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士铨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诗文、戏曲大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亲情诗,是个"情真性亦真"的孝子贤夫和慈父.其亲情诗体现出以文为诗、善于刻画细节及语言朴实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其亲情诗,走进诗人真实的情感世界,这对深刻了解蒋士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敏 《船山学刊》2010,(4):157-158
权德舆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以文章进身,位极权宰,其毕生的创作甚丰,流传于世的诗歌有三百四十余首。其中关于亲情、家庭的诗歌占了六分之一强,涉及的亲属对象广泛,感情真挚,具有超越时代的显著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理解这位中唐名相的真实人格与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岑参的西部诗歌真实地再现了祖国西部奇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本文在对岑参西部风情诗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拟对岑参及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诸葛忆兵 《江淮论坛》2022,(2):158-165+193
诗词文体判然有别,然陆游部分作品表现出诗词同调的创作倾向。首先,陆游艳情词存今37首,多代言体,或写酒宴陪饮,或写别后相思,完全是“花间”、北宋以来歌词的主流风格,浅白通俗处能看出柳永词的影响。转换到行人角度写相思,纤丽文雅,多书卷气。当然,陆游矢志北伐,他的部分艳情词确实别有寄托。其次,《剑南诗稿》中也有约19首与情爱相关。这些诗作同样用代言体写酒宴间歌儿舞女,有时又假托思边写闺中情思,某些情诗也似有寄托。进而梳理陆游诗词文体观念,大致是承袭传统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却表现出诗词同调的现象。这不仅说明势力强大的传统“诗教”给宋词创作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时证明艳情词创作传统也在逐渐渗入诗歌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李滨 《云梦学刊》2003,24(5):127-128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以西方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读者接受的思想资料进行审视和研究。如今,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广阔的学术前景。邓新华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诗学》)就是该研究领域内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兴起的,它主要研究读者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系列特点和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受美学就是西方的专利,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文学接受的思想资料就相当丰…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特殊的人文地理与政治地理观念,华夏先民确立的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将与周边民族或地区的关系视为国内各地区间关系的延伸,用解决国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处理和其他地区间的关系。中国曾试图将方国、郡县、羁縻等国内的地方统治模式推广到全东亚,至明清才最终形成了宗藩体系。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演进分为方国体系、郡县体系、羁縻体系与宗藩体系四种类型,标志着四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判例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的古代判例研究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西方概念与中国实际接榫的困难,导致了古今词语对接的错位,表现为将古代的例、条例、案例和判例混同,以及不加分析地将廷行事、决事比、法例和判例完全等同起来。本文采取个案举证的方式,分析了古代判例的构成要素,判例和成文法体系的关系,以及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判例在中国古代始终居于辅助的地位,不能和成文法平分秋色。由于它和成文法制度存在原则冲突,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不过成文法体系对判例既有拒斥的一面,又有吸纳的一面。吸纳的方式是编例。明清时期,通过编例活动,判例被成功改造并纳入法律体系之中,律例实现了一体化。律例一体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最高形态。而从判例的角度看,融入成文法的过程也是其异化消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闺情诗,特别是那些具有民歌与水乡特色的闺情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闺情诗的特点,一是热情浪漫,二是相思幽怨。  相似文献   

9.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之一.但这仅仅是就体例来说的.如果论及法律体系,中华法系不但有刑法部门和民法部门的分别.而且还形成了一套与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各法律部门(有些尚不能称其为部门法).这当然是一个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本文希望为研究古代法律体系及部门法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之一,但这仅仅是就体例来说的。如果论及法律体系,中华法系不但有刑法部门和民法部门的分别,而且还形成了一套与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各法律部门(有些尚不能称其为部门法)。这当然是一个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本文希望为研究古代法律体系及部门法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可  王卓然 《南方论刊》2015,(3):99-100,94
婚姻最原始的起源来自两性的结合和生育,但人类婚姻并不只是生物的交配,它还是新的社会关系形成的源头。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婚姻从观念形态到制度设计、婚姻生活和价值取向都是宗法的,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的意义和功能一直被界定为"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是一个宗法的观念。所以婚姻的成立是通过两个家族的联姻方式来实现的,目的是祭祀祖先和延续后代。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简析,试图将古代中国严苛的婚姻制度予以梳理,以了解"宗法"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厚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求生存与发展必须:(一)超越中心主义的体用框架进入多元对话平台;(二)以文本意义还原完善原生态之体系重构;(三)超越语言与思维方式差异障碍,以普遍性诉求,将本土原生体系纳入世界文学与世界文论,共同面向未来。古代文论体系重构之重新认识和回到的问题造成中西方文论之不可比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普遍性诉求。道与逻各斯是两种地域以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同一个东西,是文学与文论的根源。比语言文化阻隔更重要的普遍性诉求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在其思想传统中本来就存在人类普遍价值意识,其古代文论的未来与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发展中指向未来。以自我体系化为基础之中西融通,不是以西释中或以中解西,不是对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论三门学科边界的消除,而是在加固各自边界基础上,跨边界对话的加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了许多历史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 驳斥那些不重视古代文化的偏见。希望人们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我国的优秀古代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3月26日~28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大学等单位协办的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古人对田园风物与田园生活的表现形态:或忘掉自我,或扩大自我,或融化自我,三者殊途同归,目的都在于调整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在平衡与和谐中保持自己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史,不论在记载人物、事件还是典章制度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并形成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政治史结构。其形成和延续的原因有三:政治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显著、最重要的现象;政府管理史学;以史为政价值观念的支配。  相似文献   

17.
乡情寻脉 台岛诗潮——台湾当代乡情诗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当代乡情诗几近沉寂,台湾当代乡情诗却以其不同的精神寄托方式,表达孤悬海外的独特感受,而潮涌不断。抒发苦涩的怀乡情感,表达真诚的归属期盼,追寻沉邃的文化认同,构成台湾当代乡情诗的总体流向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26日至28日,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基层调控体系,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古代基层调控体系及其基本特征两个方面对这一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力图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基层调控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保持吏治清廉的最重要措施是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的监察机制有三大特点:一是单线垂直的领导体;二是高质量的监察人员;三是严格规范的监察制度。这种曾经行之有效的监察机制对我们当代的监察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有一定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