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历史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科学概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重要性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特定社会形…  相似文献   

2.
安全是生产的基础,本质安全是企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保证。所谓本质安全,就是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的人、机、物、环、法的管理达到安全和谐统一,实现管理无漏洞、机械无事故、系统无缺陷、人员无失误。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就是要实现运行本质安全、设备本质安全、人员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管理本质安全的运行目标,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配问题,事关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深刻的实践意义。随着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以及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分配问题的重要性、合理性和公平性被日益突显出来,值得重新加以认识,最终使社会主义的科学分配真正得以实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运动,世界上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包括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制度设计三个部分。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说明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未来目标。因此,价值目标居于首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一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而要实现这些特征和要求,反腐倡廉就成为一项生命性工程。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作了明确表述,由此引发了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择其要概述如后。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思想,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在这一表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讲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既是新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也彰显着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最根本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反映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骄傲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义新农村,必须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代表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它将会拓展农民新的视野,激励农民昂扬斗志,锤炼农民道德品格,激发农民创造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设想。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和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奋斗目标,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推进其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角度浅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本文在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大众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叉陕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日臻完善,标志着我党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指导全党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1.
《领导科学》2006,(23):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也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认为未来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的社会。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  相似文献   

12.
<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提出的全新的思想体系。构建和谐企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一、和谐企业的核心是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近一个时期,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许多富有意义的成果。但在人们的认识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模式这些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识还很模  相似文献   

14.
安全生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安全生产领域中起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作用,实现矿井本质安全是煤矿企业的治本之策、必由之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袁文惠 《决策探索》2010,(14):42-42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主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体育运动的发展理念对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对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言简意赅,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它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集中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公正执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白立功 《决策探索》2005,(11):31-31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成分和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9.
杨民华 《决策探索》2009,(16):21-21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动力。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应对挑战,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实现中原的新崛起。解放思想不是空喊的口号,要切切实实震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真正达到思想的大解放。  相似文献   

20.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反复探索,最终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概括。邓小平的这一概括,内涵极为丰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深入理解这一概括的科学性,理论界近来加强了对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这无疑有助于开拓理解的视野和深度。但笔者认为,同以往相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还有一个重大区别需要引起充分注意,这就是理论视角的转换,即由单一的历史观或价值观的研究视角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