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政治认同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密切,是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归属认同,它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在国家发展中把人的力量凝聚起来的重要功能。利益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重点,意识形态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他们对自己奉献的城市却没社会认同感。本文站在农民工的视角,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状况,并提出了增强其社会认同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试析政党认同的功能与构建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政党认同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党发展的观点来看 ,健全组织、运营选举、控制政府是政党的基本运行过程。因此 ,选举中的社会认同、组织中的党员忠诚、政府中的实际业绩共同构成了政党认同的社会基础。在现代社会中 ,政党认同对政党的组织建设、意识形态、方针政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而形成政党认同的途径和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 ,分析考察这些要素和途径对强化政党的自身建设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政治认同危机有其客观原因。加强政治认同建设,应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政治价值理念是政治认同建设的基础,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政治认同建设的关键,政治过程的有序开放和公民的参与是政治认同建设的基本途径。政治认同建设必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道德上的统一和对法律的信仰,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关注他们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对现代社会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广泛社会认同的支持。这种社会认同必须实现从理论认同向实践认同、从利益认同向价值认同、从引导认同向自主认同的转变。只有在对旧的认同进行解构的基础上,才能建构新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村民权威认同与农村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晓业 《兰州学刊》2005,(3):226-228
权威是指人们对享有权力的人的地位的认同和对其命令的服从.人们对自己生活其中的权威认同 ,权威在一定范围内的树立,就成为这一范围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村的内部利益关系出现了新的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博弈,农村社会内部结构呈现新的格局.原有的村庄权威式微,新的权威兴起,带来了农村政治秩序的调整,农村社会稳定面临严峻冲击.因而,探讨农村村民的权威认同现状,培养村民正确的权威认同意识,对于保持中国社会稳定,促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治理方式,其理想意涵在于认同人民的良法及基于人民认同基础上的普遍服从。但在现实法治实践中,二者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对应关系。因此,增进人民对法律的认同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必然选择,而法治教育则是实现这一逻辑选择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9.
李白鹤 《江汉论坛》2004,41(3):26-29
社会进步的当代认同既表现为当代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或者说是得到当代人类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也表现为社会大众根据这些标准对客观事实的价值评价和对当代社会进步事实的普遍认同。社会进步的当代认同,引领和推动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树立忧患意识、科技意识、未来意识、一体化意识及协调发展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杨丽 《兰州学刊》2008,(Z1):82-84
华人的政治认同区别于国家认同,有其独特的政治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华人政治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厘清其独有的认同结构,更要认识到华人的政治认同受多重因素影响。泰华的政治认同过程表明,对华人的政治认同研究要深入分析居住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才能对认同的现状和认同困境等做出有力解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转型.农村妇女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处于变动之中,这也影响到农村妇女对于自身的身份认知,从而引发其身份建构问题。妇女非政府组织凭借其草根性和亲和性,通过外部建构运作和内部建构运作对农村妇女的身份进行建构,这使得农村妇女明确了自身的需求,并进行明确地表达,使妇女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时在运作过程中,妇女非政府组织也存在着对村落环境重视不足及个妇女非政府组织之间缺乏横向联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以社会主义为对象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孔德永 《齐鲁学刊》2006,3(5):139-143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农民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了以生存伦理为认同的逻辑起点、以公正平等为最大的心理诉求、以自身的弱势地位为认同的主要障碍等为内容的认同体系。农民作为俄国和中国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认清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及其政治认同的逻辑,才能增进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郑英琴 《理论界》2014,(12):32-36
国家身份是国家自我理解、表达以及他者对此所反馈的一种"意象",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层面。本文侧重分析后者,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他国的关系定位。作为国家利益的指向标,国家身份的建构主要通过外交政策的实施以及国际规则的约束这两条路径进行。身份差异带来了大国关系处理的难题,中国作为崛起中大国,也面临国家重塑身份的挑战。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国际"规则"之间选择性参与,并进行再诠释与再塑造,直接体现了中国对现存国际秩序的态度,也是再塑国家身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曾绛 《云梦学刊》2014,(4):115-120
福斯塔夫的身份隐含特定历史期及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意义。经分析表明:福斯塔夫由于自我迷失和自甘堕落而表现出的厌世、投机和虚伪善变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相一致;福斯塔夫的身份及其身份与行为的反差影射了亨利四世当权时动荡不安的政局,反映了王权与教权的夺与和封建贵族间为集团利益争斗的现实;福斯塔夫身份意义对当代社会仍具引导世人扬善抑恶和获得道德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潇  焦爱英 《兰州学刊》2014,(11):71-80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村改社区"建设成为改善农村人民生活质量和推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文章以天津"村改社区"试点乡镇的搬迁村民为调研对象,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村民的内心感受为研究主题,探讨了村民搬入新社区后的居住满意度、社会保障的改善与主观幸福感、社区认同、社区参与间的关系,通过对700名参与"村改社区"搬迁的村民的调研,运用结构方程等统计分析方法,发现这些居民的居住满意度和社会保障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社区认同、社区参与存在的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对于"村改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安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利益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步入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8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和生力军。“80后”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认同、对乡土社会的认同和未来归属认同四个方面。应从政府、企业、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四方面努力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周营 《学术探索》2013,(5):120-124
当前我国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在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社会背景下异军突起,众多优秀的影片不断刷新着国产票房的新纪录。以小人物为表现对象的国产喜剧电影基于平民化意识在叙事结构、电影语言、文化内涵方面有着鲜明的审美特质。广大受众对于小人物的审美认同无疑是国产喜剧电影得以成功的基础,同时也是国产喜剧电影能够得以长足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相似文献   

18.
陈琼 《学术探索》2007,(3):63-66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移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移民妇女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存在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戚涛  刘兰兰 《学术界》2012,(5):181-190,289
惠特曼笔下的美国与现实中的美国之间存在不小的背离,学界多以他的理想主义作为解释,而背后的动因是什么,鲜有研究。本文以意识形态的功利性为切入点,借助精神分析的内投射理论,力图揭示这种背离背后复杂的建构机制。主张其建构一个美好民族身份的真正动机在于通过内投射的机制,实现自我建构:通过将美国渲染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国度,将自己定义为美国的典型一份子,惠特曼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一个伟大的、建构中的、实践着维系着国家未来的兄弟之爱的民主个体。  相似文献   

20.
阶层分化与认同视野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德薇 《学术界》2012,(3):55-65,28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形式。当前的研究提供了三种解释范式:"体制论"或结构论范式、"利益论"或利益博弈论范式、"发泄论"或宣泄论范式,分别代表了政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学科视角。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阶层论"或阶层认同论的解释范式,认为社会阶层分化、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阶层认同矛盾、社会集体认同分裂是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深层原因。减少阶层冲突,使社会阶层结构趋于合理化,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重塑社会认同,是防范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