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渔和袁枚 ,就生活方式与经历而言 ,似乎同样和豪门、女性瓜葛不断 ,日常对养生饮食颇为讲究 ,于“食色”二字 ,渊源不浅。李渔在《闲清偶寄》中设“饮馔”一部 ,袁枚则为后人留下一份《随园食单》。从“饮食”和“男女”两个角度入手 ,以《闲情偶寄》和《随园食单》为主要探索对象 ,观照两位历史上齐名的风流才子同一题材的文章风格及其形成原因。然而世易时移 ,独行于晚明的李渔和活动于盛清的袁枚 ,无论为人还是为文 ,毕竟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2.
袁枚的吃戒     
关于饮食之道的讲究,到了清代,堪称集之大成。而在清代的美食家中,袁枚的饮食观尤其值得重视。 在江苏沭阳等地做过几任殉难县令的袁枚,耻于官场的虞诈,退隐于南京的随园,《随园食单》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素材来源五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与<随园诗话>中相同的资料至少有三则,这些相同之处对吴敬梓与袁枚的"从未交往"的真相提供了线索.当下<儒林外史>本事研究中有些本事找得并不恰当,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叶著名诗人杨芳灿早年曾入随园门下,得袁枚教导、提携,受益匪浅,遂终生不忘师恩.近日笔者于<芙蓉山馆师友尺牍>、<松屋文稿次编>中,辑得袁枚佚札四通,不仅可补<袁枚全集>之阙,而且有助于补充厘清袁、杨二人之交往过程,因子录出,并作考述.  相似文献   

5.
江苏“随园菜”与北京“谭家菜”、山东“孔府菜”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官府菜,其中的“随园菜”得名于江苏历史名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袁枚的饮食文化著作《随园食单》。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随园食单》中菜品名称的音节数目、组成结构、命名特点等,以挖掘江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是一本在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诸方面都独具特色的食谱 ,其写作风格亦显示出与作者“性灵论”诗说相通的审美追求和独创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7.
元稹与管儿     
<琵琶歌>和<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一)>的准确解读是揭开元稹与管儿真实关系的关键.<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一)>中的"李著作"与"李十(一)"为同一人即李建."花下音声是管儿"之"音声",只应解作"音声人", 而不应如吴伟斌那样释作 "莺声",也不应象程国赋那样释为"琵琶声".管儿是李建的"音声人"(供娱乐使唤的侍妾).<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一)>是元稹借管儿在春花明月之夜对李建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朋友李建的想念之情.<琵琶歌>是元稹借写"管儿"怀才不遇的命运来抒发自己因屡遭贬谪而产生的抑郁愤懑情怀.元稹与管儿相识应在元稹任校书郎(803-805)后的第二年即贞元二十年(804 )的春天,而不是如吴伟斌所说的在贞元十一、二年(795-796).元稹与管儿之间不存在恋爱关系.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对袁枚《随园诗话》有专论文章,态度激烈,语言犀利,研究专家多斥章学诚为卫道。本文对章批《随园诗话》进行了简略的考察,认为章学诚以《随园诗话》为中心的对袁枚的批评可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不是所谓简单的"卫道"也不是空言无依,网人入罪,而是袁枚在《随园诗话》及其著作和个人行为的具体揭示,也是章学诚文学观念的具体展现和"文不空言"的有为之言。  相似文献   

9.
释"忽"     
"忽"有"偶"义,可翻译为"偶然"、"恰巧",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久知其名,而未得一读。曾有许多文章提及此书。比如,郑逸梅《掌故小札》谈陈石遗一文就是。陈石遗是清末大诗人、大名士。他也有钱,讲究吃喝。郑文说,陈氏“家有良庖”,做得几种特异好菜,“客有饫之者,谓《随园食单》不能专美于前也”。这么一说,似乎《随园食单》是专谈佳肴美味的。其实不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了此书,我当即买来一读。谁要是喜读闲书又喜尝美味,我建议他也读一读。这是清代袁枚写的一个食谱。袁枚字子才,倒是可以颠倒此字,称他为才子。是的,大才子,大诗人,大名家,也是大吃家。他是杭州人,青年即中进士,入翰林院。本来是前程无限。他有名士派头,没弄好,外放到江宁(现南京)当了几年县官,后来不干了,就在南京定居著书。因为他是名人,各地有人邀请,请玩,请吃。他又乐  相似文献   

11.
袁枚本着"宁滥勿遗"的原则,有意识地随地域、随人物身份进行他《随园诗话》中的诗歌收集工作.尽管袁枚选诗时要"宁滥勿遗",但他的"滥"并非指随意妄为.在随心所欲进行收集的时候,诗的审美要求是他不曾逾越的那个"矩".具体而论,袁枚对"宁滥勿遗"有着特定的要求.同时,他的选录标准是"味尽酸咸只要鲜".就诗话所录之诗具体而论,"鲜"由下列多个标准构成:一为清真;二为趣;三为新.  相似文献   

12.
袁枚于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随园,在营造随园环境之余,读书创作,游览交友,乃至娶妾成亲.心境淡泊惬意,初尝归隐之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袁枚《随园诗话》的长篇形式与乾隆盛世全社会作诗的对应关系,袁枚"性灵"诗观的非理论形态,袁枚早达早退的生活方式与乾嘉诗学、考据学各成专门之学的因果关系,中国女性被其"整体"地推上诗坛等几个方面,对《随园诗话》这一部人尽皆知的名著之实质,重新进行了诠释,而诗话与诗说二体的区别,也在乾隆盛世诗学的繁荣中为人所更易见。  相似文献   

14.
黄艳梅 《社区》2010,(3):63-63
一个人过日子,最不能委屈的就是自己的胃。“美食达人”袁枚先生曾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这位乾隆时期的大才子有闲有钱,精于饮食,面对美味珍馐如同品味诗书一般,还要去考究一般盘中之物的前世今生,难怪他能写出脍炙人口的《随园食单》。我等平头百姓,要为一日三餐奔忙,自然没有袁先生那份心境,也没有机会品尝美味珍馐。好在上天亦不负我,终日有豆腐为伴,也很快哉!  相似文献   

15.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内容厚实、力戒陈言、寓"庄论"于"闲情"的书,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剧作,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李渔在中国美学史尤其是戏剧美学史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世界观上一些积极的、进步因素的影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明义生于乾隆十年.明义<题红楼梦>七绝20首的写作时间,在乾隆二十五年.袁枚误解了明义<题红楼梦>序中"先人"之义,误以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明义誊抄<题红楼梦>寄给袁枚的时间,在乾隆三十一年."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是明义与尹似村讨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与"以禅喻诗"等类似,"以食喻诗"亦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重要批评策略。历代运用"以食喻诗"的学者不计其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的传统,其中苏轼和袁枚堪称集大成者。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食喻诗"衍生出了若干种批评形态,包括正喻式及反喻式的"以食喻诗","以食衡诗""以食别诗"等。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诗与食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着深层互通性,这为"以食喻诗"提供了基本的学理依据。"以食喻诗"存在具象化和抽象化两条逻辑理路,前者通过具体饮食的譬喻诗歌,后者则从饮食中提炼出"味"这一抽象、终极的概念,从而替代具象的饮食介入诗学批评,此种"以味喻诗"与"以食喻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袁枚与《袁枚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一号存斋,因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袁枚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历三月二日诞生于钱塘东园大树巷,嘉庆二年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随园。(按:嘉庆二年为1797年,但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已为1798年1月3日,袁枚卒年应为1798。)综观袁枚一生行状,可大略分为三个时期: 一、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四年(1716——1739)为求学与求仕时期。袁枚5岁时开始受孀姑沈夫人家庭教育,7岁正式受业于杭州史玉瓒先生,读《论语》、《大学》,9岁始自学古诗词赋。雍正五年(1727)12岁为秀才,从学于学使王交河先生。雍正十二年(1734)19岁  相似文献   

19.
桐子是梧桐树的果实,民间常见,具有食用与药用价值.桐子是凤凰之食;文人食用桐子,不仅疗饥,亦且明志.梧桐果实离离,<诗经>中用以比喻君子的嘉德懿行,也比喻女子的繁衍生育.桐子易于繁殖,"桐实生桐",<越绝书>中用以揭示遗传规律.桐子成串下垂,鸟雀栖息于梧桐,以桐子为食;"桐乳致巢",<庄子>用以说明因果关系.桐子、梧子与"同子"、"吾子"谐音,南朝乐府民歌用以抒发爱情心声.桐子的实用价值与文化意义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收录了很多自然、流丽、极具个性的少儿诗作,表现了他对儿童文学的高度重视。这些诗作与袁枚独出机抒的"性灵说"的主张吻合。袁枚一生都激赏少作,使得天资聪慧的少儿作品得以留存,为后人研究儿童文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