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富探索思辨的时期。反映时代脉络的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迭起,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救国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追忆过去,回首“昨天”,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其历史选择,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据此,胡维革同志经历几年艰辛劳作,《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最后脱稿了。 维革同志年轻聪慧,早在攻读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便立志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他先后参加编著《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中国近百年名人传》等书,为专攻近代思想史作了起步。接着,他又撰著和主编了《冲击与蜕变——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政治》、《中国近百年文化史纲》、《中国近代社会改革思想研究》和《共和道路在近代中国》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论文。论据精当,见解新颖。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第一份佛教报刊,《佛学丛报》在佛教传播的近代转型中担当先锋,开创了佛教报刊事业,成为民国佛教复兴的标志性成果;它作为舆论阵地为维护佛教权益鼓与呼,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还以广阔的视野吸收与宣传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国佛教发展提供借鉴;强调佛教的世间性,并发掘佛教中与新时代新思潮契合的观念以促进佛教的近代化,推进民国佛教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3.
4.
一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行程中,佛教大体上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 在汉代,佛教初来乍到,人地两生,它既对中国社会很不了解,中国社会对它也颇为陌生。人们把它同当时仍在流行的黄老之学相提并论,所谓“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便是这种情况的历史反映。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则把它看作是盛行于当时的方术的一种。所以,汉代佛教,虽已开始有了佛经的翻译,但它却始终未能摆脱“初传”时期的朦胧状况。而且,汉代佛教,主要活动于以宫廷贵族为主的上层社会之中,还未能广泛普及于民间。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兴武的美学专著——《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述评》一书。相比较来说,《述评》一书超过了以往许多关于当代西方美学方面的著作,它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1) 系统性。本书有系统地将当代西方美学的众多之家进行了分流划派,写进了十大美学派别,即直觉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解释学美学、接受美学、表现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洋洋三十二个当代西方著名美学家,近三十三万字。(2) 破中求立。破除传统,标新立异,是该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在本书中对当代西方美学派别进行了富有挑战意义的分类,即把当代西方美学划分为符号论美学和人本主义美学两大类。回答了人本主义美学就  相似文献   

6.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与中国文化融合的问题。至隋唐南禅宗的产生,这一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赖永海先生所著《佛学与儒学》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两种文化思想的根本异同、相互影响和历史衍变。本文只就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维度,概...  相似文献   

7.
晚清思想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因素中,三大因素最重要:一是紧迫的民族危机,一是社会变迁,一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研究晚清思想不能不研究晚清社会思潮。《晚清社会思潮》一书从社会思潮去研究晚清思想,可以说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走在尘世的两极——《空山灵雨》的佛教精神与人间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是一个文化“混血儿”。传统佛教的出世精神使他悲叹“生本不乐”,中国人的世俗情怀则使他执着现世人生,所以佛教思想与世俗情怀的矛盾,成为贯穿其《空山灵雨》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9.
欣逢建国四十周年和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谁都难免会有所反思和回想,并由之而推动学术界对于历史的研究。而这又必将随着研究的具体和深入,进一步合理地促使各门学科涉及分类史的领域。从文学范畴来说,古代、近代、现代史历来不少,当代史在五、六十年代的大学讲坛上也开始讲授。十年动乱中的“空白论”对文学加以横扫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少旧作和新编的文学史又纷纷出版,这些著作并都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对  相似文献   

10.
鉴于中国现代人间佛教历经百年发展,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共识,作者认为对现代人间佛教理论丶实践的根本精神予以反思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根据星云大师最新著作《人间佛教佛陀本怀》的有关理念,在百年中国佛教文化的广阔视角中展开问题的讨论,并提出佛法化丶中国化丶全球化三大方向,代表了现代人间佛教发展方向问题重要和基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汉传佛学复兴之初,杨仁山奉《大乘起信论》为圭臬,开启近代汉传佛学的理性重建,推动佛学的义理更新。以此为基本落脚点,在唯识学回归之后,在理性精神的带动下,引发了持续的唯识学研究热。佛学理性精神由此回归。在理性精神指引下,汉传佛学研究突破学派、门派壁垒,与藏传佛教进行正面交流和学习。留藏学法团进入藏地求取藏密,在求法过程中译介宗喀巴的"道次第"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汉、藏佛学的理性交流。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学术思潮和本土文化语境的综合作用下,日本近代的《论语》研究者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参与近代文化的构建。文章以学术文化思潮与《论语》学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拣选几种代表性论著加以分析,从怀疑主义文献批评、实证主义“原典批判”、原文及注疏的史料批判、孔子语录材料的否定、皇权论诠释等几个方面,把握日本近代《论语》学的新变及其内在特质,并就其是非得失作一学术观照和客观评骘。  相似文献   

13.
莫超教授的专著《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明、清至民国三代的地方志方言资料,以及有关西北地区方言的研究论著,近60多万字的资料汇编成书,并对西北五省区方志中的语言数据和方言著述逐一做了提要,这在西北地区属首次,具有开创意义;在中部或东部,类似《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的书,似乎尚未面世,更可见此书的创新精神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当代社会走向中的思潮论争》评介郑伯平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多种途径,接受正面教育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但是,一个人当他仅仅学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时,他未必就真的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当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席卷而来时,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不断发展,语词必然也跟着发展。语词的整体叫做词汇,词汇的书面记录就编成词典。词典是工具书,让人查知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的意义和用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所以旧词可以获得新义和新用法。至于新生的词语(简称新词),其意义和用法自然都是新的了。从总体看来,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增加的词语很多,时时废弃的也不少。这是语言发展中的新陈代谢。编纂词典的人必定长期留心词汇里的增减情况,把变动的资料收集起来,用以补充过时词典之不足,于是有新词典的出版。  相似文献   

16.
《文明精神结构论》序劳承万(湛江师院中文系524048)尚未到“而立”之年,刘士林便连续出版了三本颇有份量的学术专著:《中国诗哲论》(1992年)、《语言和它的梦》(1993年)、《文明精神结构论》(1984年)。此外,尚有数十篇论文、散文和诗。《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来主要不是地理的区划,而是以追求"王道"为内涵的政治、文化存在。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压力,中国学术在近代历经裂变。首先,经学、史学之更替。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学界的沉浮,康有为、章太炎之间的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后世的演化,钱穆"就于史学立场"结束经学争议的努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分解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经学史学化"的趋势。其次,子学之凌驾经学。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严重效应是,子书不但成为"哲学史"、"思想史"的优先素材,还产生了顾颉刚所谓"经竟变成了子的附庸"的趋势。再次,"汉宋之争"之折变。以关于戴震研究的公案为例,在梁启超、胡适那里,"汉学"主要是"科学"的类比物,或者是"学术独立"的精神渊源,钱穆则将"宋学"拓展为一种涵盖了经、史、文学在内的包罗万象的学术类型。最后,"国史"创制之新局。钱穆的《国史大纲》代表了着眼于国史长程,反对"文化自谴",弘扬民族精神的坚贞努力。中国文化时值转运之机,复兴之前途是可以期望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文坛上存在的一股颓废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分析。这部著作不为流行的社会风气所左右,敢于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敢于恢复文艺理论批评的批判精神。虽然存在不足之处,却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穿透力。  相似文献   

19.
1904年问世的《女狱花》,历来被视为晚清讲女权、兴女学的重要小说。学界此前对作者王妙如知之甚少,更未考查深度参与《女狱花》文本生成的罗景仁。罗景仁为王妙如之夫,曾就读于日本东本愿寺创办的杭州日文学堂。该学堂新学氛围浓厚,也是日本净土真宗在华传教的渗透枢纽之一。据此,《女狱花》中的新学知识与佛教细节得以双双“解码”。王妙如的女权思想源自佛教“众生平等、无二差别”的平等观,在实践层面秉持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同时融入日本佛教传统中的救国理念与兴学特色。在近代东亚佛教格局的冲突与重构中,不仅能揭橥晚清女性的艰难探索与跋涉,更能抉发日本佛教对近代中国思想影响的一脉潜流。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太虚论述,强调了其面向,即太虚之所谓救世则在当今可解释为经其重新阐释的佛学有助于全球摆脱现代性困境的意向。鉴此,首先分析解读了《真现实论》之所概括的佛学认识论、知识论、方法论的宏大体系架构。其次依佛学之意义图景,重点剖析了太虚论人之所以为人。最后,由太虚强调的生命价值之升华,进而归结为佛学价值观,并基此从思维方式转换入手,包括由两极对立的思维转为多元相对思维、由个体从局限于自身经验与立场出发的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由对真理表述的肯定式思维转向否定错误的探索性开放性思维、由静态的固定不变思维转向万象不止息地在变化中的动态思维四方面,试图回应全球正面临的价值紊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