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植的《洛神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是关于《洛神赋》的创作意图,却是一个千古之谜。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曹植创作《洛神赋》的目的在于"借离合之情,抒身世之悲",是一篇言志之作。  相似文献   

2.
《洛神赋》主题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钟峰在《恃品》里称他为“建安之杰”。在曹植的单篇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洛神赋》了。此赋是魏晋时期抒情小赋中之佼佼,对汉赋是一种继承和发展。它想象丰富,词采华美,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个梦幻的境界,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活灵活现的女性——洛神。因而历代杰出的评论家和广大读者对《洛神赋》艺术成就之高超,几乎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主题思想的认识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关于《洛神赋》的主题思想,从占至今主要有三种看法,即“感甄”说,“寄心君王”说和“爱情”说…  相似文献   

3.
跋二首     
跋次园书曹植《洛神赋》人有壮时好之而至老弥笃者,我与曹子建之《洛神赋》,盖如是焉。尝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非魏武之雄才大略不能道;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则非陈王之铄心绣口不能咏。尤以《洛神》此赋,实为屈子《九歌》之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6,(2)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植的作品,它本来只是曹植受宓妃传说启发、效仿《神女赋》而作,但由于自东晋以后,《洛神赋》也成为流行的书画题材,画家及观众的视角,使得对它的解读发生了改变。同时由于甄后之死,在魏明帝时代就是颇受关注的话题,融入很多想象,再与《洛神赋图》结合,便为《洛神赋》增添了传奇色彩,既赋予它"感甄"的内涵,也创造出一段爱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略论洛神形象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植《洛神赋》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抒情小赋。它以色彩缤纷的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一个人神恋爱、无从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楚楚动人的神女形象,富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传奇意味。对于《洛神赋》的高度艺术成就,历来人们谈论较多,看法也比较一致。而对于它的思想意义,却因对于洛神形象的理解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对洛神形象如何理解,成为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和评价《洛神赋》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泰山梁甫行》是曹植诗作中著名的直接描写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曹植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曹植一生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泰山梁甫行》被普遍认为是曹植后期作品。最先提出该诗写作时间问题的,是清代的陈祚明。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道:“写得萧瑟,岂徙封临淄时作耶?”据《三国志·魏志》曹植本传,曹植“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到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为临淄侯凡十年。但十年中,前九年曹操在世,为曹植创作前期;而后一年则入后期了。陈祚明判定《泰山梁甫行》是“徙封临淄时作”,但对于前后期的问题则未曾关涉。到了朱乾,他则基本上明确肯  相似文献   

7.
王粲赋论     
建安时代不仅是一个文人五言诗成熟与繁荣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抒情小赋成熟与繁荣的时代。当时的赋家,以曹植、曹丕、王粲、徐干最负盛名,留存至今的作品也最多,大抵都是抒情咏物小赋。四人中,王粲作赋较早,成名较早,对曹丕、曹植的小赋创作有直接影响。曹丕《与吴质书》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又在《典论·论文》里推赏他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等作“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在《诠赋》中,又将他列为“魏晋之赋首”的八家之首:从这些与王粲同时及稍后的著名文论家的评论中,不难看出王粲在当时赋坛所具有的特出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陌上桑》为汉乐府名篇,前有论其原旨为"刺淫"与"辨洁"。但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共赴"秦氏有好女"形象的塑造。因此,"好女"才是《陌上桑》三重主题的中心,《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塑造了秦罗敷这一"好女"形象。"好女"即美女,罗敷之美与前代文学描写不同,而具有了汉代妇教更为突出的"德言容功"的时代特点,并以姓"秦"谐音"情"字,为千古的美女描写作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的名篇,后世唯曹植的《洛神赋》堪与方驾。但《洛神赋》是浪漫的事,《陌上桑》更加贴近现实,溯源应是《诗经·硕人》,而下影响到唐宋诗词与清代《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是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史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曹植《赠丁仪》一诗的作期,余冠英《三曹诗选》云: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据《魏志·曹植传》注引《魏略》,曹操曾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被曹丕阻挠,丁仪因此怨曹丕,而和曹植亲近。曹操有一个时期要立曹植做太子,丁仪曾有意促成其事,因而被曹丕所忌。曹丕即位后不久丁仪就被杀。这诗大约作于曹丕初即王位的时候,为曹植所意料不到的那些压迫还未发生,只见到丁仪没有得到封赏,怕他心里不安,而以诗安慰他。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李景华主编《三曹诗文赏析集》等都采用此说。因曹丕即王位在建安二十五年,所以徐公持《曹植诗歌的写作年代问题》更直接地定“余冠英说”为建安二十五年。他肯定此诗为曹植诗歌中“创作背景情况已基本弄清,并明确地被考定为某年所作”的十首诗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朝富 《江淮论坛》2006,(4):171-174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辞赋小道”的说法,后世人们一直据此认为曹植轻视辞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曹植的说法要放到整篇文章的语境中来理解,它不过是曹植一时的谦虚之词,曹植在该文章中表达的不是对辞赋的轻视,而恰是重视,曹植在文论上的观点与曹丕是一致的。澄清对曹植的这一误读,对重新认识曹植在文学发生转型的汉魏之际的特殊作用、纠正传统文学史对曹植认识当中的一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告诉我们,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对曹植的态度是不同的。这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使曹植生活明显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阶段。因此,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其思想与作品便明显地呈现出一个对屈赋的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 建安时期,这是曹植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代,在建功立业、慷慨任气的整体气氛中,曹植的特殊身份使他的生活明显分为两部分:一是在邺都“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名都篇》就是这种生活的反映;二是随父南北征战,其《失题》诗云,“皇考建世业,亲从征四方。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这时期共创  相似文献   

12.
“关于‘论曹植’”一文,作者与郭沫若先生讨论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作者不同意郭先生“建安文学抒情化民俗化的过程,在曹植手里又开始了逆流”的说法,而提出他自己的意见。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认为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作,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讨论,才可能给曹植一个适当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期的诗人大都爱好赋,善写赋,创作出不少传世之作。曹植自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也说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王粲、徐干是当时颇有名望的赋家,他们的许多赋作受到称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相似文献   

14.
《洛神赋》是秦汉情赋最高成就的体现,自《洛神赋》始,情赋转向精神与身体并置同时更重对精神的礼赞;以更曲折的爱恋过程彰显现实之爱的美好;表现礼对情感的压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遗憾与忧伤。《洛神赋》蕴藉与显露相结合的爱情书写,与现实情感相合的句式,至情的形象塑造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史栽曹植在邯郸淳面前“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根据相关文献和出土文物可知:此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年轻的曹植为了在“博学有才章”的名士长者邯郸淳面前展示才华,进行了这些属于俳优技艺的表演.“胡舞五椎锻”是针对五椎的健身舞蹈,通过拍打、按摩、运动五椎,调理脏腑功能,从而健康体魄.“跳丸击剑”也称“跳丸剑”,是用手或脚同时抛接玩弄多个丸铃和多把短剑的高难度杂技表演.“诵俳优小说数千言”,则是诵类似敦煌佚书《韩朋赋》等的民间俗赋,江苏尹湾西汉晚期墓出土的《神乌傅(赋)》便是这种俗赋,曹植的《鷂雀赋》则是文人拟俗赋.了解了这一点,对于理解史志小说家小说与民间通俗小说的关系,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曹植及其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第一个以“游仙”命题的诗人,他曾在生活的后期创作了十余篇游仙诗作,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了不少比例。虽然在他之前,不乏以仙人仙境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如《远游》、汉乐府中某些作品等,但曹植的游仙诗作由于其个人经历的独特性,“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才情...  相似文献   

17.
六臣注《文选》曹植《七哀》诗题下吕向注:“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李善注意到王粲的《七哀》诗当排在曹植作品之前,吕向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在解题时必然尤其注重王粲之作。我认为,吕向的解说很可能由概括王粲《七哀》(西京乱无象)而得。他据开头两句,说诗人痛国家不幸、愤贼臣为患;据三、四两句,说诗人感于乱离、怨离京华而走远郡;据“出门无所见”至“何能两相完”一段,说诗人因耳目闻见而哀;最后六句被视为“口叹”、“鼻酸”之  相似文献   

18.
论曹植的政治悲剧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成就,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而曹植,就是这一时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钟峰在描述建安文学的盛况时指出:“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帧、王某为其羽翼。”①充分肯定了曹植在建安文学中的骨干地位。曹植,字子建,曹操第四子,天性聪慧,少年时即通声律,善歌舞,精跳丸击剑,“世间术艺,无不毕善”②尤长于文学,十余岁即“善属文”;著述甚富,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载其流传下来的诗、赋、书、论、表、章、颂、赞及其它文共有二…  相似文献   

19.
曹植刘劭的唯物主义观点郑万耕曹植的唯物主义观点曹植字子建,(公元192—232年)。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原有集30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收入《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中,近人黄节有注本。一、对天命、仙道观念的批判东汉时期,由于最高...  相似文献   

20.
勤劳的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人父子(女)躬进文坛,不止一人,但较有成就者又有多少呢? 班彪、班固父子,均是东汉著名作家,父彪著《史传后记》,子有名著《汉书》。 蔡邕、蔡琰父女,父为东汉东汉末年文学家,女为三国建安时著名诗人。 曹操、曹歪、曹植,父子“三曹”是形成建安风骨的主将,父操为三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改造文章的祖师”。 萧衍、萧纲,父衍为“竟陵八友”之一,子为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