。这部受到鲁迅称赞的长篇,不但使萧军成为东北作家群的翘楚,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成名之作不一定就是成熟之作。萧军自己就曾说,《八月的乡村》“只好算一枚还嫌太楞的青杏”。那么,代表萧军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他的长篇小说《第三代》。撰写这部力作,萧军化了十三、四年的时间。全书共分八部,长达八十万字,称得上宏篇巨制。1937年,当它的第一、二部问世时,就引起评论界的重视,曾被誉之为“雄浑、沉毅、庄严的史诗。”(常风:《近出小说四种》,载1937年6月《文学杂志》1卷2期)可是,十八年后,1955年当全书以《过去的年代》为名出版时,却遭到评论界的冷遇,不仅印数极少,  相似文献   

6.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第三代》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鲁迅弟子,萧军创作深受其影响。与鲁迅相识相交时,萧军仅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技巧与风格,创作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鲁迅巨大的人格精神魅力和具体入微的指导,对萧军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代表作《第三代》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不乏“鲁迅式”的闪光。  相似文献   

7.
丁玲和萧军都是被五四运动的晨钟唤醒且受过鲁迅作品启蒙的前辈作家,各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出过为对方无法取代的贡献。虽然丁玲和萧军在彼此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中都很少提及对方,但在新近披露的萧军日记中却有不少关于丁玲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发现不少新史料,这些史料是丁玲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是闻名全国的抗日武装。其前身为冀鲁边区回民大队,成立于1940年8月1日。当时,只有二三十人,十几支枪,队长刘震寰,政委王连芳。渤海回支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近千次战斗,为扭转涬南鲁北的抗战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党中央曾给予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回民抗日武装发展到1600人。1945年10月,回支奉命北上,参加东北解放战争。为了“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1946年6日4日,渤海回支在哈尔滨改称  相似文献   

9.
从《鲁迅日记》看鲁迅与萧军王科,李绍华鲁迅为我国新文学事业培养了一代甚至几代的作家。现代著名作家萧军,便是“被这位伟大的人所哺育、教育……过的千百万文艺青年之一”。①《鲁迅日记》中有关与萧军交往的记载,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多达130...  相似文献   

10.
萧军与东北文学研究所是锦州师范学院的一家基础科研机构,隶属于科技处,由中文系领导。该所成立于1990年,现有专、兼职科技人员6名。该所有3名正高职研究人员,副高职及中级职务研究人员3名,外聘顾问5名,研究员7名。 萧军与东北文学研究所以东北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方向,以萧军及东北作家群研究为重点,着重填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空日——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东北流亡作家群及东北论陷区文学),努力掘掘以萧军、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开创和东北现代小说的构建上的历史性贡献,并寻觅其对当代东北文学的深刻影响,创造当代东北文学新的增长点。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是上世纪来兴起的填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空白的研究课题。早在1977年,研究所的创始人徐塞先生就带领中青年教师、研究人员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对萧军  相似文献   

11.
萧军是文学史上有着传奇色彩且个性鲜明的作家,他经历了延安文坛激烈变革、完成蜕变的关键时期,在一系列事件中保持了独立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实质,但萧军身处时代中心漩涡,其思想也必然受时代大力影响,留有时代印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萧军一边是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一边是刀剑纷纷的政治批判,支撑萧军面对批判百折不挠,且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背后的精神资源是萧军的"新英雄主义"。"新英雄主义"在内涵上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为人类"的远大抱负,二是强健自己的人生取向,三是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新英雄主义"不仅是创作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取向,它在创作上激励了作家用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意识创作史诗般雄浑的作品,刻画民族脊梁般的雄健灵魂,同时形成了萧军在杂文创作中匡救时政、针砭时弊的强烈斗争意识。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中共满洲地下党在哈尔滨领导的“牵牛坊”系列左翼文化活动,对左翼文化阵营中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白朗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中共满洲地下党创办的《夜哨》和《文艺》等报纸副刊考察,萧红和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走向社会文学,萧红和白朗在哈尔滨的文学实践,为以后流亡关内从事抗战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初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活动成为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影响因子,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考证呈现了左翼文化活动对萧红、白朗的启蒙,两位女作家的左翼文化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文坛的一角,从而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萧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不仅包括小说、散文、戏剧和书信,还包括大量极富价值的旧体诗.可是,这些旧体诗却长期被人们所忽略.事实上,这些旧体诗是真正体现萧军文学才情和文学价值的精华之一.他的旧体诗是真性情的结晶,不仅酣畅淋漓,而且凝练精致,很多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七律是旧体诗中的精品.他的诗善于化用古人和用典,却又了无痕迹.它们不仅具有“史诗”的性质,关乎个人和国家,而且促使我们重新权衡萧军及其作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陈杰  王宁 《社区》2009,(32):31-32
位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安息着许多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名流,如李大钊、朱自清、曹禺、萧军、冯友兰、启功、容国团等,中共早期领导人高岗1954年自杀后亦葬于此……  相似文献   

16.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年七月,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建立后,积极领导抗日游击战争,推动团结抗战,扩大、巩固了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在集中主要力量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还非常注意运用法制手段推动团结抗战,建立良好的抗日社会秩序。为此,积极进行地方立法活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深受侠文化影响和侠文化精神浸润的新文学作家,萧军在现代革命意识指导下,结合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创造性转化。他从侠文化中提炼出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资源和斗争力量,抒写着民族复仇精神和反抗意志,以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救亡热情,从而使传统侠文化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语境下呈现出新的话语蕴藉,体现了萧军的个人英雄主义人格追求和自由主义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大量历史资料揭示冯玉祥在 30年代初隐居与复出的历史活动 ,认为冯在隐居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准备武力反蒋 ,寻机东山再起。九一八事变后出现的民族危机为冯玉祥复出创造了客观条件 ,冯出山活动的目的是以抗日为号召走上前台 ,这使他对于反蒋、抗日的宣传 ,不免带有私利性和情绪化因素。但冯在国难当头之际呼吁抗日 ,向公众、向政府提出具体的抗日主张 ,而且将抗日的宣传和呼吁付诸实施 ,自筹武力以抗日 ,具有激励人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哲 《山西老年》2014,(5):18-19
早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已关注东北地区的抗联抗日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毛泽东再次以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事实作为"中国有力抗日,有力来收复失地,并争取民族的独立自由"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