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于济南市西南郊的开山,今年是六十周年.从徐志摩逝世至今半个多世纪中,一些讲到徐志摩遇难地点的著述,都将开山和白马山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座相距近三十里、彼此毫无关系的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在诗歌艺术地理论和创作上,对徐志摩产生较大影响的西方作家有几人,其中托马斯·哈代是最重要的一位.主要分析徐志摩与哈代的关系,并剖析徐志摩模仿和译介哈代作品的缘由.对二者在性格,人生哲学及类似的求真精神等方面来论证哈代对徐志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诗人徐志摩的婚恋生活,充满着为人所诟的浪漫风流和悲剧色彩,早巳成为历史的陈迹。然而,近几年来,有些论者却竭力美化它,在有关的传记、评传和传记小说中加以宣扬。他们把徐志摩抛弃张幼仪,追逐陆小曼,与之结合,誉为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具有反封建的意义”①,徐志摩仿佛成了反封建婚姻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5、60年代的传记文学基本上属于"英雄传记",到新时期则呈现出多元的发展势头,除"英雄传记"外,开始多有写普通人及历史上有争议的复杂人物的传记.一般而论,传记文学的价值与传主的人生价值和知名度不无关系,但又不能将这二者简单等同."英雄传记"自然能从正面积极影响世道人心;而那些写普通人和复杂人物的传记,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方位地考察人生的可能性,也许更能启迪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入思索.易竹贤同志的新著《胡适传》(198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正是在传记文学多元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主的张爱玲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成为众多传记作者的聚焦点。迄今,已出版的张爱玲传近七十部。从学理角度考察,这些传记已初具研究对象的独立、驳杂与丰富性。回顾与总结张爱玲传记写作及研究的整体状况,对传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普范性,对传记创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四十年来韩国学者对宋文六大家文学的研究,无论诗、词、文及其理论还是文学观念和思想,无论作家的生平和传记还是韩中两国作家和作品的比较,有关的研究成果已不少,各种论点和说法几乎都有。但从总体学术水准来看,似乎仍显薄弱,与唐代文学研究相比,所得学术成果较少,投入研究人力不多,研究力量也稍弱。尽管如此,自1980年至2009年近三十年来韩国研究宋文六大家文学进步较快,逐步建立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和进展。这不仅表现在研究论著数量上,而且也表现在这些研究论著的内容较为翔实,有相当理论深度。文章仅是就近四十年来韩国的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现状做一简略的资料介绍,侧重于自1971年至2009年的研究论著目录的分类和整理,胪列的目录也只限于韩国学者在韩国国内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及专著(绝大数是用韩文撰写的试论著)。希望通过这一研究现状的概括和评价,下一代的韩国宋文六大家文学研究,能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与传记作者密切相关。一方面,传记文学的失真与传记作家未能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有关。而导致传记作家未能遵循这一原则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存在的一些因素,如材料的不真实,统治阶级的淫威与亲友的压力,以及史家一以贯之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传统的影响,也有传记作者本身道德修养方面的缺陷,或为了迎合读者的兴趣,或为了功名利益,或为了个人恩怨。另一方面,传记作者也是传记真实的捍卫者。为了维护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古代传记作者和批评家们曾从多方面作了积极努力,既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真实可信的传记作品,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传记真实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与海明威传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文本性。传记作为个人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文本。本文研究了不同文本的海明威传记,发现文学家传记的作者受批评热点的引导,在不同时期对文学家的不同作品有所侧重,同时传记作者的历史条件、认识水平和当时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状况,甚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会对传记文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传记作品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认识水平。不同的传记作家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传记主人公,写出的传记也大不一样,因此,传记与历史和文学一样,也是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场所。在把一本传记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如果译者与原作者对传记主人公的认识有距离,原著和译作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在对徐志摩产生过影响的作家中,泰戈尔与徐志摩的交往是最多最深的,这为我们考察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提供了便利。泰戈尔是一位具有较为完善的哲学思想的作家,他的人格哲学,是通向他的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要考察他对徐志摩的影响,就必须从哲学的高度着手,并从徐志摩的言论和诗歌中挖掘出能证明这种关系的例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徐志摩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创作的同时也译介了许多外国作家作品,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徐志摩译介的作品体裁丰富,其中包括短篇小说,他是中国译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第一人.本文将以徐志摩译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为主题,对其译介作描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上,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诗人自评的"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仅以诗人的自述材料作为评价他作品的证据是很不科学的;所谓"无关拦"也不应该理解为自贬.文章从情感性质、形式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方面分析,认为这是诗人表达他诗歌创作的性灵状态和无拘束精神,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我们应该给予徐志摩及其诗歌科学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 ,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角度、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幸福》就是通过女主人公贝萨的有限视角再现了她对人生的幻灭。徐志摩的短篇《浓得化不开》(新加坡 )也是通过人物廉枫的有限视角透视了他孤独悲哀的心境。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的作品在文体风格方面也极为相似 ,他们的作品都以含蓄为主要特征。其实 ,二位作家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有着坚实的基础 ,因为早在 192 2年徐志摩就拜访过曼斯菲尔德 ,且他是中国翻译这位女作家作品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李陆史是韩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十分欣赏现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并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诗歌近乎完美,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竭力模仿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完美,而在内容上,克服了徐志摩诗歌的局限性,促进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文章通过比较研究李陆史与徐志摩的诗歌,探讨了汉文化对韩国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在创作初期就受到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诗化生活的艺术观,它包含日常生活、自由、爱、美等因素。这种艺术观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诗意美,是徐志摩对于新诗抒情美学领域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25年和1926年,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好友先后游历莫斯科。莫斯科之旅使他们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逆转:徐因苏俄之梦的幻灭而回归自由主义,胡则激赏新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而引起“新的兴奋”。由此,徐胡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苏俄问题的论争。徐对俄罗斯文化的“吊古”情愫体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胡对新俄政治新试验的欣赏则体现了他的“士大夫”性格。胡徐苏俄观的分歧表征着自由知识分子深刻的思想冲突。在这场思想论争中,诗人徐志摩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守护者,而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精神领袖的胡适,则因心仪莫斯科新政而成为苏俄革命的同情者。胡徐围绕苏俄问题的歧争是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报纸和出版社往往成为文学社团的生命线。通过对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间徐志摩所执掌的《晨报副刊》的考察,这个时期的《晨报副刊》对新月派自身的发展及其在整个文学史格局中的位置的影响是很大的,徐志摩为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在现代文学地图上寻找了一个坐标,确立了它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区分出了不同层次种类的情,其中朝向大自然的热情最为显明。其小说呈现了人类遭遇现代后的搏斗的体验,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残酷性和非人性,意在维护情爱的理想,为感情张目;志在揭示平凡生活中的摩擦,不厌其烦地制造习常和平中的悲剧,展现生活中的压抑和痛苦。  相似文献   

20.
林徽因的文学观和她作品中的徐志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文学观主要表现为"诚":一是指对文学的诚实态度;二是指"主观所体验"的情感的真诚。两者共同聚焦于心灵的"诚"。由此出发,她将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体验有意无意间写进了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