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弘扬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传统文化。因此,研究和弘扬孝文化的合理内核,不断充实其内容,强化其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新的孝道包括:赡养之责、敬重之心、关心理解之情,发展“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是理顺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孝文化需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益的新型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注重“孝”道德教育与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传统孝文化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在新的时代,对传统孝观念的扬弃和对世界优秀伦理文明成果的整合,是传统孝文化向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加强现代孝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文化的重建已成为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对待和谐观念科学的、理性的态度。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及其行为规范,对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孝道观念淡薄甚至缺失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传统孝道基础之上"新孝道"的提出,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道德价值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养老问题的解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的原则,重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古时就提出了传统和合文化,其中一些观点对我们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仍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传统和合文化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这与我们和谐社会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从古代和谐思想中发掘一些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性的闪光之处,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汉代“以孝治天下”,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宏伟工程不能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的承接,不能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就使得我们不能不把眼光投向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冲击,孝道文化出现缺失和衰落,孝道文化在农村遭遇了诸多困境。本文试图阐明农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用,对当前我国农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加强公民孝道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然诉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包括感恩教育、养亲教育和敬亲教育;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包括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和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赋予孝道文化以时代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亲观念应该是随人类进入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阶段而产生的,传说尧、舜时代,便有了孝的观念和行为。具有信史依据的孝观念、孝行为和孝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内涵由"孝死"向"孝生"转变,成为子女善事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对"孝"进行理论升华,完成了对儒家孝道理论的初始建构。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对孝德文化的弘扬,甚至将其制度化和深入到启蒙教育等生活的各个角落。进入近代以来,孝文化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命运紧密相连。"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虽然是应该肯定的,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对传统孝道文化不能简单对待,而必须溯其源流,辩证分析,去糟取精,实现由传统"孝道"文化向现代"孝德"文化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之一,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纪中,传统孝文化由祭祀祖宗的宗教意义,发展到敬养祖亲的人伦意义,最后泛化为一切封建道德的基点和准则。传统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泛化的转换,从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和扭曲人性的思想武器。鲁迅解构了传统孝道泛化后的愚孝以及孝文化对女性和孩子的戕害,在解构批判的同时,提倡平等、自由、民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鲁迅的非孝意识。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孝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其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精神和敬养老人、勤俭节约的意识以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引导,让青少年从传统孝文化中多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17.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孝文化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其中不乏偏激否定。中国现代小说作家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等西学思想的影响下反传统却又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精神层面与实际行为上常常会有两种文化力量的对立冲突,从而影响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价值取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人格。传统孝文化既包含了亲亲之情的孝道,同时也包含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和作家文化选择的主体性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8.
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儒家孝道在构建和谐家庭中有着重要价值。传统孝文化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赡养父母、尊亲敬亲和谏诤。传统孝文化对建立和谐家庭、培养家庭成员博爱思想和合作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孝道”,不仅是宗法社会制度的反映,也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中父母与子女血缘关系的反映。这种基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道,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性。针对现代社会“亲情”失落的弊端,通过对“孝”的现代诠释,注入时代精神,是可以为构建和谐家庭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孝文化是古代社会调整代际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据,主要经历了萌芽、儒家化、法律化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本土孝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孝文化的历史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应发掘本土孝文化所具有的当代法理价值并引入立法,以隐形契约关系促使家庭单元稳定,以家庭伦理引导社会伦理发展,以孝文化的弘扬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将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相结合,以建构具有本土性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老年法体系;同时,完善文化、立法、司法、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树立正确的孝文化理念,实现硬法和软法有机衔接,发挥调解在代际亲属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实现个体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型过渡,以应对社会转型中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