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关于中西方文化心理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文中比较和分析了两种文化三个主要的差异性特征,指出中西方地域文化是对等的,各有利弊,没有优劣之分。文章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地域文化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文化,是一种传承,有中西之分,古今之不同,地域之各异。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地域文化特性,使设计有更深的独特内涵,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文中阐述了基于传统文化条件下的地域文化,分析了其相关特点,基于室内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探讨了地域文化条件下的室内设计延续措施。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革"及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的反传统思潮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独特景观.这三次反传统之间尽管有是非之分以及反传统与反传统主义之区别,但它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则是一致的.反传统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击是沉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历史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的泛滥.在有中国特色的新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问题,实现对于反传统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4.
契丹佩饰,为契丹衣饰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带饰、头饰、项饰和手臂之饰四个方面的内容。契丹带饰,从材质上分,有金属带、革带、丝带三种,从款式上分,有传统的蹀躞带和汉式腰带两种。契丹头饰、项饰和手臂之饰,保留着浓厚的北方民族文化传统韵味,通过对契丹佩饰的考察,可以更加深刻而具体地理解到契丹文化的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5.
台湾政治文化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和日本政治文化三部分组成,而大陆政治文化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主导,但也有传统政治文化、近代西方政治文化的成分。两岸政治文化的相似之处为传统政治文化部分,差异方面,则可以区分为大陆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台湾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两岸政治文化同属一个中国政治文化系统,应寻求政治文化的融合发展之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在胡汉融合中,民族观发生了从血统到地区再到文化的转化。民族与文化、地区与国家的不断互动,加速了民族的重新融合,孕育了国家的重新凝成,造就了隋唐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7.
在《西游记》中,虽然对女性人物泼墨不多,但在有限的字里行间中成功塑造了众多和小说同样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女性人物。她们虽然类型、性格、功能迥异,但她们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处处以女性之美与儒释道融合为代表的中国人文传统深度契合,能有效地折射出她们所承载的文化因子,同时也为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西方女性的文学形象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西文化传统的几点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无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和传统的差异,分别呈现出一元性与多元性、以人为本与宗教至上、整体和谐与个体自由、重视道德与强调法制、注重实用与崇尚科学等特点.撷取不同文化传统之精华,结合时代特点,走交流、融合和创新之路,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华夷之辨”是儒家文化核心观念,有种族之分和文化德性之分。清末满汉对立思潮崛起,强调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辛亥鼎革后,清遗民一方面反对这种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从文化德性之分的角度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并且从金、元等历史资源中寻求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强调“君臣大义”的绝对性。与此同时,他们将民国后国内外的混乱皆归咎于西学,认为让世界久安之道必然还是“莫备于周孔”的中学,至此在他们视野中,中西夷夏地位逆转。清遗民的“华夷之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合二为一的道德主义论述,虽然其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已然“错置”,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还是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为基础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漫长的农耕社会所培育出来的天人合一、和衷共济、生生不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血缘家族关系与人伦道德礼俗制度。农耕和人伦,是破解传统节日内涵的两个要点。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途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某些"圣人"创造出来的。节日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单一和综合之分,但就其起源和内涵而言,大都是基于农时或岁时的需要,在其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表达信仰、尊敬长辈、追念先祖、巩固伦常、维系道德等众多的内容,借着节日活动,使人伦家族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发生着嬗变,但节日的核心不会被丢弃和置换。发展传统节日文化须遵循文化规律,坚守传统核心,反对造假"重构"。传统节日的根在民间,回归民间是保护传统节日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1.
环境法的精神是指从包括目的、宗旨、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在内的环境法内容中抽象出的普遍性要素,即追求代内与代际平等(equality)与共同体利益(community).传统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历时性之传承关系并对现在仍然有影响的文化现象或因素.环境法精神之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与"道德观"包含着环境法精神.追寻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法精神,启示我们在建设我国环境法制时应重视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因素、坚守传统文化并协调好法律移植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澳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失守。寓澳诗人的诗词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这些诗作或吟咏澳门风景之美丽,或议论濠境地势之险要,或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与执着,或叙客澳西人人情风俗之中国化,可以窥见,中国文化传统在澳门岛一直得到固守。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著述中对古典名句进行巧妙化用,其用典范围之广、意蕴之深、数量之多、方法之巧、指向之明,令人叹为观止。习近平用典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意义,也为探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遵循,指明了路向,具体表现为: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撬动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传统文化大众化发展;坚持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统一,给予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形式;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促进传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4.
传统“义利”说可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与“利”是一对重要的道德范畴,二者关涉的内涵甚多,“义利之辩”在中国思想史上从没有停歇。关于“义利”的基本特征的探讨很多,但是如果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传统“义利”说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外在形式上体现了精神物质与整体个体并存,历史发展上体现了由统而分与由分而合递进,具体内涵上体现了政权核心与人本核心互动,内在实质上体现了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一个独特的文化模式必有一个独特的区域经济与之相适应。具体到东北文化模式,从内在形态上说,独特的人口构成形成独特的文化内在形态。东北地区民族源流的复杂敏感性、经济类型的并存多样性及社会文化的重叠交替性,嬗变形成了辽宁人文传统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习惯法出现了大规模回潮,它反映了传统文化面临社会压力所做的重整努力.习惯法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各个民族的法律没有高下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别;现行民族法律政策在实践中受到文化沙文主义的影响,应当在部门法中将宪法规定的民族平等原则具体化为明确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对外往来交流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地域、文化、历史诸种因素之影响,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流明显具有不同的方式、内容及程度;与交往及控制方式相联系,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立体移殖型、辐射渗透型及远接互化型。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区域广泛,社会历史文化又各具特色,与之梠适应,各民族形成了与自己生存环境、经济文化和民族心理相吻合的绚丽多姿的传统服饰文化。其实不仅如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还具有鲜明的、跨民族、超时空的区域性共同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主要是由各民族所处的经济文化类型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就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类型及其创造原则作初步地探讨。一、校园文化的概念及特征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它体现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教...  相似文献   

20.
对先秦时期的儒、道、墨、法诸学派在论战中对价值论( 即义利之辩)的多向性选择, 从价值论类型、价值论原则两个层面加以论述,并对儒家的“中和”标准之所以在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历史成因及影响也略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