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潘敏芳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65-67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悲剧小说。作者作为帝国的成员在小说中仍有意无意流露出惯有的帝国思想。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剖析这部小说,可以发现其中潜在的关于帝国的种种事实,为小说的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冯利琴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2):127-128
通过对小说中悲观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的讨论,揭示了哈代创作这本小说的目的。从苔丝的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社会因素、命运和宿命论等角度,对其悲剧因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袁贤铨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5):58-60
苔丝的悲剧命运,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神秘主义的命运无常,一是理性主义的、对历史逻辑矛盾的现实描写。正是两方面因素的交织,使小说杰出地完成了主人公悲剧人生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4.
李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73-374,376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从人物、场景、情节、结构、主题这五个方面探析《德伯家的苔丝》与《圣经》的互文性对照,通过对比,分析造成苔丝的悲惨际遇的深层原因,揭示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控诉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腐朽。 相似文献
5.
刘和林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110-113
跨文化语境下,译者应注重文化语境的作用,既要准确传递原语的文化语境,又要充分照顾译文的文化语境。从跨文化翻译视角,以张谷若的译作《苔丝》为例,探讨其译作特点和文化传递理论在其译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遇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 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8.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标准唯“信”———译文应在意义,通顺程度,风格三方面信于原文。本文试从词语的选择,词语的搭配,结构的选择,人物语言的表达,方言和俚语的运用等各个角度出发,将《苔丝》的两个中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对两译本“信”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张译本更胜一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黄颖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2):63-68
通过分析汤亭亭小说《中国佬》中6个神话故事的改写,探讨它们内在的紧密联系以及与小说传记故事的历史层面相呼应的关系,指出作者通过改写各种神话,一方面颠覆了一些众所周知的美国神话,如美国梦、金山神话、开拓者神话等;另一方面还就征服荒凉艰险的美国大地等壮举建构出属于华裔美国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丁芸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4):34-36,73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当属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精品和典范。从反映论看,它是权力法则的象征;从表现论看,它是演示现代荒诞意识绝妙的艺术载体。从反映论与表现论的不同角度进行双重解读,更能彰显出小说的精品价值和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被害必有救济,被害人的救济权不是孤立地楔入法律体系之中的,尊严价值论、报应观念、诉之利益论与现代国家理论分别从伦理学、心理学、诉讼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林芊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2):75-81
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内核是理性。历史认识中的理性主义原则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核心是历史研究应当以发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性为宗旨。以此为出发点 ,伏尔泰提出了历史理性的观念 ,并在这之上建立起了他的理性史学思想 :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 ;历史研究要揭示宗教历史的野蛮与虚伪 ,清除宗教思想和恢复真正的信仰 ;迷信宗教最终被人类理性所取代 ,这就是历史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福柯的生存美学的基本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宣扬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1):21-30
作为概念,生存美学虽然是福柯在晚期才正式提出,但它是福柯长期进行知识考古学、权力和道德系谱学研究的必然成果,同时也是他个人生活、思想创造和著述实践的指导原则。生存美学的核心概念“关怀自身”,体现了福柯一贯的做人原则,也集中表现了审美生存的重心,在于自身不断摆脱传统主体性的约束,实现自身审美超越的愉悦快感。 相似文献
16.
阿德尔·塔依尔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4):85-87,119
《晚安苔丝迪梦娜》中的女主人公康斯坦丝·莱德贝丽注疏甄别经典并考据原创作者的过程就是单身机器高速运转并对主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在一个欲望已被锁定的、以俄狄浦斯为伦理框架且以男根为能指暴君的封建社会里,康斯坦丝·莱德贝丽为拯救苔丝迪梦娜、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做的一切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在象征秩序内,每位主体皆陷入能指连环而让位于主体间性。因此,废黜能指暴君,提倡非法西斯的生活方式,在当今以多样性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它正在由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推进力量向新时期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转化。农民工问题直接牵涉到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力及文化融洽、精神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迫切要求国家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能否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应该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我国未来十年发展中的头等大事,采取统筹考虑、综合协调、近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思路,稳妥有序地为农民工提供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机会,最终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救济切入,探索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涵义、性质、权能、限制等基础理论,并从关注被害人的角度提出了刑事诉讼"立体结构"的构造理论,指出被害人有力量的核心就是赋予被害人实实在在的救济权,使其成为独立、自主的刑诉主体,而被害人的救济权是被害人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9.
李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115-118
《丧钟为谁而鸣》发表于1940年,海明威在作品里归纳了以前在诸多短篇小说中出现的自杀主题。这无疑是海明威解决他对于父亲自杀这一问题的最明显的尝试。通过与海明威其他几篇小说的对比和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解构,详尽分析了主人翁乔丹的一系列思想变化,并对自杀行为从羞耻,理解到接受的颠覆过程进行了剖析。阐明了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终结了因父亲自杀而鄙夷父亲的矛盾情怀,并对自杀的可能性有了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明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6
文章在对媒介环境学派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了该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传播媒介的静态分析;对媒介演化的动态分析;对媒介本身之社会历史影响的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多个层次和维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