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重建之信仰的人的发展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转型时期的信仰重建问题是人们颇为关注的理论问题。信仰重建既可以是对原有信仰(包括信仰对象)的否定;也可以是对原有信仰根据时代的条件和要求作新的理解和解释;更可以是对过去所持有的信仰状态本身作更为科学的理解、规范乃至于重新构架。信仰的本质是人们在知识的基础上用以把握和持有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科学信仰)。这种超越不同于一般的超越,它是一种二级超越结构,即先由“原发点”向“一般超越目标”超越,再在此基础上向“终极超越目标”超越。可以把这种二级超越理解为“立足于现实的终极…  相似文献   

2.
浅谈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理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教育.信仰教育应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相结合,但单纯的知识传播并不能真正完成信仰教育的任务.信仰教育要遵循信仰本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信仰”乃宗教用语且为西方独有,中国没有信仰的历史和传统,故不宜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一字之差,关乎是否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问题.尽管“信仰”和“信念”并非性质对立的概念,也有着意蕴上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 “信仰”非狭义宗教独有,更非西方独有.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反而容易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适宜的困惑,并因此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4.
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玉樑 《东岳论丛》2001,22(4):62-66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发展 ,在于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更美好。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对未来最美好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追求 ,集中体现了价值的本质特点。价值内含“应当” ,一般价值观念反映了应然对实然、“应当”对“是”的超越 ,而理想信念信仰则是更高的“应当”对“应当”的超越。所以理想信念信仰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信念是信仰的基础 ,信仰是根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信念 ;信仰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体现信仰 ,深化信仰 ,强化信仰。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的信仰问题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民族,其信仰主要表现为对“道”的力量的膜拜.中国人的信仰是在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框架当中的一种内在超越的人文信仰.士大夫注重学理的阐发,讲中庸之道和内圣外王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老百姓则信奉“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坏事莫为,善事多行”、“头上三尺有神灵”烧香磕头拜菩萨.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信仰遭遇蜕变和阵痛,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和传统人之为人的做人信仰的失落.信仰问题的实质是价值、制度和人的现代化的三重合奏.当下,重塑信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中国元素,将“仁爱”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注重“五位一体”、制度建设与心性人格建构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其产生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的信仰史经历从原始社会的自然信仰到阶级社会的人为信仰再到社会主义的科学信仰等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科学的最高类型的信仰形态,具有历史的超越性,表现在信仰对象的科学性、信仰愿景的现实性和信仰价值的崇高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信仰的一般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历来的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 ,是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 ,其动力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一致。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基础 ,是当前我党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人性与信仰     
着眼于人性中本然具有的超越自然生命之有限性、追求无限性的内在动因,说明信仰作为人对存在意义、理想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内心趋向.人存则信仰存,信仰使人性更为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人之生存信仰,对其解读只能是一种生存论解读.信仰是人在精神世界中渴慕崇高而对现实自我的当下超越,从而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人之为人的意义领悟和价值关怀,使人挺立起主体的自足.信仰源于人自觉人生的缺憾,需要以某种意义弥补自我存在的残缺,信仰的本质就是信仰人生有意义,从而使人生值得一过.信仰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了生死之惑;超越庸常生活;指引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何谓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何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理想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现信仰体现了高度的理想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信仰性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其根本的依据是实践的哲学方法.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走出的中国发展模式之路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在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还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等方面,这是伟大民族复兴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崇高的信仰。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首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认真面对“在变化的条件下 ,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最根本的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相似文献   

13.
郑永扣 《中州学刊》2008,1(1):161-163
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  相似文献   

14.
面对信仰多元化的严峻形势 ,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了挑战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人文关怀 ,其实人文关怀的缺失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问题 ,而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偏差。当前党的各项路线包括党的十六大所制定的奋斗目标都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蕴涵了多层面的内容和多向度的意义,当人们集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霸权性之显性内容和现实意义之时,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另一重要维度,即意识形态的历史传承之隐性内容与其理想信仰之超越意义。从现实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处在被压抑的潜伏状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有着被消解的危险。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既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社会历史传承的思想体系,又认为是具有阶级意识的信仰体系。由此,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时代建构,强调其中的历史传承与理想信仰,成了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依托,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共产党人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人民群众追求解放的伟大旗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党员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员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与不断奋发有为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与增强民族认同是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从表面上看,二者之间好象缺乏关联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有助于增强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认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首要问题。错误的和教条式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和丧失。科学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重视与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研究在当前犹显重要,它关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动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文章围绕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境遇、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根源、解决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教育策略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取向这五个方面对学界前沿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20.
李俊卿 《学术论坛》2012,35(7):15-20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和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文章对北京市18所高校2590名本科生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详细地问卷调查,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客观地阐释了目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影响因素、信仰差异等问题,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