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所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立国以前,党项族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载入隋、唐、宋、辽各代汉文史籍中,党项人的概念很明确。立国以后,自号“大夏”,因其位于宋、辽之西,史称“西夏”,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西夏人”(或称“夏人”)一词。当其王朝存在期间,“西夏人”理应泛指其境内各族人,不必限于党项族,常八斤便是一个很好的例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代史学工作者都很重视整理史料的工作。这是一件麻烦事,稍不小心,便可能出错。前人粗心大意,误抄或误解,后人不加详查,难免以讹传讹,发生延误。近年来,标点本古书陆续出版,这是大好事。因为有些青年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较差,有了标点本,那就方便多了。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标点者应该力求准确,避免延误。因为一点之差就可能贻误青年,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股研究西夏的热潮,我国青年学者也有一部分人从事这项工作,这当然是好事。研究西夏必然要接触一些史料,如果对史料不认真辨别,很可能出现差错,闹出笑话来。目前已经发现两种错误,一种是把“夏”当做西夏;①一种是把与西夏无关但冠名《西夏……》的著作当作撰述西夏的书籍。②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是出于疏忽。事实说明,即使对史料比较熟悉的人,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出错;对史料不熟的人,就更难免要鱼目混珠了。查阅西夏史料 相似文献
4.
《知不足斋丛书》本《归潜志》卷十页六下:“[赵秉文]大安中(公元1209—1211年),出刺宁夏,[李]屏山以诗送之。”据此,或以为“宁夏”一词始见于大安年间,实则不然。大安是金卫绍王年号,时金势已衰,元兵南下,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九月,居庸关失守,“夏人乘其兵败,侵略边境”(《金史》卷一三四《西夏传》)。金、夏邦交开始恶化,赵秉文盖于是时出使西夏,以缓和金、夏之间的紧张局势。唯金卫绍王无实录,《金史》卷一一○《赵秉文传》失载,而此期宋、元资料又无可稽考,这条资科固可补史传之缺,但“宁夏”一词突如其来,殊难置信。《归潜志》作者刘祁,《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附其事迹于其父《刘从益传》末,但云:“为太学生,甚有文名,值金末丧乱,作《归潜志》.以纪金事,修《金史》多采用焉。” 相似文献
5.
6.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史杂谈韩荫晟史书不可尽信,盖传闻有误,记录失实,而后之治史者或不加详查,不免延误。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十二日晚,金兵至河外,宋宣抚副使拆彦质领兵十二万防河,与之对峙。时河水平浅,金将银术可率军徒涉过河,于拆彦质军后下... 相似文献
7.
《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刊裁《西夏归宋酋豪刘延庆的几个问题》一文,资料丰富,论据确凿,解决了刘延庆一家的族源问题,认为刘延庆“四代为蕃官”,“是归诚宋朝的党项羌酋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唯所引《紫微集》卷十四《刘光世故父延庆可特追封秦国公制》一文的标点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人名问题。原文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以干支记年、记日、记时,这种办法一直延续至今。但季节和月份因数目较少,无须用干支标记。正由于这个原因,某些史书记录月份往往疏漏,甚至史学大师也难避免。这就为学习历史带来了一点麻烦,倘不详查,很可能马虎过去。并举数例,以供参考。1、《魏书》卷九《肃宗记》页二三二:“[正光二年](公元521年)三月,……甲午,右卫将军奚康生于禁内将杀元叉,不果,为叉矫害。”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方行省的设立始于元代,《元史·地理志》对当时十一个行省的建置有明确记载,唯独宁夏,因不在十一行省之列,建制多变,名称不定;又因“《元史》仓促成书,且出于众手,在编纂方面有不少谬误。”(《元史》出版说明)以致造成认识上的模糊,思想上的混乱。为此,对宁夏省设置的过程及宁夏名称的确定进行一次考订,很有必要。宁夏建置的变迁,在元代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立行省于中兴。”①止于至元十年三月癸酉(公元1273年4月9日),“罢中兴等处行中书省”。②在此期间,这一地区的名称很不一致,称“中兴”者六见,③书“西 相似文献
10.
宋刘敞《公是集》卷51和刘挚《忠肃集·拾遗》并载《王开府行状》,内容全同。王开府本名拱寿,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年十九,举进士第一”。仁宗改其名为拱辰。他虽然算不得什么朝廷重臣,但历事仁宗、英宗、神宗3朝,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哲宗即位后,又加官为检校太师,可说是三朝元老了。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薨于府第之正寝,赠开府仪同三司”。后人述其生平,遂命题为《王开府行状》。载此《行状》的这两种文集,原稿久佚,今 相似文献
11.
清代,清朝统治者与蒙古贵族世代缔姻,结成联盟,大批皇室的妙龄少女,都肩负着清朝皇帝赋予的怀柔蒙古.安定朔漠,“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①的政治使命,奔赴嫩江流域,土拉河畔,阿尔泰山山麓,贺兰山下……,为清代北疆的统一贡献了青春和生命.她们是清代满蒙两族友好的花环,也是清朝皇帝撒到草原的一颗颗灿烂的明珠. 相似文献
12.
王可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肃慎的后裔,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又称作虑真、朱先、珠尔真、朱理真、诸申或珠申。《满洲源流考》认为:“国初,旧称所属曰珠申,亦即肃慎转音。”孟森《满洲名义考》认为:“女真即肃慎,古音相同。盖‘女’字古音‘汝”,‘汝”字古音同‘肃’,而又与‘殊’字、‘诸’字皆相近。”由此可知,肃慎、女真、诸申等,乃同一语词的不同译写。《清文总汇》有“诸申”一词本意的满文注释。刘厚生先生有考释(载《史学集刊》1990 相似文献
13.
14.
“法学”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文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
什么是法学,这是法学教学和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目前法学教科书中流行看法是,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这一解释存在诸多毛病,因此必须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从研究对象或研究范围来说,法学是人学;从思维方式来说,法学是权利义务之学;从学术使命来说,法学是求真求善求美之学。这三种解释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法学的三重规定性,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也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文凯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6):18-19
"有耻且格"中的"格"如何解释,自古以来,零零总总,有欠平实。本文从"格"字的字义梳理入手,探讨字义演化引申的脉络,结合孔子一贯的社会管理思想,认为"格"本义是曼长枝条,同时有枝条细长交叉之义,所以词义演化为"格子"、"方格"、"规则"、"法度"、"格斗"等义。"有耻且格"的"格"就应该解读为"位",动词,各安其位。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红山文化积石冢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的主要特色,其形制、性质、礼仪及文化动因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五千年,因此,可谓中国冢墓制度乃至整个祭祀礼仪制度之源,充分体现出“礼出红山”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因此,从语源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冢”文字意识的发生与形体创制理据,就具有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冢、种同声相借,红山文化积石冢之“冢”即种子之“种”。初民之所以把已逝的先人埋在地下,以冢封之,正是祈望先人回到大自然母腹,回到种子,然后像谷物一样,生出更多的可以赓续种族、传宗接代的籽实,这是积石冢创制的真正动因,也是中国祭祀文化乃至整个礼制文化形成的原初动机。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中国文化“生生之仁”的核心精神,生养出“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