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爱娟 《学术交流》2006,(1):179-181
战乱、灾难、死亡,使穆旦切实感知到大地的黑暗与颤栗,人性变异的荒蛮。穆旦窥破了当时文化的种种虚伪与神话,从而转向内在思想“探险”与精神求索中。因此,他的诗歌想像力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的丰富的宗教想像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试图在诗中创造一个上帝,于是,在他的诗中一度出现了与自己相对的“神”、“主”、“上帝”之类的意象。而且,“上帝”这一意象的内涵相当丰富,他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含义露面,不断相互替补,给穆旦诗歌增加了深度和广度。同时,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诗人,他更痛苦地发现,上帝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可以说,当穆旦采用西方诗人的重构方式时,他却发现了信仰重构的渺茫。至此,他的“丰富的痛苦”的主题得以突现。  相似文献   

2.
武继平 《浙江学刊》2008,2(1):79-84
日本近现代文人之中,像佐藤春夫这样从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文学关怀"发展到对同时代中国政治表示出特别关注、并创作出大量相关作品的文学家实属罕见.佐藤春夫除了对我国经典汉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之外,跟我国五四新文学家郁达夫、田汉、郭沫若、徐志摩、周作人、甚至包括文坛巨擘鲁迅等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关系.过去国内的研究由于资料匮乏,其实大多只涉及到郁达夫,而其他皆有待史料的发掘或考证.本文旨在澄清和揭示佐藤春夫与我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卓越的剧坛领袖和国歌歌词作者田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楚辞研究大家,姜亮夫先生的楚辞研究以讲求方法而著称.他提倡用综合方法研究楚辞,并形成了求异的"南方视角",对二十世纪的楚辞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琪 《唐都学刊》2006,22(3):119-122
“公”“私”是两个出现较早的亲属称谓。祖父、父亲、夫之父、夫之兄均可称“公”,这与公有制下年长男子在父系氏族内部所处的领导地位有关,他们拥有安排和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私”是女子对姊妹之夫的称呼,源于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普那路亚婚制,反映了姊妹共夫、女子与姊妹之夫存在着合法的性关系的事实。透过二者,可以揭示古代的社会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留哈切夫院士曾写道:“园林艺术取决于它所处时代的哲学,又反过来给予哲学、美学、诗歌、绘画和教育以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园艺师甚至高于自然的创造者。神创造了世界,但人美化了它。遵循它的规律并使它更加美好。”他同时要求人帮助自然来展现自己。  相似文献   

6.
1977年苏联《文学问题》和《文学杂志》,对文学批评分析的方法问题发起讨论,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苏联科学院院士、古俄罗斯文化研究者德米特里·利哈契夫就这场争论发表了这篇总结性的文章,着重谈了文学批评中科学性假设的作用,以及在文艺研究中历史主义的良好效果.文章说:在文艺学的研究工作中,不能单靠"饶有趣味的假设"、"异想天开的设想"来吸引读者.文艺学研究,首先应对大量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在考证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假设.这种假设必须进一步接受历史事实的检验.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史学兴起的积极效果之一便是淡化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边界,人力车夫、舞女、传染病人等"小人物"或"弱势群体"都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拟根据学界尚未使用过的新资料,对民国初年青年会在浙江的扫盲运动,做一详细的论证.文章认为,从董景安到晏阳初、陶行知,民国初年浙江基督教社会公益教育从单纯依赖社会发展到社会和国家共同参与,建构了一个以社会公益教育为主题的公共领域.在此公共领域中,随着失学的贫儿和贫民受教育权利的被满足,平民教育的倡导者们所期待的一个真正的"国民"正在形成中,由此,真正的"民国"亦在形成中.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与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下岗"成为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日益增多的下岗人员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又形成改革中新的矛盾,自94年开始试行并在95年初推广到全国范围的"再就业工程"便是国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推出的一项长期政策.尽管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个体行为与政策之间的互动,出现了"双体制人"等"有意图的社会控制的意外后果",但随着政策在互动中的逐步推进,"再就业"也经历了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因此,不管下岗工人对下岗抱何种态度,他们在下岗后必须面对自己要走向劳动力市场这个事实,除非他们不想再就业."主动下岗"现象的出现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它与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政策的不断调整相伴随,体现了社会成员对"再就业"的新的预期与对策,也表明这些社会成员已经具备了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中与他人竞争并取得成功的能力和素质.由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不可逆转,因此探索下岗人员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以帮助他们再就业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显然,"主动下岗"人员及其在再就业过程中取得的成功表明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因此,考察"主动下岗"人员如何作出这一决定及其在再就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他们应对再就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措施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具有很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77年,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瓦西里·列昂节夫的著作:《世界经济的未来》(全书106页,附图表75幅).这本书是受联合国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的报告.这项研究由瓦西里·列昂节夫领导,目的在探索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书中使用投入产出分析,就是由列昂节夫最先研究出来的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这个研究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  相似文献   

10.
法律人类学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其说法律人类学有过一段特殊的和不很长的"史前史",不如说有过一段为期短暂的现实历史.在早期,受过法律教育的作者——巴霍芬、麦克伦南、梅因及摩尔根——对人类学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他们和诸如梅特兰、波洛克、西博姆及维诺格拉多夫等历史法学家都对法律的历史和范围的研究特别感兴趣.比较法学家如A.H.波斯特和约瑟夫·柯勒搜集和汇编了被当作各个社会的范围广泛的法律规则.涂尔干则将法律放在分析原始和现代社会组织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1.
"虚静"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中颇具特色.它具有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整体直觉思维特征."虚静"的深刻意义在于:老子、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从而使虚静、本、道、自然、天道无为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虚静本作为体道的人格修养功夫出现,但对后来的文艺创作主体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自幼便浸润干八股文章的小说评点家形成了顽固的文章学思维定式,他们往往以文章学视野来观照小说.在尊题意识支配下,他们惯于按题解文而喜欢抱定题目来分析小说的叙事写人艺术.他们的小说评点表现出文法至上的批评倾向,以"合掌"、"断续"、"伏应"、"急脉缓受"、"虚实"等文章学理论来审视小说情节结构,以"代言"、"宾主"等来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文法派的出现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重文轻道,注重小说艺术技巧分析,其评点体现出明显的导读意识,并促进了小说在文人中的传播,但其评点文字也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3.
武继平 《浙江学刊》2007,19(5):88-92
佐藤春夫在他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作为文学家著述甚丰,而且对我国文人郁达夫影响颇深;作为"国策文人",也写下了大量为"皇军圣战"击鼓助威的作品。由于资料的匮乏,过去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者,后者几乎无人顾及。近年来学界虽偶有论者言及佐藤的小说《亚细亚之子》,但由于没有汉译本和第一手史料等原因,致使一些想当然造成的谬误不断出现。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旨在还原佐藤春夫及其"大东亚共荣"构想以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除了自己的方法论职能和世界观职能之外,它们的原则、范畴、概念能否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直接的生产力?保加利亚斯捷凡诺夫教授在《社会科学和社会工艺学》一书中提出了下述问题来探讨,并试图给予解答.他认为应找出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它们的实际运用之间的中间环节,他把这个中间环节称为"社会工艺学".以下便是这本书中有关社会工艺学部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一)主客体理论,包括认识论中的主客体理论,是80年代苏联哲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生长点之一,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从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哲学界大大加强了对主客体理论的哲学探讨.也许可以说,主客体范畴日趋上升为认识论中心范畴,主客体关系问题成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他们在这一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如阿勃吉尔金等人的《科学认识中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库兹明的《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认识过程的分析)》、留布金的《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主客体问题》、巴霍莫夫等人主编的《哲学史和现代科学中的主客体问题》等.80年代初,他们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1980年出版的列克托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后"作家在利用各种方式填补这个缺口.在填补的过程中,"70后"作家自觉地遗忘了当下,他们的文本呈现为"活着的过去"与"死了的现在"的对峙."70后"作家不是靠着由过去激起的情感进入了历史写作,而是因为当下的困惑进入了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献祭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被驱逐者和被吞没者.人们对"70后"作家历史感匮乏的指责主要是受制于既定叙事模式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地判定"70后"作家是没有历史感的,他们只是喜欢把过去私有化,而不是像前辈一样公共化,他们的历史感会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父母听不到的故事》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哈维女士(该书作者,美国社会学家)70年代初期在耶鲁大学主办了一个名为"经历和表达"的大学生研究班.课程只有一个要求:学生们从他们的生活中找出一段重要的经历并把它写成一篇30至40页的故事.她要求他们写成草稿并加以修改,而且她还做了其他教师很少做的一件了不起的  相似文献   

18.
王人恩 《社科纵横》2008,23(1):89-91
梁代刘令娴的<祭夫徐悱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佳作,而且对后代妻祭夫文的影响很大,然而,关于该文的写作时间、它在祭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代妻祭夫文的影响等问题却较少有人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刊发表《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吉川幸次郎》一文后,吉川幸次郎的公子吉川忠夫先生给文章作者何培忠同志来了两封信,对作者表示了友好情谊,并就吉川幸次郎著作《杜甫私记》书名的译法作了订正.我们现将作者给编辑部的信,随同吉川忠夫先生的两封信,一并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的学术出现了从"尊德性"到"道问学"的新的转向,其表现之一,即是明清之际的大儒们重建学统的努力.黄宗羲冲破时代的"囚缚",将他的批判深入到对制度变革的要求,并从科举"时艺"中走出来,返求之六经,并以"切于民生日用"为去取标准来重建儒学的品格.他认为"儒者之学"是"经纬天地"之学,主张"通今致用"、"学贵适用",反对科举之学、口耳之学,摒斥"锢人性命"的章句、时义、批尾之学.他主张道在六经,其复兴古代六艺之学及其多元人才观的表现之一,是他对"绝学"的提倡.他重视"学脉",从某种程度上重建书院讲学治世的精神,重视学校对世态人心的塑造作用,主张"学之盛衰,关乎师友",力倡"自得"精神与学术争鸣.黄宗羲的这些主张,体现了重视主体性重建的务实、平等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