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和对意义的重新建构,实现了西方文学研究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向。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学术界对其的关注和研究日渐增多,但是立足读者接受方面的还为数尚少。本文选取莫言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首先在读者中进行人物形象测评,而后结合时代背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莫言小说人物形象中的人格变迁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森的长篇或然历史小说《米与盐的年代》呈现了后冷战时期西方所建构的中国形象,小说中折射出了西方学者在有关中国的知识领域、思维方式和话语机制等三个维度上固有的成见和刻板印象,其本质是欧美“东方主义”视野下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和建构。针对欧美学者对中国文化误读这一现象,应以理性而审慎的批判意识去辨析和解读西方价值观下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并建构起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的平等互动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之交的中国,性别与权力的传统关系被动摇,但受西方文化冲击背景关于中国男性化建构的命题较少被研究。老舍小说是其人格气质及人格理想的集中呈现,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男性气质建构及理想形象的深入思考。英语世界学者雷金庆及陈伟明从现代与传统的衔接点切入,考察传统中国男性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语境可能对中国知识分子重建这些模型造成影响,探究新的男性气质类型及其文化史意义。老舍小说《二马》及一些短篇小说成为主要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学及美学范畴的民间具有底层性、驳杂性、包容性,在莫言小说艺术价值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社会呈现出浓厚的狂欢化以及魔幻色彩,民间大众在野性思维的指引下消解了主流文化形态的规约,原始自由的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张扬。民间之所以能够成为莫言小说艺术的内核,与莫言的乡村生活经验、乡愁乌托邦召唤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社会文化思潮密不可分。莫言对民间的重视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节奏感,促进了继承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反抗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从文化现象上对"边缘境域"进行"中心化凸显"。  相似文献   

5.
在21世纪,气候变化议题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气候变化小说则是这一场域的重要载体。西方作家通过三种策略,建构了西方主导的、关于中国的人类世权力话语,即把气候变化全球问题“中国化”、气候变化“中国问题”政治化以及将中国历史文化符号化。这三种策略形成一种连环结构,将中国形象定格在西方话语谱系之中。对21世纪以来西方气候小说中的中国元素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中套”,深刻把握西方塑造中国形象的内在机制和本质意图,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形象,而且可以反思人类世问题,探索走出人类世困境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死疲劳》出发分析了莫言叙事把中国传统文艺与西方先锋手法相融合,形成莫言独特的东方化叙事文体。本文从《丰乳肥臀》等小说表现了莫言在意义层面上所具有的超越性视角,他的“审丑”与对人类苦难的“冷漠”是他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达到人类与动物同构的高度平等;更重要的是,他在超越人类之后又回归到了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注,形成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大悲悯。莫言超越的思想基础正是中国的道家文化,这一思想基础形成了莫言作为一个宇宙间的自由生命体建构的狂欢化叙事。  相似文献   

7.
在"后西方时代"来临及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好莱坞电影所建构的"中国形象"不同以往,折射出西方国家所隐含的新的政治文化意愿,但始终是以一种西方为中心和主体的文化策略为前提。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需积极建构跨文化传播中自身的主体形象。目前中国电影的跨文化输出存在各种问题。以打造"中国梦"作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内核,并增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异质文化里相似性文化基因的传递将会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文学地理学一般注重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研究而忽略作家对于地域文化的建构研究。文章以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建构为例,说明正是超越于地域文化的整体历史语境决定了地域文化的书写价值,而地域文化以何种文化形象出现于作家的笔下,不仅与地域原乡相关,更取决于作家所持有的文化立场和具体文化理念。总的来说,莫言的生命主义、文化生态主义理念以及受当代语境影响的带民间色彩的文化政治理念是莫言创构高密东北乡的主导理念,它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莫言纸上故乡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文学"的视域审视莫言的小说,"民间智慧"是必须梳理的中国经验。"民间智慧"与"民间文化"不同,带有即兴、偶然、非常态的特征,可以准确地将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呈现出来。文章认为莫言小说中关于现实生活和文化经验的智慧,都具有丰富的包容性,具有多样的解读空间,进而丰富了莫言小说中"中国经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吴翔宇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立足于鲁迅营构中国形象的历史语境、建构策略、形象序列及价值评估等重要问题,系统地梳理 了鲁迅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话语实践及心路历程,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交际花类型的女性形象、心理变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知识份子形象构成张爱玲小说的三类典型形象。在对这三类人物形象的描绘中,张爱玲对人性作了非常"现代"的感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的涌入给中国的人性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2.
当代现代主义小说是直逼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范式的一股思潮 ,也是当代文学现代性建构历程的突出表证。当代现代主义小说范式的建立由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发韧 ,经刘索拉、徐星的非主流形象探索与马原洪峰的文体实验后 ,莫言又以浓烈的民间意识强化了现代主义文本的感觉色彩 ,最终以先锋阵营的出现而完成 ,总体上体现出突围中建构的演进规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作品中魔幻与现实的交融,虽然长期受到儒家主流文化思想的压抑,但在古代小说中早已存在,并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革新的重要资源.莫言的小说创作,更多的是来自以蒲松龄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隐匿传统;同时他在艺术手法和现实精神上,也直接继承了鲁迅等新文学作家对于小说创作魔幻与现实的双重建构,并做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莫言获得"诺奖",中法美三国主流大报《人民日报》、《费加罗报》、《纽约时报》均多有及时报道,并建构了体现不同寓意的词频框架。其中,中国为"文学主导政治隐含"框架,法国为"文学与政治均分"框架,美国为"政治主导文学次之"框架。三大框架在体现相关报道倾向的同时,也与各自固有之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观乃至于文艺观,既左右中西方媒体有关报道新闻观念的形成,又间接制约其各自"莫言获奖"报道上的框架建构。另一方面,同属西方文化体系的法国与美国,因自身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双方子文化差异,同样对两国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有所调控。  相似文献   

15.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莫言小说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元素及其表达的人类普遍情感是其获得国际认同的重要基础,而海外汉学家的精湛翻译则为莫言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传播消除了语言障碍。莫言的文学创作在书写中国民间文化的同时,蕴含了世界性的文化理念,对这一文化资源的研究将有利于加强和丰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生成对加强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一直伴随着学科话语的自我反思,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众多中国学者从中国形象与西方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关系入手,对中西文化交流中生成的中国形象进行描述和阐释。文明互鉴视域下的文化空间引发了现代中国学者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觉醒,促使其反思传统学术,拓宽比较视野,重视文本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中国学者始终坚守中国人的身份立场,以文明互译的形式开辟出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新路径,推动了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7.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最具自传性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中渗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渊源,通过汉字、封建迷信、节日文化以及婚姻习俗等中国文化在小说中的呈现,谭恩美成功地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在异国形象建构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即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以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论为基础,通过对异国形象构建过程中常见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倾向进行本质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式的形象和乌托邦式的形象本身就只是一种社会想像,是一种关于他者的文化表述。其只是反映了形象建构者的文化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归根到底还是形成于利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中西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塑造了大量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通过对西方构建的中国形象以及构建过程背后的心态进行剖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和论证这两种倾向的文化利己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期,陈季同描述的'家庭中国'、辜鸿铭塑造的'道德中国'以及林语堂想象的审美化的'人文中国',向西方展示了一种价值中国的形象,这是对文化转型时中西文化冲突的一种积极回应。这一回应的特殊之处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这些中国形象都隐含着对西方现代性理念的认同,是通过中国人建构中国形象而参与到西方中国想象的话语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它是以中国自身的形象建构表现出对西方中国想象的反拨与重建,明显地带有对西方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由此形成了中国形象与西方中国想象以及与西方自身想象的一种对话关系,这不仅可以改变西方原本存在的中国想象,也能够让西方世界从对话的场域中重新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化产品的小说文体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又由于新的文化场的出现而发生变迁.历史叙事与说书艺术孕育和制约着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文体的建构,在语言表述、叙事方式等诸多方面形成与西方小说文体迥异的语体和体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