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的概念,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学原则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2.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坚持、发展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解决了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这充分证明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解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发展的规律,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包括党的建设史、党的奋斗史以及党的思想史,这三个方面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是一个,而是三个,即物质成果、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只有把三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坚持、发展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解决了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这充分证明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阶段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是毛泽东和邓小平 ,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同志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有两个含义。从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可以引申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外两个含义 :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来产生和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又是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本文以多重视角阐释了科学发展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贡献:科学发展观以其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以其完备的体系性思想、以其对人本理念的深刻把握、以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整体说来,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研究经验及学科建设研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对更好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本土化信念:我国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前提性动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教育日渐全球化与国际化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不仅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命脉,更是几代教育研究者所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的教育学在国际教育研究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摆脱尴尬的失语地位、打破跟随他人进行研究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这固然与教育学自身根基的薄弱不无关系,但如何打破教育学发展的种种扞格,解决教育理论发展的现实困境,把本土化提升为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一种信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论绿色政治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的恶化及人们对环境危机的认识,是绿色政治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政治的前进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欧美国家卓有成效的绿色政治运作方式,即绿党政治运动在中国受到了阻碍。但是,绿党政治不是绿色政治,前者着重的是政党的运做,而后者着重的是一种理念的体现。就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政治体制以及国情而言,绿色政治中国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承认绿色政治不是一种革命政治,而是一种“恢复政治”。只有如此,绿色政治才有可能在中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兴起的新型办学模式,积极的本土化是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新的举措。探讨了广东白云学院在BTEC教学中引入本土元素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中国基督教的正确选择。广东基督教的传入时间最早 ,教派众多 ,又处于先进思潮不断萌发的地区 ,外界对其自立与本色化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广东基督徒的民族意识、自立意识强 ,在上世纪 2 0年代开始的本色化运动之前 ,广东就已有了不少华人自立教会。在 2 0年代的反教风潮中 ,广东基督教界进行了护教意义上的积极回应 ,并自我反省 ,开始了本色化运动。广东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最大成果是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的成立 ,它为广东基督教的本色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教会的本色化进程。文章试图通过对广东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全过程的考察 ,说明这一运动是广东基督教界爱国爱教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不同阶段争论的议题正是社会学作为一个专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点体现。从研究对象的转换、本土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到认识论、方法论的提升,不同部分的专业构建出现了研究议题、理论普遍性和方法论上的本土化争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从引入西方社会学理论,到构建中国本土学术共同体的过程,"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本土化的两个方面。社会学面临的问题是对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的把握,这是现阶段本土化所回应的根本性议题。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交融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正是她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现代的本土化与传统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思想与传统形式对接的思路与可能,也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文学的民族化建构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性的当代状态,全球化已成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关注热点。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游离于全球化之外来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育问题同样如此。由此,立足于全球化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互动中把握当代中国教育的走向,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新的时空平台上拓展教育学的广度与深度,而且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一般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学之所以产生,西方社会学功不可没。本文指出西方社会学只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助推剂,建立中国研究模式才是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所在,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机制必须选择兼容并取的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中国社会学学科史分解为社会学思想传入和翻译阶段(1895—1920)、社会学早期发展阶段(1921—1952)、社会学恢复阶段(1979—1998)和社会学常规化阶段(1999—2018)四个内部分期,并对这四个时段内社会学本土化(运动)的源起和表现特征做了初步阐析,认为外部学术要素卷入(或中外学术态势对比)、内生学术结构特征的变动和技术及其他支持体系的约束(或促进),构成了理解社会学本土化议题之兴起和形塑的知识社会学框架的三大核心要件。文章继而对当代社会学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争议中我们认为较为中肯的几个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特别回顾。最后,文章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演进的宏大脉络中,本土化和国际化/全球化之争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关性,而毋宁说其表征的是学者们在各自学力养成基础上的一个"价值有涉"的立场和偏好而已。因此,无论是在研究议题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一个兼容并包的学术原则将或者调和持不同立场者间的争端,或者推动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走向一个新的学术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