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实践的新探索,其关键性的创新有两项:一是通过公推产生候选人,二是召开党员大会进行差额、直接选举。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抓住了党内民主的根本,在党内选举制度的实践创新上取得了新突破,有力推进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抓住了党内民主的实质,在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创新上取得了新突破,有效地激发了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抓住了党内民主的关键,在干部选任机制的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有力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开拓了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新境界,在拓展党内民主引领人民民主的路径上取得了新突破,迈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步伐,符合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取向,具有巨大的创新价值和开创性意义,应扩大试点、深入总结、不断完善并最终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进行确立。深入推进公推直选试点应注意以下问题:时空制约问题;竞职资格问题;党外群众认可度问题;科学构建权力运作的民主制约问题;民主建设中的“权责相一”问题;打造更加公平的竞职平台问题;公推直选中的民主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秀峰里是天津市第一个进行党委班子"公推直选"的社区,该社区在2006年、2009年、2012年先后进行了三次选举改革试点。在"公推直选"模式上,秀峰里选择了比较具有体制内合法性、同时具有一定改革创新性的做法。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基层党组织选举改革,要用好用足制度内改革空间,要处理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要把基层党组织选举改革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3.
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的根基,是党的基层组织的生命。本文以四川省眉山市全面推行乡镇党委书记“两票制”公推直选为例,先论述了“两票制”公推直选在村级的实践,再以乡镇为例,说明在基层实行公推直选对党内民主的实现非常必要,注重程序,努力推进,可以加快公民社会的构建,也有利用更好地发挥党内民主,为党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的改革态势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的展开是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经过10年来的试点探索,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已经实现从点到面,从多种探索到公推直选的回归,并且逐步得到高层的肯定和推广。然而,当前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尚面临着与宏观政治结构不兼容、竞争性不足以及基层动力缺失的困境。进一步推进乡镇党委公推直选改革,还需要通过制度供给、机制优化以及纵向升级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党内选举的原则、功能、党内选举与党内监督的关系、党内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对策、基层党组织的公推直选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6.
"公推直选"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实践的新探索,它创新了候选人的产生方式,创新了选举方式,创新了选举环境,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亮点。但是,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如何反思这一制度,如何对其进行完善,不仅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问题,也是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公推直选乡镇党委成员作为竞争性、民主化选任干部的重要制度创新,在其十余年的运行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公开透明的候选人产生机制,再造了干部选拔的民主程序、构建了闭合的权力运行回路,明确了公共权力运行的责任指向,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梳理乡镇党委成员公推直选的实践探索,总结其在提升干部工作民主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有利于为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提供来自基层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公推直选作为近年来一些地方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探索之举,其积极效果和创新精神已得到多方肯定,但是公推直选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亟待总结完善。完善公推直选工作.应从五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9.
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有助于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故此,约请专家就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公推直选等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0.
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有助于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故此,约请专家就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公推直选等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龙虾三吃”是日常生活中的俗事 ,但它透露出来的哲学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人们根本无法从餐桌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被宰杀了并被烹饪过的“龙虾”去理解、达到那个未出场的、活生生的、真实的龙虾。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旨在于追求永恒的“在场” ,试图通过理性形式 ,从感性存在中发现纯粹的统一本质。然而 ,后现代诸哲学家如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对这一病弊作出了怀疑和反思 ,以为“在场”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它总与“不在场”相联系、相统一 ,而力倡回到真实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6.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奇志 《江汉论坛》2004,4(5):87-90
龚自珍和鲁迅一生都与"梦"结下不解之缘.龚自珍的"梦"是忧患的宣泄,理想的升腾,往事的感怀,做的大凡是美梦、好梦、奇梦,体现出绚丽浪漫的色彩;鲁迅的"梦"则远远溢出"梦"之常态,成为内心黑暗影子的暗示和强化,做的大凡是苦梦、噩梦、毒梦,播撒出阴森愁惨的"鬼气".这种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两位先觉者各自不同的心理个性和时代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是"与"应该"之间--兼与程仲棠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程仲棠先生对"是"与"应该"之间关系的理解,从历史-文化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休谟对"是"与"应该"关系的理解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他的理解作为一种批判意识,在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性方案知识学建构的内在困难.从历史-文化的视野看,不同时代的"是"与"应该"之间的通约模式都是当时历史-文化实情的反映,是那个时代所达到的文明水平的历史表征.因此,对"是"与"应该"关系的哲学理解其实是一种历史-文化批判.程先生的方案一方面忽视了自然事实的社会历史内涵,另一方面,他仍然想建立一套关于"是"与"应该"关系的普遍的逻辑-哲学纲领.  相似文献   

19.
论“仁”与“爱”——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玉顺 《东岳论丛》2007,28(6):113-118
作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一种前沿思想,舍勒的"情感现象学"乃是基督教文化传统在当代哲学中的一种典型形态。正如儒学以"仁"为核心观念一样,情感现象学以"爱"为核心观念。因此,在儒学与情感现象学的比较中,这里比较儒学之"仁"与舍勒之"爱":舍勒的"爱"是奠基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本源性的;舍勒的"爱"是精神人格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生活情感性的;舍勒的"爱"是在者性的,而儒学的"仁"则是存在性的。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