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过程往往是服务提供者与客户合作生产的过程,它需要双方在创新的每个阶段进行频繁的交互。本文通过对管理咨询企业创新过程的剖析,探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客户互动各个阶段互动强度和知识转移路径的变化,进而揭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过程中服务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式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搜寻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文从三个维度(知识搜寻、关系搜寻、惯例搜寻)探讨了网络搜寻行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对和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进行了验证。由此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通过增强搜寻水平来提高创新能力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创新轨迹的研究以制造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技术导向的创新轨迹研究无法充分捕捉服务创新活动的互动性、非技术性和开放性。文章在综述服务业创新轨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多案例的研究设计,选择6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通过3家P-KIBS和3家T-KIBS的对比分析,识别不同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轨迹的共性和差异性,揭示服务业创新轨迹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P-KIBS和T-KIBS发展出不同的创新轨迹,前者从顾客驱动创新发展为与顾客合作创新最终实现基于创新网络的协同,后者则是从技术驱动创新发展为基于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实现基于创新网络的协同。内部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外部创新网络之间的协同和互补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创新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焦点,而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越来越多地参与甚至主导制造企业的创新行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产业之间的互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实践界的关注。本文从创新系统观,创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角度,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的机理和趋势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服务创新理论,以山西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形式和创新战略、创新障碍、创新资源等方面来分析山西KIBS创新发展现状。从创新的三方主体:政府、KIBS企业、行业协会出发,分别给出促进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中有效的知识管理将大大促进其服务创新的开展,是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文章提出金融服务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转移和开发客户关系,并根据金融服务创新过程,分析服务创新各阶段知识转移特性及知识获取和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7.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中有效的知识管理将大大促进其服务创新的开展,是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文章提出金融服务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转移和开发客户关系,并根据金融服务创新过程,分析服务创新各阶段知识转移特性及知识获取和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8.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管理已成为创新的决定因素。知识管理也就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知识的生产和流动,提出并详细阐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知识管理的过程,指出要在KIBS中构建知识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其内部的制造业企业、一般服务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五大主体之间的交互学习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创新系统内的知识中介,扮演着四种不同的创新桥梁角色:(1)传统桥梁;(2)"蜜蜂式"桥梁;(3)"红娘式"桥梁;(4)"网关式"桥梁.从KIBS知识生产和知识转移的角度,深入分析创新桥梁的要素构成及知识生产和转移情况,可以得出创新桥梁的作用机理为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和新知识转移三大环节.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山西作为一个能源大省,原有的资源性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纵向分析了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收入、机构数量,结合中部六省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了山西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目前的现状,指出当前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融合是指将各产业中相关发展要素互补匹配及结构同步升级,从而使原产业及在其边界处融合出的新产业整体功能形成独特的持续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协调,产业集群的质量就越高。本文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集群中企业所形成的创新网络中,集群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信息快速传播并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有利于知识在集群内的传播与共享;设施共享为知识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集群中知识转移有五种模式:成对模式,中介模式,群集模式,动态模式和虚拟模式.  相似文献   

13.
指出正确认识现代信息产业的特征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 ,更好、更快的推动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 ;从现代信息产业基本概念入手 ,在分析其内部结构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十大特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个行业都在努力转型升级。研究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传统产业具有人力资源密集、能耗大等特点,如果不能在新的时代里谋求转变,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以传统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传统产业的特点入手,分析传统产业谋求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和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产业实现战略转型的三条路径,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兴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阐述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揭示中国新兴产业在市场结构、产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实却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制约,另一方面在于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不到位,缺乏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经济环境,更为突出的是,没有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首先需要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其次,需要政府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最根本的是构建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里,文化自觉成为时代的要求。文化自觉的实质是自知、自主。文化自觉的最高境地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文化自觉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渗透着,呈现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近年来,国家很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文化要在国际上竞争离不开文化产业,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近十年里,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亦属罕见。中国文化产业不懈前行彰显了文化自觉。中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分析典型大国、北欧四国、四强小国和金砖国家1999-2014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高技术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高,但它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少数"行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会随经济增长而先升后降,呈现倒U形关系.倒U形后半段是保留高端环节、淘汰低端环节的产业升级过程.工业化高峰并非高技术产业高峰.高技术产业波动远高于经济周期波动.大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多采取均衡战略,小国多采取专业化战略.典型国家经验表明:发达的高技术产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一国难以在高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占据全面优势,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适宜采取重点突破战略,以局部带动全局,逐步增强整体竞争力;大国需要兼顾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作用机理;在分析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当前新型城市化建设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加速产业升级、培养龙头企业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是分为多阶段的,由于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投融资的金融价值不同,对投融资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从而导致对金融工具多样性的需求.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可以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