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德格尔有云:“语言是存在之家”。这有些深奥,却也不失明晰。语言是灵魂的驻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是精神的故园。万物皆因名而显现,“名”就是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存在。仔细想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离弃语言,存在何为?民族是“大我”一个性的存在。各民族皆有独具面目的个性语言,因而也就有各自  相似文献   

2.
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曾提出了"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中国外交战略思想.本文对"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的辨证关系作了分析,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外交仍然要贯彻邓小平这一外交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3.
4.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针之一,文章阐释了韬光养晦的科学内涵.在韬光养晦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当前,无论从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及综合国力的现状来看,都应当继续坚持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5.
"韬光养晦"这一成语由于其特殊的外交含义,引起了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争论。作者归纳整理各家争论的焦点,并从认知角度对"韬光养晦"的翻译作出分析,借鉴纽马克的"意义"理论,深入探讨了从不同"意义"出发,译者可能提出的译本,并提出自己的译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和哲学的核心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而华夏文化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近年来中华经济圈日益壮大,但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为了保持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更加需要探讨华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掘华夏文化的文明宝库,激励中华儿女增强自信,扩展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探索中华经济圈向新世纪出发的新起点。中华经济圈有其传统的优势和弱点,值得认真总结,以期不断扬弃、丰富和完善华夏文化的精髓。21世纪现代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将更加展现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学习、研究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中国尚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9.
坚持韬光养晦,不当头、不称霸、少树敌,是邓小平在国际风云剧变、形势严峻的20世纪90年代前后提出的国际战略方针。它以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和壮大我们自己为主旨,是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一方针不仅指引我们在错综复杂并且面临强大压力的国际环境中,争取了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和国际合作空间,创造了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在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仍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 2 1世纪 ,中美关系的新动向引起了学术界对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政策的又一次讨论。所谓“韬光养晦” ,是指中国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中国只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国家就能够稳定发展 ,能够实现现代化 ,进而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但中国不要在国际上去论证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如何优越 ,不要去进行意识形态的论战。在当今时代 ,中国在处理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处理大国关系问题、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时 ,仍应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1.
“情”和“灵”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中两个重要范畴。在汤显祖的文艺理论体系中,如果说“情”是文艺的基础,那么“灵”就是文艺的生机。袁宏道的“性灵说”在文学思想上通向汤显祖的“至情说”和“灵气说”,与此相对应,抒写疏脱自适的性情和表现若有若无的生命境界是汤袁文学创作中较为显著的两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和平崛起”战略不仅是中国高层向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选择。这一战略是在同一时代主题、同一战略目标和同一利益要求下对邓小平“韬光养晦”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风云剧变,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策略方针,这一方针以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集中精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为主旨,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及时调整并实施更加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指明了战略走向,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仍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说“东”──谈谈“殷人东渡美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东”──谈谈“殷人东渡美洲问题”蔡培桂繁体“东”字字形的含义,古文字学界多年来看法不一致,笔者认为“东”字字形的起源与殷人东渡美洲有直接关系。关于殷人东渡美洲问题,从法国汉学家提出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意见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实践理性的反映。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各种因素的耦合,使传统文化具有了复杂性。重视实践理性的民族性和"一"于"道"、"一"于天理、"一"于礼义的封建性在中庸思想里都有典型体现——所谓"叩其两端竭其中",就是这种"一"于"道"的封建性本体论趋向与"叩问"二元的现实实践趋向的多重交叉,形成了"一"中有"二"、"二"中有"一"、以"一"为体、以"二"为用的中庸思想结构。其缺陷是"中"与"庸"即"用"失衡、封建教义与现实实践失衡、封建教义之"一"与现实实践的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之"二"失衡。我们认为,庞朴先生"中庸"即"三分"的观点,是消解这种"一、二、一"僵化结构的时代性创新,具有实践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6.
说“义”──史学批评范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批评之范畴体系中,“义”,居于中心地位。本文从“义”的解析入手,结合中国史学批评史实践,探讨了“义”范畴的内涵及层次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评析了历代史家关于史作如何体现史“义”的纷纭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此时无声胜有声──试说“体态语”周伟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这一精辟的命题里边,“语言”这一概念的外延自然是包括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可统称为“有声语言”。除此之外,似乎还应包括“体态语”,也可叫做“...  相似文献   

18.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七章《论对外贸易》中,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论,提出了著名的“比较成本”或称“比较优势”概念。斯密认为一国所输出的一定是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其所需的成本绝对地小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则断言每一个国家都应当专门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即用相对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来的商品,即便其成本的绝对数值可能高于其他国家。后来陶西格把这个理论简略陈述为:“一国要出口的产品,是其在本国生产中具有最大优势和最小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要进口的产品则是在其本国生产中具有最小优势或最大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成本理论”可用下面实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9.
20.
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内涵丰富而深刻 ,它既顺应了当今世界形势变化 ,又结合了新时期中国国情 ,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完善了新中国外交战略 ,至今对中国发展对外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