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与亚里斯多德和实用主义的实践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进行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实践应该是不负载任何价值的社会活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虽然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仍然可以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社会特征的分析为解构虚拟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在于其是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当前虚拟空间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新客观主义及其社会性知识观这一新的科学观为切入点,将包括科学传播在内的科学活动视为一种社会认识过程,重构面向异质性科学传播实践的理论基础,将科学传播的内容看作可认识与可运用的社会性的知识,从社会认识论和社会性知识的维度剖析客观性内涵与生成机制,进而在新客观主义的视野中展开科学传播的中层模型研究、科学传播的反观性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元策略研究,使科学传播的理论得以建立在可能融贯社会价值与认知价值、兼具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广义客观性之上。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环境哲学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而认为其具有道德地位,这割裂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因而是错误的。大自然不具有内在价值。所谓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反映了大自然的客观性和固有规律性,而唯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和道德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大自然的客体尺度、外在尺度和真理尺度,即尊重所谓的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但是,我们更要尊重和弘扬人的内在价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尺度、内在尺度和价值尺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了主客体尺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的客观性,历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普特南(H,Putnam)站在新实用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割裂事实与价值从而否定伦理学客观性的观点;继而以“内在实在论”为舞台,展示了事实与价值的相互渗透,论证了伦理学与其他科学没有本质的区别,道德的客观性只能是对人而言的客观性。本文论述了普特南的这一思想并分析了它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科学价值观的主体定位,主要探讨、回答了三个问题,一、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必须把自我定位于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相一致的主体,反映这一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需要。科学价值观是与主体进步的社会理想、信念相一致的。二、评析了种种无视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中鲜明的价值主体及根本利益、需要的错误观点,明确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导向的主体定位只能是集体主义的。三、正视现实中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客观性,强调坚持社会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必要性,因为它是维持社会稳定、有序的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6.
叙事伦理的提出无疑为尊重每一个生命提供了新的观照角度。但叙事伦理潜伏着蔓延个人情欲的危害。对生命情欲的宽容和纵容易触发个体对社会的反感和反抗,加深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同时也可能滑入道德相对主义迷雾,否认道德的普遍性、绝对性和客观性。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7.
新闻价值论:关于新闻客观性问题的哲学思考肖娅曼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倾向性客观性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理论研究一直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惑,那就是新闻的客观性与新闻的倾向性之间的冲突。人们似乎处在一种两难的困境:追求客观性,就得否定倾向性;承认倾向性,就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价值观导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相互联系入手,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正视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自由化的客观性,更应重视加强集体主义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渗入到人们的一切价值活动之中,发挥目标选择、情感激发、评价标准和行为导向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价值导向与人们多样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人们的多样化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调节,树立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先进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科技合理性的理论演绎总体上分为基于客观性和规律性的逻辑合理性、基于社会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合理性两种进路,后者是在对前者的价值困境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扩展了科技合理性的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的考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价值维度上对科技合理性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对科技理性展开了深刻的生态批判,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理性视角重构科技合理性,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本质、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我国快速展开,作为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农村文化建设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毋庸置疑,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文化唯物主义为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何以可能,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性。在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出,整体提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充分保障和尊重农民的文化发展权,自由发展与外部输入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民事证据与刑事证据相比,有着明显的客观性特征。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立法规定中,在司法实践中的案件受理、审理以及重审过程中亦都有体现。民事证据客观性特征的形成既有司法传统的影响,亦与民事诉讼自身的特点有关。对民事证据客观性的强调体现了立法者与司法者发现真实、维护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建设思想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是科学逻辑与人本逻辑的统一,其核心在于尊重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社会结构调整,其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立场不应仅限于是否坚持价值中立的争论,而应扩展思维,从社会科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入手,在广阔的问题论域中把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多元价值观。社会科学研究的多元传统决定了价值立场的多样性,实证主义倡导价值中立,人本主义主张价值理解与价值判断,批判主义更是力求价值批判与革新。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规律性和可检验性等科学性质决定了在研究规范层面坚持价值中立的必要性。社会科学研究特有的主体间性以及主、客体的情感性、价值性要求价值关联的涉入。同时,社会科学的实践性强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价值的引导.使社会科学做到求真、求实与求善、求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相对性和社会历史性。  相似文献   

16.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价值主体是人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两重属性。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社会价值,作为社会对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具有客观性、重要性、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比性。对社会价值的评价应该坚持公众性和实践性。社会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包括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及其需要、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及其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社会价值论的研究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借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系统科学的多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伽达默尔看来,科学曾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动因之一,然而随着科学在现代社会的无限扩张,科学最终又将导致自身成为被启蒙的对象。科学造成的蒙蔽主要集中体现为科学对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追求。科学对客观性的追求突出地体现在强调其方法的客观有效性并将其推广到一切领域,而与客观性相联系的是对普遍性的强调,过度的追求普遍性将最终消解了个体性与独特性。针对现代科学所造成的蒙蔽,伽达默尔认为只有限制科学自身的范围,才能使科学正确发挥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社会规律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自己社会行动的规律”。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社会规律离不开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那么,由于主观因素的介入,如何说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呢?关于社会规律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有两种值得商榷的观点:(1)由人的需人、目的和意志及活动构成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内在的包含着主体的目的意志和自觉意图等因素的,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社会规律既有一定的客观性,又有一定的主观性。(2)认为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历史变化,因…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尊重人性发展的规律。中西方对人性观探讨的目的就是以人性观为价值基础去认识和调控社会,从而达到社会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对中西方人性善恶观差异分析,为我们在和谐社会构建中遇到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如何协调,社会调控方式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可操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