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黄春明的文学世界是一轴色彩缤纷的画卷。他的的散文也以其率性见真、爱憎分明、明快坦荡的个性占据了这轴画卷的绚丽一隅。1988年结集的《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是黄春明出版的唯一一部散文集,所收录的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随想”,收录了10篇作品;第二部:“乡土组曲”,收录了15篇作品。在开篇的“自序”中,黄春明将自己成为作家的来龙去脉简明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说到台湾省当代的现实主义作家,就不能不谈杨青矗了。杨青矗是从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位台湾省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有短篇小说集《在室男》、《妻与妻》、《心癌》、《工厂人》、《工厂女儿圈》(《工厂人》第二卷)等,其次的有散文、杂文等。他的创作,刚刚面世便显出朴实地写真的特点。他关心他所处的时代,坚持反映社会,反映人生,肩负医治社会的心灵病态的责任,针砭社会的黑暗面。他怀着人道主义的同情,描写工人、农民、司机、园丁、裁缝、酒女等台湾下层社会中的卑微的“人间小角色”,反映他们困苦的物质生活,表现他们痛苦的精神状态,作他们的代言人,为他们抱不平。七十年  相似文献   

3.
黄春明是台湾省的重要“乡土文学”作家,他一九七二年以后的作品比起以前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明显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黄春明有过坦诚的自白:“在我写以小人物为主的那一系列的小说的时候,我获得了‘有良心的作家’、‘人道主义作家’、‘小人物的代言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等等这一类的称赞。……自从我看清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一) 田汉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戏剧家,他在剧坛上崭露头角,是从1922年他的《咖啡店之一夜》在《创造》月刊发表后开始的。 田汉(1898·3·19——1968·12·10)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自从十岁那年,祖父同人家定完了卖最后遗产的文契后,”他家就与“咸同以来的大地主的荣誉告别了。”子孙们“从此就打上丁无产阶级的新文印了。”(《上海》),少年的田汉“插秧、打稻,车水、放牛、推车子”(《田汉选集·前记》),贫困的生活培养了他热爱劳动的品质。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反映在他后来的话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5.
<正> 萧伯纳从幼年时代起就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他最初是阅读杂志上连载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断,后来阅读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随笔作家)和玛丽·兰姆合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到十岁左右时,他已能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全文,并能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还能背诵《哈姆雷特》悲剧中的许多段落。萧伯纳的语言风格受到莎士比亚戏剧很大的影响。他回忆自己幼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我来说就和母亲的  相似文献   

6.
<正>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1937——)出生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安卡拉河畔的一个农村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青年报社工作。作为特派记者,他跑遍了大半个西伯利亚。他熟悉西伯利亚的民族风情,热爱西伯利亚的一草一木,尊重农村中的传统美德。从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些旧式农村日益失去原来的面貌,走向都市化。这就使传统的生产方式、文化道德、价值观念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精神出现了滑坡。于是时代提出的“人和人的品质问题”成为“生活和文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苏联《文学报》,1975年11月5日)。拉斯普京就是在这个时代登上文坛的。他一开始就肩负起了培养人的“善良的、纯洁的、高尚的情感,医治精神上的冷漠”(瓦·拉斯普京《我不能不同马焦拉告别》,见《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北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的使命,致力于健全、完善人的精神道德的探索。拉斯普京从开始发表作品到1974年获得国家奖金,前后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他成功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他并不属于文如泉涌的多产作家。至今他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总共有5部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  相似文献   

7.
黄春明(1939-)先生曾经提倡过乡土文学,他的作品又富有乡土气息,因此,台湾文学研究者,大多把他定位为乡土文学作家,把他的作品定位为乡土文学。有的学者甚至称他为“标准乡土作家”。这样说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以为,给黄春明及其作品如此定位,还不能充分揭示黄春明创作的与众不同处,更不足以阐明黄春明创作的思想和美学意义。在我看来,黄春明创作的特殊性在于,它们对我国的国民性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和表现,既针泛了我国国民性中的“痼疾”,又显现了国民性中的光明,使我们看到了阻碍中国前进的因素,也增强了我们阔步走向未…  相似文献   

8.
英籍匈牙利科学哲学家伊·拉卡托斯(1922—1974)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科学哲学著作基本上包括在他死后于1978年出版的两卷《哲学文集》之中,第一卷题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第二卷题为《数学,科学和认识论》。他正是以第一卷(中译本,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创立了他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1876—1916)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他出身贫农家庭,很早就靠艰苦劳动而独立生活,所以他很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他们鸣不平。他积极参加美国工人运动。他的小说和政论文章尖锐地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寄生生活,痛斥了他们精神上的贫乏空虚和贪得无厌。他的作品有《野性的呼唤》(中译本为《荒野的呼声》)、《雪虎》、《铁蹄》和《马丁·伊登》等,这些作品都已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并追求不同于传统的新生活,因而她的小说后来被评论家称为“新女性小说”。本文以《觉醒》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在此期间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爱德娜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最后写作生涯中的发展:敢于追求自我。  相似文献   

11.
凯特·肖邦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并追求不同于传统的新生活,因而她的小说后来被评论家称为"新女性小说".本文以《觉醒》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在此期间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爱德娜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最后写作生涯中的发展敢于追求自我.  相似文献   

12.
黄春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和人民作家,就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而言,“土地”和“人民”始终是黄春明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与动力。他曾一再强调:“我是绝对地赞成以真挚的人生态度为基础底关心人,关心社会的文学。”因此,他的创作有一种深深吸引人的力量,因为他始终是紧紧贴着土地和人民的心说话,这是他坚持的道德立场。60年代初期,黄春明带着他的处女作《“城仔”落车》正式步入文坛,虽然早期作品中曾受到过现代主义的影响,但这类创作并没有继续下去。从1967年起,随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生活本质的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李山 《河北学刊》2002,22(2):105-108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定 ,《诗经·周颂》中的《时迈》篇 ,是西周开国之初在“天下中心”的“成”地 (即后来的“成周”之地 )大祭上天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史家之一。关于他著《春秋》之事,屡见于先秦、两汉人的记载。他的治史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史家,司马迁就是其中一个,然而他们毕竟有所差异,今试作比较如下: 一,直。孔子主张“秉笔直书”,他赞美“书法不隐”的董狐,许以为“古之良史”(《左传·宣公二年》)。他的《春秋》也由此而使“乱臣贼子惧”。这一点与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直录”(《汉书·司马迁传》)笔法是一致的。但孔子又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治史风格,以  相似文献   

15.
社论     
20年前,《国际社会科学杂志》出版了以“人口政策论述”为专题的一期(第三十六卷,第2期,1974年),藉以祝贺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年,及其于1974年8月19—30日在布加勒斯特组织的世界人口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头任总干事朱利安·赫克斯勒首先提出,各国均应有自己的人口政策,合而为世界人口政策。1948年,他建议召开世界人口大会。这一建议导致1954年在罗马召开国际专家会议,接着于1965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又一次专家会议。最后,1974年召开了首届政府间世界人口大会。 本期的出版是为了祝贺由联合国主持的国际人口及发展会议(1994年9月,开罗)。过去20年来,人口一直是国际社会最关切的问题,这也是本刊本期讨论的专题。 本期是与教科文组织人口及生活质量独立委员会密切联合编辑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编辑谨在此向委员会主席马里亚·德卢尔德·平塔西尔戈以及委员会的多位成员和秘书处致谢,又特别要感谢它的执行秘书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他积极参与了本期的编辑,并执笔撰写了本期的社论。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自一九三八年秋季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陆续在美国出版。他最为自得的小说共有三部,即一九三九年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一九四一年出版的《风声鹤唳》(ALeaf in the storm)和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朱门》(The vermilion Gate),称之为《林语堂的三部曲》。《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一样,最初都由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但直到一九七六年,台湾远  相似文献   

17.
张凭1934年生,六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国画大师李可染,深得其法,因而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张凭的早期作品显示出在浓郁的诗意中灌注着深沉的思想的特点.《忽报人间曾伏虎》(1964年)借助诗词的意境表现出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敬意.后来创作的《黄河》(1982年),那逼人的气势所造成的艺术效果给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突破.进入九十年代,他又创作了《砥柱》、《盘石》、《屹立》等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屹立》在1992年全国美展中获  相似文献   

18.
俗传宋梁颢八十二岁状元及第,这个问题最早见于宋陈正敏的《遯斋闲览》。后来南宋时的《三字经》和元朝修的《宋史·梁颢传》也都这样说。《三字经》上写的是“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于是梁颢八十二中状元之事,弄得妇孺皆知。实际这是一种误传。南宋初年,洪迈在《容斋四笔》(十四)里已经予以驳正,他说:  相似文献   

19.
关于阿瑟·密勒,《美国最优秀剧选》的编者约翰·加斯纳认为是和田纳西·威廉士并驾齐驱的剧作家。剧评家理·瓦特则认为,他们俩加上威廉·英兹,是继龙金·奥尼尔以后的三位严肃剧大师,无疑会在世界剧作家的光荣榜上永远留名。这是五十年代的评价。到了六十年代末,另一个《剧选》编者巴恩斯沙为他的《代价》仍是该年代最优秀剧之一,但他的成就将无法驾乎爱德华·阿尔比之上,在某个意义上其历史地位可能还比不上尼·西门。  相似文献   

20.
1981年,我在《南京师院学报》(第四期)发表了一篇《屈原赋辨伪》,指出《楚辞·九章》内的≤涉江》、《悲回风》和《惜往日》三篇乃屈赋中的赝品。抛砖引玉,今天读到了刘青松同志的商榷文章《<涉江>不是屈原的作品吗?》(《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实在非常高兴。刘文未提及《悲回风》和《惜往日》,笔力专注于《涉江》,不知是否也同意拙见,即如宋·魏了翁所云:“《回风》《惜往日》,音韵何凄其!追吊属后来,文类玉与差。”(《鹤山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