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述语+宾语+补语”是述语动词后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宾语的位置在补语之前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数量词组作补语,如“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二是趋向动词作补语,如“拿一本书出来”(也可以说“拿出一本书来”);三是介词词组作补语,如“放它在地上”。现代汉语的这种结构是从近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上述几种情况在近代汉语里都是较常见的,例: ①要妆了相来会你一次。(《李笠翁小说十五种》,248页。以下简称《李》) ②李典飞马直入贼陈,生擒黄劭过来。(《三国志通俗演义。》,118页。以下简称《三》。)  相似文献   

2.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3.
古代表示“军队”这一概念的汉字,常见者有自、师、军。在殷甲骨文中均假自为师(当时尚无师字,当然更无军字)。西周铭文有师字①,义和殷代之自字基本相同,均指用为军事方面之“人众”。(《尔雅·释言》:“师,人也”。郭璞注:“谓人众也。”)。古之所谓“人众”之“师”,义犹今之“军队”。军字在殷甲骨文及西周铭文中均未见,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高明《古文字类编》所收军字,均上限至春秋《庚壶》,结合军之形符为车来考虑,疑军字是在春秋盛行车战后产生  相似文献   

4.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5.
在朝鲜语专业进行汉语的翻译课教学中,常常碰到朝鲜语中《(成句)》这个词如何正确理解,并用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把它对译过来的问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成句)一词当做汉语中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成语”,即如《辞海》中所说的那样——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这一概念来理解,并把《(成句)》一词对译成“成语”(参见《朝汉词典》)。其实,这种对译是不准确的。要找出正确译法来,就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朝鲜语“成句”的分类及其概念范围。按《语言学小辞典》(平壤外国语大学编)的表述,“成句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形  相似文献   

6.
“■睆”一词有两义,一是指容貌美丽、好看;二是指声音清和圆转。可是一九七九年版新《辞海》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给“(目见)皖”一词释义时,—只收了指容貌的美丽、好看义,没有收指声音的清和圆转义。这样删“清和圆转”义就显得提出突然了! 我认为,“(目见)皖”的“清和圆转”义亦应收入字典辞书。 “(目见)睆”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邶风·凯风》:“(目见)睆黄鸟,载好其音。”对“(目见)睆”一词的解释,历代注疏家存在着分歧。毛传:“(目见)睆,好貌。”郑玄笺:“(目见)睆,以兴颜色悦也。”孔颖达疏:“言黄鸟有(目见)睆之容貌,则又和好其音声,以兴孝子当和其颜色,顺其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溃”字下“溃溃”词条第2个义项“怒貌”后有这些内容:“《诗邶风·谷风》‘有(?)有溃’毛传:‘溃溃,怒也……《韩诗》云:溃溃,不善貌。’”查《十三经注疏》,从“《韩诗》云”起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解释,不是《毛传》的注释。原文是“《韩诗》云:溃溃,不善之貌”。《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在《十三经注疏》中是用小“○”与《毛传》、《郑笺》隔开  相似文献   

8.
方头不劣元剧中“方头不劣”,也有作“不劣方头”。或者“方头不律”的。如: 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绯衣梦》四) 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如火上加油。(《陈州粜米》二) 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冤家债主》三)但未见“不律方头”。“方头”所指,《宋元语言词典》和《元曲释词》(一)均有征引和论断,自无疑问;而“不劣”、“不律”则有不同看法。先是《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以下简称《例释》)以“方头不劣”立目(上教版《汉语成语词典》也如是),朱居易氏认为:  相似文献   

9.
王事教我(《坤凤·北门》) 王力《古代汉语》(以下省作《汉语》):“敦我和适我同义。”“适我,投给我。”按:《汉语》不用毛传训敦为厚,是对的。但从郑《笺》释为投掷,依然不对。据《经典释文》韩婴是训敦为迫的。又《常武》“铺敦淮濆”,韩亦云:“敦,迫。”敦训迫,义顺。《后汉书·韦虔传》:“以礼敦劝。”李贤《注》:“敦犹逼。”逼与迫  相似文献   

10.
读《汉语大词典》杂识马固钢《汉语大词典》中的“神”,除已收有“治”义外①,似亦应有相当于“乱”的义。《论语·述而》云:“子不语怪、力、乱、神。”乱,有“乱”、“治”二义②,这是公认的,训诂将它作为反训的典型。力,也有相当于“治”、“乱”的二义。其相当...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音与诗的节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诗歌是有鲜明整齐的节奏的。但这节奏究竟是什么,在诗歌理论界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一般的汉语语音学著作和语言学著作,对此也没有提出较明确的看法。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编《现代汉语》)一书,对汉语诗歌节奏的见解却较明确,也富启发性。它说“诗歌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音步’上”,“音步一般用停顿表示。也有用轻微的拖腔表示的”。书中并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中的一段为例来说明这种节奏,这里我们摘引出前四行:  相似文献   

12.
皇侃《论语义疏》中出现了几种为中古汉语所特有的疑问句新形式:由“为是……为是”和“为当……为当”构成的选择问句以及多种疑问词(“不”、“否”、“乎”、“耶”等)构成的正反问句。在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皇侃《论语义疏》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看”和“走”这两个词属于汉语基本词汇,但是近20年来,在汉语应用中逐渐出现了新兴的类前缀意义:“呈现某种趋势或状态”,与其他语素构成“看(走)×”式合成词。其作为类前缀的意义处于虚化过程中,既不同于典型的词缀,也有别于词汇意义实在的词根语素。它们具有和其他类前缀一样的特点:词汇意义大部分虚化,位置固定于合成词的第一个音节,构词上有能产性,可标记词性。《现代汉语词典》等对“看”和“走”新义的收载和处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反映了词典收词的动态性和实用性原则。“看(走)×”式合成词的大量出现有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 现行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有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三版,下文称“胡本”)、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上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下文称“张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三版,下称“黄本”)。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这些教材。用得多了,读得精了,在了解它们的许多优点的同时,也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说法有待商榷,特别是那些似乎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语文》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了毛远明先生的《<汉语大词典 >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一文 ,指出《汉语大词典》在书证使用上的八个问题。我认为毛文对第八个问题即“书证迟后”的论述尚不够充分 ,现对此提出一些补充意见。首先 ,《汉语大词典》中有些书证迟后的时间太长 ,这样会使读者误以为这些词出现的年代很晚。例如 :卷 1 ,第 2 50页 ,“三薰三沐”条。书证用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百中“坐我三薰三沐之”句 ,实际上南宋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早已有“三薰三沐 ,师黄太史氏”之语 (《四部丛刊》本 ) ,两者词义相同 ,而年代…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17.
训诂二则     
清代阮元在《经籍纂诂·凡例》中曾说:“经传本文即有诂训,如‘和,会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基,始也。’‘命,信也。’(《国语·周语下》)‘需,须也。’‘师,众也。’(《易·彖上传》)‘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亲之也者,亲之也。’(《大戴记·哀公问于孔子》)‘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并《周语下》)………”后来胡朴安在《古书校读法》中也说:“盖解经之事,最善以本经解本经,次则以此经解彼经。以其同一时代  相似文献   

18.
“者也”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中,“者也”常出现在一些判断句的末尾。如:“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吕氏春秋·察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因此,有人便把它当作判断句的标志,并认为“者也”是语气词的连用形式。  相似文献   

19.
“甚大”作状语最早出现于东汉译经,魏晋南北朝和唐代译经续有沿用,用例甚多。与这种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甚大”作状语在中土文献中极为少见,我们只在《太平经》、《太平广记》、《祖堂集》、《敦煌变文》等几部文献当中发现了几个例子。所以,“甚大”作状语能在中土文献中出现,是佛经语言现象“直接移植”的结果,而其不能真正融入汉语,则是因为与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抵触。  相似文献   

20.
“型”与“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它必须同其它的语素或词相结合才有资格进入现代汉语词的行列。《现代汉语词典》在“型”条下标有两个义项,(1)模型:如砂型。(2)类型:如脸型、血型、大型等。“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五个义项,(1)样式:如新式、旧式。(2)格式:程式、法式。(3)仪式、典礼:如开幕式、毕业式、阅兵式。(4)自然科学中表明某种规律的一组符号:如分子式、方程式。(5)一种语法范畴,表示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主观态度;如叙述式、命令式、条件式。“型”作为第二个义项解时、“式”作为第一个义项解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