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107-107,112
南戏 ,亦称戏文 ,是我国古代最早成熟的戏曲音乐艺术 ,被人们誉为“戏剧之祖”。明祝允明《猥谈》云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 ,谓之‘温州杂剧’”。它是用南方语音、民歌小曲合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自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 ,在浙江省的永嘉一带极为流行 ,故又称之为“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亦有记载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另曰‘永嘉杂剧’”。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方杂剧 ,最初只是一种以村坊里巷歌谣小曲为基础的歌舞小戏 ,在发展过程中 ,大量汲取了宋词、元曲以及诸宫调养分 ,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2.
永嘉昆剧与海盐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戏曲史家通常认为浙江温州(永嘉)是宋元南戏的故乡,在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上,温州有其特殊地位。南戏在温州一带产生后,很快就传播到浙江各地及邻近的江苏、福建许多地区,并且出现了以这些地方为名的各种声腔,其中最早的是海盐腔。海盐腔滥觞于宋末而盛行于明代嘉隆以前,一度成为一切南唱的代表。昆山腔崛起以后,海盐腔仍在各地上演。现在“永嘉昆腔”中称为“九搭头”的各类早期南曲曲牌.可能就是海盐腔的遗音。与“永嘉昆剧”相类似的,尚有浙西金华一带的义乌“草昆”、浙东台州一带的“黄岩昆”及浙东、浙西“三合班”里的一些早期南曲曲牌腔。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医是古典戏曲所反映的内容之一。宋金杂戏、南戏、北杂剧所反映的中医具有滑稽、诙谐的特征。明清传奇中的中医则改变了其在以往戏曲中的滑稽诙谐性质,转向严肃、典雅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宋元南戏的珍贵遗响,其传统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本文通过对莆仙戏艺术价值及发展现状的探析与思考,期望引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莆仙戏曲音乐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宋南戏《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南戏剧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由科举制度带来的婚变;认识早期戏曲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戏剧结构、提炼戏曲语言的艺术经验;认识南戏的戏剧形态,并通过剧本中留存的宋杂剧片段,探索宋杂剧的艺术形态;认识当时剧作家、演员和观众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6.
把南戏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这是本纪初才真正开始的。在此之前,众所周知,宋元明清四代仅有一部徐渭的《南词叙录》是专门论述南戏的著作,除此之外,就只能在一些文集、笔记或戏曲论著中读到一点有关南戏的零星记载和评述。自王国维《宋元戏曲考》(1912)辟专章论述南戏的渊源、时代、文章之后,南戏才逐渐受到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撰文探讨南戏的有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5年止,已有专门论述南戏的文章近四百篇,专著或专集十余种。南戏研究已受到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们的关注;南戏在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不仅占据了一席地位,它的重要性亦已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南戏《拜月亭记》三个“始终”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拜月亭记>在我国戏曲史上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其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结构方式,典型地体现我国古典戏曲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审美崇尚在古典戏曲中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8.
古代曲学中的演艺论是伴随着舞台搬演而产生、发展的。从演员论、演唱论、演技论、导演论对古代戏曲演艺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戏曲演艺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戏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戏曲题材的发展,就其主流来看,大致走过了一条从宋元南戏的演人,到元杂剧的借鬼演人,再到明清传奇的演人之嬗变道路,三者相比,宋元南戏多从愿望和伦理的角度对社会邪恶进行批判,明清传奇多从现实和政治的角度对朝廷腐败进行揭露;元杂剧关注下层社会的清平和人民的命运,明清传奇关注上层社会的清平和朝廷的命运。三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是一致的,体现了古代戏曲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不断演变、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正人物名片俞为民: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负责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南戏研究与戏曲格律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大学特聘教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11.
论宋元南北戏曲之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元时期的南戏与北曲杂剧虽然都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剧作家身份的不同,一为民间艺人,一为文人学士,两者编撰戏曲的目的不同,故在剧作内容、剧本形式、脚色体制、语言风格、音乐结构、演唱形式及其流传都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入明以来,南北曲的盛衰更替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起源于南方民间的南戏逐渐进入了文人的生活视野,南戏声腔在南方得到了广泛的遗存,并得到文人的恣情改编,同时在福建、浙江等区域发生着集中的流变.尽管文人骨子里瞧不起这些来源于民间的淫词艳曲,但南戏的蓬勃发展使得文人对戏曲的评价标准悄悄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依据古代文字史料,学术界判定南戏最早源起于温州。通过对南戏早期代表作品《张协状元》中方言词的特征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这样的说法是可信的;同时,《张协状元》方言特征词的层级分布情况也表明,古代闽南戏对早期南戏的形成与流传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南戏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成熟戏剧。它大约诞生于北宋末年,按照明代大文学家祝允明(枝山)《猥谈》一书中所说,是在宣和之后到南渡之际(1119—1126),如果这时在城市里所演出的南戏已经十分成熟的话,根据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南戏在其成熟前应当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孕育期,因此,南戏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宋徽宗初年前后(1101)。按照多年来的通行说法,南戏最初发源于浙江南部濒临东海的温州(又称永嘉)一带的农村。开始时,仅仅是农民们在农闲时自编自演的一些带有简单情节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形式可  相似文献   

15.
弋阳腔与板腔体戏曲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弋阳腔最初为诗赞体戏曲。后接受佛教俗讲梵呗及说唱文学影响,在南诸宫调的直接推动下形成南戏声腔,变为联曲体戏曲。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了诗赞体戏曲的若干因素,后来发展产生了滚调。又吸收弦乐,促成梆子腔及皮黄腔的产生,最终形成板腔体的戏曲音乐体制。  相似文献   

16.
年逾八十高龄的赵景深先生以对古代戏曲的深刻研究与显著成绩闻名中外.从1933年接受郑振铎先生的影响,把精力和时间从创作、翻译与民间文学的开掘转移到戏曲方面以来,他五十年如一日有计划地就宋元南戏、北曲杂剧、明清传奇直到近代民间广泛流传的花部诸腔,进行细致的探索,先后写出了《宋元戏文本事》(1935)、《元人杂剧勾沉》(1953)、《元明南戏考略》(1958)、《曲论初探》(1980)及《读曲随笔》(1936)、《小说戏曲新考》  相似文献   

17.
宋元南戏最初来自民间,其曲词、念白广泛吸收了当时社会通行的成语、谚语及格言、警语等,不仅有力增强了戏曲舞台表演效果,更向基层民众巧妙传授了切于实用的生活伦理,有效发挥了戏曲社会教化的功能。宋元四大南戏《荆》、《刘》、《拜》、《杀》频繁引用民间谚语、格言的现象颇具代表性。南戏中这些通俗且警拔的语句又见于宋元以来的一些道德教育读物如《名贤集》、《增广贤文》、《事林广记》等。对照考察宋元南戏中谚语、格言与《增广贤文》等读物内容相同相近情况,可以从一个独特角度梳理、归结出宋元民间社会所推重的一些生活伦理价值,进而探讨民间生活伦理与戏文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晚明清初,南戏《琵琶记》的针线与关目受到了戏曲界的批评与诟病,其中对其批评最严厉的无过于李渔。而毛声山则以评点的方法对这种批评做出了回答。从"极情尽致"与"合情合理"两个角度,可以寻找到南戏创作在早期阶段的特点与疏漏,也可以看出戏曲来自于民间又无法完全脱离民间的俗文化品格。对《琵琶记》针线关目的批评揭示了戏曲由社会批评向艺术批评的必然转变。  相似文献   

19.
古戏新编已成为当下传统戏曲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无论新编戏曲以何种方式求新求变,对传统的尊重依然是改编的基础。"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在创新的同时,仍在剧情框架、人物对话、语言倾向以及地域特色中保留和承袭了南戏剧本的传统因子。  相似文献   

20.
元代南戏《赵氏孤儿记》的重要价值及版本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赵氏孤儿记》产生于元代后朝,是以元刊本杂剧《赵氏孤儿》为参照写定的。今存较完整的富春堂本、世德堂本《赵氏孤儿记》是从南戏向传奇过渡中的作品,这一点可以从其剧名和结构特点上看出。在今存赵氏孤儿报仇故事的几种南戏和传奇版本中,其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九宫正始》收《赵氏孤儿》本、《风月锦囊》载《大全孤儿》本、富春堂本、世德堂本、传奇《八义记》。这些版本按其承继关系又可分为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