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把作为美学理想、哲学范畴、道德目标的中和之美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通过对中国古代哲人早已提出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要义的分析,论证了中和之美作为人类文明化的目标,被广泛地运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生,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追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3.
从现存可见的文学艺术来看,"汉代的艺术是人的艺术";汉代的思想是尊重人重视人的。"天人之美"主要是西汉时的美学风格,也是汉儒阐释"六经"的美学追求;"人和之美"涵盖了东汉中晚期的艺术特征,是文艺走向自觉的开始。如果说,汉代人对经学的阐释是发现自我,那么汉代书法就是汉人与自然的真正交流见证。人的自然化、自然化的人,二者水乳交融却是以汉代审美意识的整合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从德性与中庸之道、德性中的善与美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厘定出发,深入地探究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美,并指出,正是亚里斯多德确定了一种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活生生的中庸之道,才使德性的善完成了向至善的过渡,达到了中庸之美。尽管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美存在着漏洞、混乱和空白,然而,他开创性的工作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充满德性理论的美学家或者说他是一个当时最懂美学意义的道德家。  相似文献   

5.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 ,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 ,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 ,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 ,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 ,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 ,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 ,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 ,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 ,《大象》“乾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 ,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6.
从德性与中庸之道、德性中的善与美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厘定出发,深入地探究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美,并指出,正是亚里斯多德确定了一种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活生生的中庸之道,才使德性的善完成了向至善的过渡,达到了中庸之美。尽管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美存在着漏洞、混乱和空白,然而,他开创性的工作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充满德性理论的美学家或者说他是一个当时最懂美学意义的道德家。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对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深度考量的重要标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升华。从审美视角观照,和谐社会表征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制度、生态等三个维度的内在和谐统一,蕴示着道德之美、秩序之美与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念与其整体思想具有一致性,即力求在理性与启示之间寻求一条完美的思想道路,正是在这条"明证道路"的指导下,其美学难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在"上帝"之爱的"光照"下,阿奎那跨越了思想的鸿沟,把神学、伦理学与美学融为一炉,解决了"事物之美"与"存在之美"的关系难题。后者是前者存在的内在逻辑根据。美的事物,不仅通过整全、和谐的比例和鲜明性来展现自己的美,而且还通过自身的美来表述上帝的至美,至善与至爱。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美学以“和”为美的实质是以“中和”为美。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代中国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的理想和追求渗透着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伦理的、社会政治的理想,是“天人合一”的至美。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了从《都柏林人》中的经验形式之美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艺术形式之美的探索。《都柏林人》中的经验形式之美源于感性判断,具有形而下性、动态性和幻灭性三个特性。《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透露出艺术家要用理性化的手法对感性材料进行人工处理,从而使艺术美成为一种静态的、形而上的美学...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心灵的自由创造;(3)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寻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新华航空》2011,(11):42
季节无国度,在万里之遥的西欧,一样有范仲淹笔下的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10月3日,德国锡沃斯多夫,一名四岁的女孩在公园中玩落叶。天朗气清时,带上孩时的童真,与红叶来个拥抱吧!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如果扬弃他的“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以其作为艺术用感性形式显现的生活现实和人的思想情感存在的虚体符号,便可见出艺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状态的超越,以及艺术创造对于艺术创作者的自我创造和对于现实观照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的一些伟大美学命题总是从一种"动词"的意味中探讨美的本质与存在,美的存在具有一种生存论上的非现成性,也就是说美总处在一种不断的生成状态中.可以说,生成性是美的最高规定性,"生成"是美的本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装饰艺术这个领域里,变化是广泛地存在于人民的审美观念当中的。然而肌理与秩序的美感,是人们一直追求着的,古老的漆画工艺就是因为肌理的独特一直以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流传至今,它的肌理之美与秩序之美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媲美,把这种肌理与秩序运用在现代装饰设计领域里,使装饰材料的质地和装饰材料的自然纹理的巧妙结合、充分地展现,成为现在的设计师对装饰材料极其重要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至今尚无结论。其实对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客观的科学结论的。"美的事物"与"事物的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的"美"是形容词性的,后者的"美"是名词性的;前者是社会科学,后者是自然科学。美学真正要研究的,应该是"美的事物",而不是"事物的美";应该是美的原因,而不是美的本质。美的原因就是客体事物对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这其中的"需要",不能仅仅是精神上的,还应该包括物质上的。客体或审美客体,对主体或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对主体的美的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7.
含蓄逸雅和浮华媚艳——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仕女画发端于战国时代,兴盛于唐宋时代,衰微于明清时代。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的唐代仕女画,并且长期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发展,直到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的崛起,才形成日本民族风格的特点。与日本美人画相比较,中国仕女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柔和恬静典雅内美的特征,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则浓艳媚俗浮燥外华,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乃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所造就。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剧美与崇高美.世纪上半叶,作家多以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为视角,一方面描写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或斗争的悲壮,另一方面也揭示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下半叶,工人阶级地位虽根本改变,但工人们为正义斗争而牺牲的悲剧仍成为作家表现的对象.同时,各时期工人形象和他们的精神境界成为作家笔下崇高美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中的美,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定理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象。大凡真正体会过数学的人都会感叹数学的比例美、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乃至于数学的残缺美  相似文献   

20.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