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徐州梆子,是产生与活跃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地方戏曲,是梆子声腔大家庭中一个颇具特色独立的剧种,尤其是其戏曲音乐,虽与豫剧、山东梆子颇多渊源关系,但个性鲜明,在梆子声腔体系中卓然特立。  相似文献   

2.
山西运城地区,素称“戏曲之乡”,地上地下保存着大量戏曲文物。这里不仅是汉唐百戏、宋元杂剧的故乡,而且是梆子声腔剧种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省第一个戏曲文物展览室———河东戏曲文物展览室,以大量的戏曲文物,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戏曲艺术在河东地区发生、发展的漫长历史。全室共  相似文献   

3.
乔一瞳 《老友》2014,(5):48-48
正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一说是"南昆、北弋、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梆子腔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它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音乐结合,逐渐  相似文献   

4.
昆腔曾经是河南戏曲早期演员演唱的声腔之一,明清之际,昆曲家班在开封、商丘活动频繁,与河南地方声腔广泛交流融合,并对河南梆子(豫剧)的形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昆曲在20世纪50年代仍在一些豫剧老艺人中口口相传。随着梆子声腔的成熟和深入人心,唱腔体式向单一板腔体发展,部分昆曲曲牌蜕化为伴奏音乐,在唢呐、笛子、胡琴曲牌中演奏,成豫剧音乐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昆曲在梆子腔形成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供了"附生"的载体,另一方面也要对豫剧起源于昆曲的说法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音乐的角度看,声腔是其主体,因此研究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必先研究声腔发展史.在明、清时期,多种戏曲声腔的兴起、衍变和流传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和蓬勃发展的时期.通过对明、清两代戏曲四大声腔的流传及其衍变详细的梳理和考证,以期对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源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明清是福建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使外来戏曲声腔通过官道、商道、移民等多种渠道传入与流播,深刻地影响了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曲剧种的发展,而外来戏曲在福建繁杂的方言土语和迥异的民风民俗中,必然面临着本土化的变异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互为融合包容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7.
正秦腔是北京早期对梆子腔的统称,不是指现在的陕西秦腔。梆子腔流传到那里就与当地语音交融,产生出不同支派。北路山西梆子是山陕老腔一支,清初传到门头沟、房山一带又成为一个支派。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而腔调表演自有一种鲜明特色,乡民们称之为——山梆子。而北京城区的河北梆子虽徒有"京梆子"之名却不能脱离老腔,它与京西的"山梆子"遥相呼应,虽然远祖相同却又不是同一近支。山梆子的百年兴衰在戏曲史上竟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戏曲史上 ,关于花雅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命题 ,在清人那里 ,关于花和雅的区别 ,主要有三种意见 :戏曲脚色之别、戏曲声腔之别和戏班之别。作者认为 ,花和雅的区分乃在于声腔的不同。花雅的问题在近、现代人那里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主要集中在关于花雅的概念、花雅的内容与形式、花雅兴衰的时间等方面 ,作者认为 ,花雅的概念之别仍在于其声腔的有别 ,内容与形式并不能作为区分花雅的依据 ,花部取代雅部的主导地位是在清末 ,而非清中叶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历史源远流长,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的人文文化,二者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彼此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民歌《千古绝唱》"戏"与"歌"的结合中,既可以体会到民歌的优美自然,又可以感受到戏曲唱腔的韵味。《千古绝唱》充分体现了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与发展,以及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11.
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虽很热烈,却尚无定论.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艺术形态,由此入手探究进行研究,考证其起源,梳理其发展脉络,见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可辨出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曲艺艺术花鼓丁香,在融合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以及借鉴吸收其他兄弟剧种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相对成熟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2.
豫剧在山西民间的演出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然而,由于现代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豫剧在山西的发展逐渐陷入窘境。因此,豫剧要想在山西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认真面对和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所处的窘境,并从剧团的经营管理、剧目的建设、演员的素质培养等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建设。这不仅对豫剧来说是种全新的提高和出路,而且对于中国戏曲和戏曲文化等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牛灯戏是安庆怀宁地区独有的稀见戏曲剧种,2010年被安庆市人民政府列入安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包括牛灯戏在内的稀见戏曲剧种普遍生存状况不佳。基于实地调查,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关注和考察怀宁牛灯戏:梳理其历史渊源,总结其文化功能,分析其传承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对安徽省稀见戏曲剧种的传承和保护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为研究安徽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促进地域文化和谐发展提供更多资料。  相似文献   

14.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汇中心,又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丰厚的历史积淀,理应成为汉画像石的代表地区而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深入地发掘与研究。但是,由于解放初期徐州曾经隶属于山东管辖,故在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常把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纳入鲁南地区加以介绍,鲜有另立章节,单独研究,造成颇多的误解和学术上的缺失。文章试对徐州的汉画像石研究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5.
家乐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文化现象,也是昆曲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家乐即家庭戏班,是指由私人蓄养的以满足家庭娱乐需要为目的的家庭戏乐组织以及这一组织从事的文化娱乐活动。明中叶后整个社会痴迷昆曲,蓄养家乐盛行一时,梅鼎祚、吴用先、吴琨、阮大铖、汪宗孝等安徽籍的家乐对于剧本创作、戏曲理论、戏曲表演和昆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清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遏工腔是一个极具艺术特色的地方性小剧种,长久以来受到富平及周边地区人民的喜爱。20世纪90年代以来,遏工腔发展式微,难以为继,成为了濒危剧种,对其加以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想要保护好遏工腔这个地方文化名牌,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演出团体、剧作家等通力协作,以使其逐渐发展和复兴。  相似文献   

17.
抚州采茶戏有着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开始在省内外扬名,“文革”期间陷入停滞,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复苏并再度繁荣,之后的发展虽呈现低谷,但仍在省内外有一定声誉和影响。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前景就在于它有蓬勃生命力,其主要表现是:具有坚实广泛的地方群众基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抚州采茶戏在今后发展中存在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是:恢复部分专业剧团,加强现有专业剧团的队伍建设;舆论宣传与激励措施相结合,扩大抚州采茶戏的普及面;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让抚州采茶戏尽快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18.
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作为一种文化范本的孟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传演变至今仍生生不息,体现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本土化过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潮剧与白字戏历史上是同一个剧种,都叫做白字戏,鉴于白字戏来源问题的众说纷纭及诸多疑惑,在研究剧种的形成时一定要从构成剧种的基本要素——演出主体、戏剧产品及戏剧受众三方面综合审视,孤立地看待研究对象则难免片面。基于此,乡社祭祀赛会是白字戏生存发展的温床,而外来剧种是其由小戏成熟为地方剧种的催化剂,地方小戏与外来剧种都是形成白字戏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